當代錢幣市場主流品種的現狀與思考

當代錢幣市場主流品種的現狀與思考


因業餘愛好,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工薪族微薄之力參與了當代錢幣、舊中國老銀幣及郵票的收藏至今。雖然確因收入低買的少,卻又因喜好寫作便看得多還寫了不少拙文。其中一篇關於文物造假氾濫成災,《收藏投資當代錢幣的比較優勢》竟被國內350多家網站先後轉載,至今仍然“餘音繞樑”。

一路走來,筆者見證了1997年前後,2011年前後當代錢幣市場,諸多實體店鋪幣商與廣大泉友們摩肩接踵,攜手共舞的熱絡氣氛。也打開電腦見證了2015年前後各地文交所郵幣電子版炒作的瘋狂與慘烈。

在前兩個時間段的區間,一、二、三、四版人民幣與1999版人民幣(不含1元面值),爭先恐後,分別再上各自的臺階;新中國金銀幣與流通紀念幣也一樣紅紅火火。2013年後,自南京、廣州、北京及上海等地文交所陸續成立,且全國雨後春筍般崢嶸“噴湧”之際,確實:一是促進了上市品種的價值發現,便捷交易;二是可能更多地涉及到不盡規範的炒作,至去年被叫停。

郵幣卡電子版整頓後,能不能再現市場,何時以何面目再現市場?目前尚不得而知(也許今後適當時機,少而精,制度規範的文交所還會出現)。電子版停業後,圈內幣商人士及泉友冷靜了許多。筆者亦瞻前顧後,經過耐心思考,認為當代錢幣的收藏及投資,還需要更加穩健,紮實走好自己的路子。

從大類上分,當代錢幣市場的主流品種就是人民幣紙幣、新中國發行的流通紀念幣和貴金屬幣(當然,還有流通硬幣、港澳錢幣等,也受到藏友歡迎,但體量不大)。直白地說,這三大品種經過多年來各種疊加因素的主客觀影響,或積極因素或消極因素的摻雜共振,致使各自所處的狀態有所不同。本文分別開門見山,直奔題旨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不當之處,恭請指正。


當代錢幣市場主流品種的現狀與思考


一、紙幣板塊的四版人民幣會步入上升通道

從20多年的市場交投情況看,人民幣第一套(62種版別)、第二套(16種版別)存世量很少,全套全新品種尤其難覓,且市價已經高企。

第三套人民幣(11種版別),存世量也比較少,元幣捆貨稀罕,角幣捆貨常見,大全套市價也已經不低。以三版小三套(9枚)為例,全新尾號三同的1997年前後約120元,現在約2800元。第四套人民幣按面額計有9種,雖然存世量較大,卻歷經滌盪與洗禮,目前穩在了現在的行情節點上,站住了。

2018年3月22日央行宣佈其8個券別退出流通(含鋁質一角硬幣;不含1角與5角紙幣)後,一度大熱,多數漲幅在30%至40%。到5月初的可兌付期又偃旗息鼓。接著錢幣郵票市場迎來了每年慣好的歇夏期。

歇夏期,北京馬甸,上海盧工,廣州縱原郵幣卡市場也經常性出現“顧客沒有店員多”的狀況。儘管如此,筆者認為,前三套人民幣因價位高,受眾面有所制約,仍可保值緩慢升值,而第四套人民幣因體量大,價位較低,受眾面廣,可能成為今後步入上升通道大漲小回的主打品種。理由有三:

一是雖然體量大,存世量多(難以精確統計各券別存量),但現在的價位可以視為目前供需的平衡點。也就是說,因為各券別已經買進賣出風風雨雨折騰20多年了,存量及價格已經大致固定。在存量相對固定的情況下(不會再印),或許因多種因素致使存量持續減少的現象倒會出現,如回庫,水火蟲損等。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長,隨著新增資金的不斷加盟,其券別物品會越發分散、減少,而注入資金可能越來越多,自然就會簇擁第四套紙幣保持升勢為主的格局。

二是多數券別價格不算高。除8050,80100全品,單張達2000多元,1000多元;8002以捆貨記,單張曾高達8元,升值幅度較大。其餘券別仍有較大增值潛力。有不少人認為,從長遠觀照,同面值可參考三版紙幣價位,這儘管十分遙遠,也許並非幻想。從現在起,805,9050,902,802,8010,801,都具有先頭衝關拔寨潛質。90100略顯滯重,有補漲潛力。8001,8005雖暫時沒有列入“退休”名單,不過是允許繼續消耗存量,宣佈退出流通只是晚一個節拍而已。3冠號的8005,現在捆貨僅比面值高出約10%,置存一些比較穩妥。

