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下一個首富在“大健康”?

中國下一個首富在“大健康”?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賈國強 | 河北廊坊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46期)

中國下一個首富在“大健康”?

(視覺中國)

醫療健康產業近年來頗受資本青睞,一些上市公司開始跨界佈局。

11月9日,半導體巨頭京東方A(000725.SH)公告稱,將在北京投資136億元建設生命科技產業基地。像京東方A這樣跨界進入醫療健康產業的新兵不在少數。

醫療健康產業有何吸引力?《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近日在首屆雄安國際健康論壇上得到了一些答案。

逆勢增長的投資:今年醫療健康領域投資逾千億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6年10月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健康中國2030”)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超過8萬億元;到203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16萬億元。

政策層面的利好給醫療健康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各路資本紛紛湧入,醫療器械、創新藥、醫療服務等成為投資重點。

“2017年,中國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規模是1500億元。”投資機構北京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今年整個投資市場在調整,特別是VC和PE大幅下降60%的情況下,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預計高達1500億到2000億元。”

嘉道私人資本合夥人吳珊介紹說,該公司2017年用自有資本投資近60億元,其中三分之二放在了生物醫療及大健康領域,“在研發或前沿領域佈局了一些先進技術團隊,這有助於提早介入;在應用端佈局瞭如中醫、康養以及愈後管理等,這可以保證現金流和積累客戶。”

作為國內目前知名的商業化母基金,前海母基金佈局了很多基因檢測企業,也佈局了新一代的基因檢測儀器設備。前海母基金執行合夥人、副總裁孔翔表示,“基因檢測只能測出一部分病的成因,我們最近投資了山海雲間項目,它基於人類表情組計劃,試圖通過蛋白組學等多組學的綜合應用和檢測獲取更多的臨床檢測。”

作為一家能源企業,新奧集團也於2010年就試水醫療健康產業。新奧集團副總裁朱丹認為,真正的健康管理不是在醫院,而是在家庭。“我們認為現在很多領域還沒有被資本及醫療體系關注。我們關注大健康體系,因而佈局健康生活方式領域,圍繞治未病,改善慢性病患者狀況,通過中西醫手段降低損傷類患者痛感,提升其病後生活品質。”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梳理發現,還有地產行業上市公司較早跨界醫療健康產業。以地產上市公司泰禾集團(000732.SZ)為例,它於2016年進入醫療行業,旗下有國際醫院、綜合臨床醫院、腫瘤及婦兒專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及診所等。

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今年5月公開表態,“我們準備每年投入100億,連續5年,加上運營成本,要投入800億~1000億到醫療領域,泰禾做好了10年、8年不盈利的準備。”

中國會誕生邁可森那樣的世界級企業嗎?

如何看待資本大舉進入醫療健康產業?在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思民看來,近幾年醫療健康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風口行業,像阿里、騰訊也是大手筆投入,馬雲更是直言中國下一個首富應該在大健康領域。

“作為長期從事醫療健康產業的業內人士,我們對資本進入是非常歡迎的,有助於快速做大產業。與此同時,不可盲目樂觀,健康產業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是簡單地依靠資本的投入,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張思民分析。

新藥研發創新是重中之重,但國內在這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張思民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2017年,全球新藥銷售額最高的產品年銷售額達184億美元。一個新藥就能養活一個製藥公司。遺憾的是,全球新藥銷售額100強裡面沒有一家中國企業。

新藥研發屬於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高收益、長週期行業,有數據顯示,開發一個新藥的成本為26億美元,需要12年,才可以讓一個新藥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張思民介紹,2017年全球新藥研發總投入在1500億美元,我國的新藥研發總計加起來也不到100億美元,僅相當於美國諾華一家企業的投入。相差懸殊的投入也帶來懸殊的結果。據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2007年至今,美國共有257種新分子實體(編者注:新分子實體不能直接藥用,但作為新的結構類型和線索物質,對其進行結構變換和修飾,可得到具有優良藥理作用的藥物)獲批上市,平均每年超過23個獲批;而同時期我國只有約20種1.1類(編者注:1.1類主要指在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創新藥,通過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取得的原料藥及其製劑)新藥獲批上市,平均每年只有不到2個獲批。

在張思民看來,醫療健康產業需要產業思維,“以美國為例,其醫藥產業具有市場高度集中的特點,美國三大流通藥企佔美國市場份額高達95%,規模最大的邁可森位居全球500強第11位。而我國有1.3萬多家大大小小的醫藥流通企業,屬於典型的多、小、散,前四家行業龍頭加起來也不到40%的市場佔有率。”

張思民預測,未來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會從分散走向集中,會誕生像邁可森那樣的世界頂級企業。“這個產業的很多細分領域也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發現並把握這些機遇需要企業家對產業特別是消費者痛點的深刻理解。”

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看到大健康產業前景廣闊的同時,也要看到行業存在的問題。專家認為,醫療健康領域的政策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例如,健康中國2030還提出,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和診療裝備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國產化率大幅提高,實現醫藥工業中高速發展和向中高端邁進,跨入世界製藥強國行列。

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還需要政策創新。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鬍祥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說:“作為一家創新企業,我們最大的困擾不是科研,也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在轉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制約。”

在胡祥看來,快速發展的產業對監管部門以及法律法規制定部門都會帶來較大挑戰。政策制定過程中,需要把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以及政府監管部門人士聚在一起,集思廣益。

張思民也提到,新藥研發需要良好的宏觀產業政策、科技政策以及註冊政策等,這些都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