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碎片七千零部件 八年修復 秦始皇陵銅車馬“逆天”玄機大揭密


1978年6月,陝西西安臨潼驪山下,考古學家在對秦始皇陵周邊區域進行系統考古勘探時,在陵封土堆西側20米處,發現了一個精緻的馬頭上的零飾件。 通過詳細勘探,確認了這裡存在一個大型的陪葬坑,面積約3000平方米。 1980年年底,考古學家對陪葬坑的一部分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在距現地表7.8米深的地下,發現併發掘出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

銅車馬一前一後排列,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一半,仿實物精心製作,製作年代為公元前221~前210年間。 這是我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的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它是無價之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如今,兩乘銅車馬安放在秦始皇兵馬俑的陳列廳中,每天都有很多遊客慕名前來觀賞。

作為秦始皇陪葬車隊的一員,銅車馬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複雜的結構震驚了全世界。 兩乘銅車馬均採用青銅製作,施以彩繪,有云紋、幾何紋、夔龍紋等圖案,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並配有大量金銀飾件,結構完整、工藝精湛,精緻漂亮。


前面的一乘稱為1號車,又稱立車或戎車、高車,為單轅雙輪車,通長225釐米、通高152釐米,車廂為橫長方形,車門在車廂的後面,車上有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御官,雙手馭車,前駕四匹馬。四馬神態各異活靈活現,中間的兩匹馬昂首正視前方,兩側的馬略側視,張大鼻如喘息狀。

然而,你可曾知道1號銅車馬,有著“逆天”的玄機。 其“逆天”之處在於圓形銅傘:傘柄中空,暗藏利器。柄底多機關,通過推拉組合,可靈活控制傘柄在十字底座上滑動,從而使得傘蓋可以根據太陽方向的不同,調整合適的傾斜方位。 不固定的連接使得銅傘打開機括後能取出,以其尖端插入土中,又可為歇息於野外路邊的主人遮陽避雨。在有刺客襲擊的時候,傘蓋作盾,傘柄和內藏的利刃都可自衛反擊。

後面的一乘稱為2號車,又稱安車,也是單轅雙輪,通長317釐米,通高106.2釐米,總重量1241公斤。車廂為前後兩室,二者之間有窗,上車的門也在後面,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車馬均有大量金銀裝飾。


據考證這僅僅是秦始皇車隊中屬於后妃一類人的乘車。 史書曾有記載,秦始皇出遊時這樣的車乘有81駕,其盛況讓人歎為觀止,難以想象!

可是,如此精美的秦始皇陵銅車馬,又是如何製造呢? 據瞭解,秦代工匠巧妙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接、子母扣連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將秦陵銅車馬完美地結合為一個整體。 2200年後的今天,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牽動轅衡,仍能載輿行使,工藝水平之高讓人稱奇。

這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在被發現時,均被裝在距現地表7.8米深的木槨內。 由於經歷了2000多年的時代變遷,木槨全部腐爛,上層的填土全部塌壓下來,將兩乘銅車馬壓成3010塊碎片,大部分部件都已變形,個別部位鏽蝕嚴重,彩繪皆被損壞。 一號車全車共破碎成1325片;二號車出土時全車共破碎成1685片,斷口2244個,破洞316處,裂縫55處。


由於當時是隆冬季節,土層已經上凍,繼續進行發掘會對遺址及銅車馬本身造成一些損傷。考古隊決定將兩乘銅車馬整體搬移到室內進行發掘整理。 於是,兩輛馬車連同底部的土層,被用鋼板固定包裝後轉移到室內。

唯一慶幸的就是這個陪葬坑從未被盜擾,雖被壓成碎片,但原來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車馬的構件基本齊全。經過文物保護修復人員艱苦卓絕的努力,1988年,終於完成修復。 儘管銅車馬只是秦始皇陵裡的陪葬品,只是真正實用車馬長度的一半,但它仍然因為2200多年前工匠的精湛工藝而顯得美輪美奐,富麗堂皇,即使穿越千年時光,也依舊能震驚世人。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