三是第四套紙幣,還有一個獨特優勢,就是因法律條文的制約,沒有參與前幾

年電子版交易。說白了,就是沒有一個券別經歷過爆炒暴跌,上邊沒有巨大的套牢盤。這為以後的攀升奠定了基礎。何況今年3月下旬退出流通的消息披露後,通過一個多月的漲升,有的券別已經再創新高,鋒芒畢露。筆者雖視野有限卻注意到,今年夏秋季網上網下的購買力度強於往年。

二、流通紀念幣的關鍵是流通與縮量

先說流通紀念幣的定義:為紀念本國或國際的政治、歷史、文化、體育等方面重大事件或傑出歷史人物或珍稀動植物等,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普通金屬紀念硬幣。這種紀念幣可按其實際面額進入流通領域。簡明說,流通紀念幣是即能流通又有紀念意義的錢幣。

再從基礎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沒有退出流通的錢幣,也是法定貨幣,其基本職能有價值尺度,流通、支付和儲藏手段。那麼,最近幾年巨量發行的流通紀念幣流通起來了嗎?沒有。


當代錢幣市場主流品種的現狀與思考



沒有流通起來,則就難以表達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為什麼?流通紀念幣已經發行30多年了,為什麼現在提出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追根溯源,尋找到矛盾的主要癥結何在。

眾所周知,央行自1984年發行建國35週年流通紀念幣起,以後逐年發行。除1991年建黨70週年發行9000萬套,2010年上海世博會發行6000萬套,彰顯出突然增量之外,一直到2011年發行賀歲兔年生肖紀念幣3000萬套止。以前年份的發行量少則百萬或數百萬,且面值大多數為1元。

以後逐年逐漸加量並提升面值至10元的品種居多,單品發行到1000萬至3000萬套時,也被錢幣市場包容了,消化了,當然有幣商炒作因素。可以說在1984年至2011年,乃至到2014年賀歲羊年生肖幣發行8000萬枚的量,也被市場吸納了。即從1984年至2014年的30年區間,流通紀念幣表現出升值現象,所以一般不會有人以面值的額度去購物。

實際上,零距離參與市場的人士才會感覺到,在2011年以後流通紀念幣單品增發行到5000萬至1億枚時,已經漸趨弱化了人們長期收藏,保值增值的意識,而是加大了短平快的炒作行為。這也說明此時段流通紀念幣市場的筋骨已顯露了疲態。如果此時,發行者能用“CT”掃描,或“核磁共振”檢驗一下,或許不會接下來出現5億的發行量,以至出現發行未盡又回存各地專業行的狀況。

接下來的實際發行情況是,自2015年起,抗戰勝利70年5億枚,中國航天紀念幣1億枚,二輪賀歲猴5億枚(同年還發行了航天紀念鈔3億張,每張面額100元);2016孫中山誕辰150年3億枚;2017年二輪賀歲雞5億枚,建軍90週年2.5億枚;2018年二輪賀歲狗3.5億枚,最近正待發行的高鐵紀念幣2億枚,據悉,將按需(網上預訂)發行(注:現已發行完畢)。


當代錢幣市場主流品種的現狀與思考


如果認可流通紀念幣“錢幣市場”的客觀存在,那麼壓垮這個錢幣市場的標誌性“稻草”是二輪賀歲猴,或是說為壓垮之發端。如果認為應該尋求這個市場的供需平衡,不浪費資源,且維護並涵養這個市場的存在,使其可持續發展。那麼筆者綜合諸多人士的意見有二:

一是想方設法讓流通紀念幣確實流通起來,使國人普遍認可,城鄉廣泛使用,達到幣面圖文紀念,宣傳,教育的意義。這也是發行者的應盡職責和義務。關鍵是千方百計要切實流通起來。流通起來有利於最大範圍地消化吸納增量,也有利於盤活市場。如流通硬幣“老三花”及分幣,當初發行量很大,經充分長期流通,消化,沉澱,近些年很受歡迎。

二是適度縮量縮額髮行。總的說,流通紀念幣歷年發行的品種不多,能夠為市場接納。綜合近5年的市場情況看,面值10元發行量達到3000萬至5000萬套(枚),市場尚有消化接納能力;面值10元發行量達到8000萬至1億套(枚),市場反應已經接近或到達極限。為扭轉發行不暢局面,涵養市場,培育市場,鼓勵市場,並調動人們樹立信心,踴躍參與的積極性,建議今後若干年,原則上發行量控制在1億套(枚)以下。同時,間隔發行面值為1元,5元的幣品,不能10元面值發行常態化。如果堅持發行2億以上,那就金融系統充分宣傳,務必做到市場充分流通起來,方能有利於消化。

