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華彈,官方的稱謂應該叫華彈鎮,位於涼山州寧南縣東南部,距寧南縣城35公里,地處金沙江畔,與雲南省巧家縣隔江相望。舊稱窪烏場,清初屬會理州苦竹巡檢司轄地,道光13年巡檢司官署遷至窪烏街,遂改稱窪烏巡檢司,並在此開設了一所公辦學校:窪烏義學。民國元年改建為會理州窪烏分州,1932年劃歸寧南縣,先後經歷過華福場、華福鎮、華彈公社、華彈鄉等稱謂,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起撤鄉建鎮,從此,華彈鎮的稱呼延續至今。

窪烏,意為繁榮、熱鬧之地,因古屬土家土司轄地,後來沿襲此叫法,現在當地仍然把集鎮的街道稱為“窪烏街”。【街:讀gai,平聲】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華彈鎮中心小學校內的兩根石柱,據說是當年廟裡的戲臺柱子

華彈鎮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扼川、滇之要塞,加之金沙江經流在此約2公里的區域江面寬雖超過500米,但是江水卻變得舒緩而安靜,因此這裡成為了絕佳的渡口,漸而成為了金沙江上連接川滇兩省的7個重要渡口之一,加之這裡交通便捷,因此古窪烏場盛極一時也就順理成章。據傳,當年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四進四川,其中一次就是從米糧壩(今巧家縣)經此渡口過金沙江入川北上至大渡河。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的率領下由會東至華彈,成功阻擊江對岸的國民黨軍隊,為紅軍大部隊轉移贏取了時間,並在當地留下了很多事蹟,至今仍被當地人津津樂道。

據記載,當年的窪烏場盛極一時。窪烏街道最早的居民大都是遷徙、逃荒或者經商至此,因人員來源地不同,故而也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但在這個偏遠之地竟然競相發揚光大起來,呈現出獨特的文化氣息。

昔日的窪烏街道長不足一華里(500米),但是在如此短的距離內,卻出現了“六宮四廟”的場景,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十大廟”,這十大廟分別為:文廟、武廟、川主廟、張飛廟、雲貴宮(雲南貴州人修建)、南嶽宮、天后宮(福建人修建)、禹王宮(河南人修建)、萬壽宮(江西人修建)、南華宮(廣東廣西人修建),此外還有六省廟、攻文廟等一些小廟,從記載中不難想象,當年的窪烏街是何等的繁榮熱鬧!

據傳,街道兩旁的廟宇,每座均氣勢恢宏、建築藝術精湛,大都是出自名工巧匠之手,且各廟兩邊或前面都種有一雌一雄對生的黃葛樹(榕樹)。出現這種廟廟相望、樹樹相連的建築群的奇異景觀。

據寧南縣文廣體旅局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十大廟建築時間為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其中首建者為禹王宮,廟宇均由主殿、廂房、耳房、照壁組成,其中一些廟宇還建有戲臺,主殿均為“四柱三間式”建築。

可惜,“破四舊”的年代來臨,窪烏街也不能倖免,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些代表了“舊”的建築。於是,廟宇被拆除,佛像被損毀,住持也被遣散......毀掉的廟宇的土地是不能浪費的,但是老百姓哪敢與神靈搶宅基地?於是,華彈最早的政府機關單位就紛紛建在了這些廟宇的地基之上......

“十大廟”在不長的時間裡陸續被拆除,鼎盛時期的景象停留在了老輩人的記憶裡......到上世紀80年代,除了南華宮,其餘廟宇蕩然無存!

1998年,連接寧南縣與雲南省巧家縣的葫蘆口大橋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從此,往來的人兒便不再依靠乘坐輪渡來往於川滇之間,窪烏街上來來往往的人流銳減,倒是幾公里外的葫蘆口鎮變成了往來川滇的重要節點,至今都是川滇行人交匯的重要通道。

如今,窪烏街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喧囂和繁華,就連當地的年輕一代也對窪烏街的歷史知之甚少,提及昔日窪烏盛極一時的佐證,只有尚存的“南華宮”、“華彈字庫”、“豬市橋”以及隨處仰目可見、枝繁葉茂的黃葛樹......

窪烏老街

因窪烏街緊鄰渡口,加之南來北往的商販聚集,因此繁華集市的場景就可想而知,再者十里八鄉的百姓做點買賣也自然會聚集於此,於是窪烏街市聲名遠播。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街道

據說,窪烏街集市從前還要寬闊得多,民國8年,金沙江水氾濫成災,沖毀了窪烏半邊街,後來卻再也沒有恢復過,原因未可知,不過窪烏街上的古稀老人都還依稀記得孩童時窪烏街上的熱鬧場面。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據考證,窪烏街道兩旁的建築,原本延續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土木結構,每兩家均有一處封火牆。街面上每家的鋪面前後相接,門口看似鋪面不大,可進門去,就發覺裡面大有乾坤。一般臨街是鋪面,鋪面後是客廳,再往後是廚房、睡房,最後面是廁所或者牲畜房,都由一條又窄又長的過道相連。有的人家在廚房和睡房之間還會有個小天井,搭個樓梯直通二樓,上邊還有睡房和露天的涼臺,用“小面大肚”來形容最為合適。3米寬的鋪面,20-30米長的房屋縱深,這樣的建築結構確實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間。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民居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民居

如今,窪烏街上幾個人才能合抱的黃葛樹依然枝繁葉茂、蒼翠挺拔,街面上磚混結構的樓房卻已經基本取代了原本的土木房屋,只留存有依稀幾處老屋,在風雨中默默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南華宮