順便提到面額100元的航天紀念鈔,回存量較大,如果發行1億張以下,面額20元或50元,也許不至如此;還有該鈔不能通過驗鈔機也是缺陷。


當代錢幣市場主流品種的現狀與思考


三、貴金屬幣的關鍵是縮量與縮品

央行自1979年發行新中國金銀幣起,至2018年6月,從市場潮起潮落的表現情況看,總體上和上述流通紀念幣大致脈絡相同。

筆者曾於1997年至今,為金銀幣專題撰文30餘篇,發表在全國性的報刊,出版社及中國金幣網等網站上。儘管自2012年起行情螺旋盤下,目睹諸多幣商、泉友及專業投資者參與度越發銳減情況下,仍“不忘初心”,繼續撰文以勵志鼓勁。

現在面對金銀幣市場業已七年的疲態狀況,注意到到若干事宜應予加以改進,強化措施,扭轉並改變這種長期低迷窘境。記得2000年初期,金幣市場也曾非常低迷,那時中國金幣總公司提出“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確保精品、推陳出新”的方針,恰好又藉助金價上漲,市場走出了一波規模較大的行情。

目前,綜合諸多資深幣商和泉友的看法,一致認為,金銀紀念幣和作為投資幣品的熊貓金銀幣都要適度縮量,包括減少品種及規格。尤其是2010年後發行量越來越大,是導致市場漸趨低迷的主因。為統計,行文方便,僅擇取熊貓1盎司銀幣(2016年起改為30克)為例,可以看出增量情況。

在2009年之前,每年發行60萬枚以下,2010年為80萬枚,在行情熱絡的2011年突增至300萬枚,實際上當時的市場為之一震。2012年發行800萬枚持續到2016年,2017年再增量至1000萬枚至今。這枚1盎司熊貓銀幣逐年增量的同時,其他規格的銀幣,金幣基本上也相應增量。隨著2012年以後行情的滑落,與年年增量的雙重製約效應,導致市場愈顯清淡。

從眼下市場行情看:2018年10月9日,2018年的熊貓金套幣約1.58萬元,30克的金貓每枚約8200元;2016年至2018年30克熊貓銀幣均在145元/枚左右。按當天國際金銀價行情計算,熊貓金銀幣的升水確實不多。按克計算,比金飾品銀飾品便宜許多。當然對此現象,從藏金銀於民,利國利民的角度而言,真是便宜了收藏投資者。一旦國際貴金屬行情向上湧動,誰積累的多誰有福。這暫且不論。從近些年市場情況看,金銀幣市場太冷落了,亟需提振。

再從趙燕生先生解讀“中國現代貴金屬幣信息分析系統”簡報,進一步瞭解到,2000至2010年金銀幣板塊市值的下跌幅度較大,老精稀板塊市值的下跌幅度達到6.89%;從2011年市場高點算起,扣除相應發行增量後,金銀幣整體已下跌41.90%,接近一半的市值蒸發。2016年發行的次新品下跌幅度最大,達到10.65%,;2017年大盤的整體下跌幅度高達5.48%。

為此建議:在制定2019年及以後若干年的發行計劃時,總量最好壓縮30%至50%。切切多做減法。有的品種可以不發行公斤及5盎司金銀幣,或確需發行的減少數量。減少異形幣的規格;減少同一題材彩金銀和本色金銀的大致重複品,如生肖系列中常有。熊貓加字紀念幣慎重發行。為增強審美效果,紀念幣正面設計圖案字文,可以和背面圖文呼應。

可喜的是,最近廣大貴金屬錢幣愛好者也已經注意到,發行主體與相關部門今年四月召開工作會議,確立了“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涵養市場”的主題,將以市場為導向,聚焦金銀幣主業,涵養市場,提振信心,規範衍生品管理,營造良好的金幣生態。確實給人以鼓舞和感奮。而且雷厲風行,馬上就辦。

如今年6月發行的《中國書法藝術(篆書)》金銀紀念幣,8月發行的《中國能工巧匠(第一組)》金銀紀念幣,新近上市的《港珠澳大橋通車紀念》1盎司銀幣,數量較少,圖文並茂,美感濃郁,工藝精湛製作精良,已經受到市場的歡迎與追捧。

再就是開創了熊貓投資金幣市場化的運營:今年9月12日,30克規格的熊貓金幣在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掛牌名稱PGC30g。好處是增加了大規格金幣的市場流動性,加大了熊貓金幣的宣傳力度,也拓展了熊貓金幣的便捷銷售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