“十大廟”僅存的南華宮位於窪烏街上,為清道光22年廣東籍人修建,屬典型的客家人建築,目前尚存大殿,其兩側廂房僅有部分保存。現存的大殿面闊三間,長53.9米,寬32米,山牆高11.2米。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南華宮

經歷多年的風吹雨打,南華宮內殘門上尚存的“八仙”圖,鹿、鳳等飛禽走獸雕刻依然栩栩如生,足見當年雕刻工匠的精湛技藝。(注:現在南華宮大殿門為2007年替換木製門,南華宮大殿門原為樟木材質,雕刻為“八仙”圖,後來寧南縣開展文物普查,出於保護目的,將原有大殿門換為普通材質木門,雕刻遂成為“西遊記”內容。)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南華宮

傳說,當年破“四舊”,南華宮也遭到損毀,後來某天夜裡風雨交加,第二天一大早南華宮內傳出鐘聲,眾人納悶:宮內已無人,鐘聲來源何處?有膽大之人入內查看,原來是一大蟒在用尾巴敲打殘鍾......於是,殘存的南華宮得以保存,部分被破壞丟棄的雕塑也得以恢復!雖然不是全貌,但終究得以保存一隅。

2007年6月1日,華彈南華宮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華彈字庫塔

字庫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習俗--敬天惜字,這也體現了先人對於文字的敬畏。古人認為,文字是“古聖賢心跡”,因此有字的紙不能穢用,即使要焚燒,也要有專門的禮儀、場所和設施,否則是對聖賢的不敬,要招致災禍。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華彈字庫

華彈字庫塔的存在,正好輔證了窪烏街的繁榮。

據考證,華彈字庫塔修建於清代,塔高12米,外形為六稜形,基座兩層,塔身有五級。

2012年7月16日,華彈字庫塔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豬市橋

“豬市橋”,也有人寫作“朱石橋”,位於今天華彈街的中段,考證為道光17年修建。石橋只有一個拱洞,橋欄和橋面都是老青石,渾然一體,在今天依然堅固。不過石頭因為當地人常年累月的摩挲,早已經光滑不已,更突顯出石橋的厚重和滄桑。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豬市橋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據當地老輩人講,從前窪烏街,雖然地界不大,但是南來北往的人多,後來做牲畜交易的地方就基本固定在了小橋這裡,於是就被稱作了“豬市橋”,再後來,大家都忘記了橋的本名,“豬市橋”的叫法卻被沿襲了下來。很多年前橋下的水溝有大約10米寬,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修建的房屋佔據了溝道,水溝也就越來越窄。當地人傳說,橋的拱璧上有文字記載這座橋的歷史,但如今已不可考。

到了今天,當地做生意的商販擺攤於街道兩旁,如果不告訴你這裡是一座橋的話,恐怕沒有人會去注意!

華彈渡口

渡口,是華彈的一張名片,往遠了說,是古渡口造就窪烏街的繁榮和興盛。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據考證,該渡口最早出現的渡船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據《巧家縣誌》記載:“阿屋村在巧家西五里魯木得,系川滇交界。乾隆十五年(1793 ),職員劉漢鼎等捐田一百畝零,年收租谷60石,以作歲修船支水手工食之費”。1941年至1950年,巧家縣福鶴公商號,修造木船一艘,擺渡於華彈渡口,為義渡不收渡資。解放後巧家接管各渡船後,華彈鄉政府新造l噸木船二艘,收取渡資以渡養渡。1963年華彈區交管站成立後,新制5 噸木船一艘,華彈鄉木船停開。1965年汽車輪渡開渡後,行人從輪渡過江,交管站木船停開。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政府對安全工作的重視,來往於華彈鎮與巧家縣的輪渡早已更換成了更高效、更安全的大鐵船。雖然已有公路直通巧家,但是華彈當地群眾還是多選擇輪渡來往於兩地,因此渡口的輪渡依然每天穿梭來往於兩岸,雖然來往一趟只需要幾分鐘。

華彈泡粑

華彈地域雖然不大,但是當地的“華彈泡粑”卻是遠近聞名,就連寧南縣城和巧家縣城賣泡粑的人,也自冠名“華彈泡粑”而叫賣,不過是否正宗就不得而知了!

正宗的華彈泡粑,軟、糯、香、甜,入口還有些許彈牙,有嚼頭,細嚼之下,唇齒留香,稻米的香甜原味會不斷衝擊著味蕾,回味悠長!因當地人習慣用碗蒸,所以呈碗狀的圓形。

金沙江畔古渡華彈——遠去的“窪烏”記憶

如今,公認的最正宗的“華彈泡粑”依舊在窪烏街上,一間不大的鋪面,每天限量的供應,謝姓夫婦純手工製作的泡粑依舊不愁銷路,許多想一飽口福的食客,要麼提前預定,要麼趕早,當然,預定了也不一定能買到,畢竟,現場購買的顧客有優先權。

不過,據說懂得製作正宗華彈泡粑的謝姓主人年事已高,手藝雖然傳給了下一輩,但是小輩技藝是否能達到老輩的水平就不得而知了!但願這種美食的味道不要變成記憶就好......

如今,隨著國家巨型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蓄水發電的日期越來越近,窪烏街也將在2021年蓄水後沉寂於水下,屆時窪烏街就將真的成為歷史,留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當中......

( 徐 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