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

■ “‘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 廣東啟動調查”追蹤

昨日上午,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在香港召開,因“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受到關注、並將在此會議上公佈試驗數據的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並未現身。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深圳和美醫院稱從未參與該項目試驗環節,審查書籤名疑偽造。參與試驗志願者知情同意書則顯示,項目經費來自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將對嬰兒進行至少18年的健康隨訪。昨晚,新京報記者發現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辦公室門外介紹內容摘除,並貼上印有“請勿入內,後果自負”及學校蓋章的提示條。

基因峰會組委會:不瞭解賀建奎發言

昨日上午8點30分,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簡稱國際峰會)在香港大學如期召開,包括研究人員、倫理學界、政策制定者、病患者團體在內的代表參會。

會上,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在峰會期間的媒體採訪環節,會議組委會主席、諾貝爾獎學者戴維·巴爾的摩表示,不瞭解賀建奎演講的內容,目前不會對他進行評論。組委會將會在賀建奎發言後,再決定是否發佈相關聲明。

對於賀建奎相關消息,香港科學院主席徐立之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暫時不會對此事作出評論。

新京報記者在香港大學李兆基演講廳內峰會現場看到,賀建奎並未出席。同時,會場的嘉賓席名牌中也未出現賀建奎。

前日晚間,國際峰會組委會針對賀建奎與基因編輯雙胞胎相關事件發佈聲明表示,遺傳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的標準一直是許多研究團體爭論和討論的主題,本次峰會上將探討人類基因組編輯相關問題。同時,美國國家科學院新聞發言人Molly Galvin回覆新京報記者稱,賀建奎將按照計劃在28日上午,參與“人類胚胎編輯”的相關發言。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引發關注,而負責此項試驗倫理審查的單位是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昨日,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發聲明稱,一貫堅決反對開展違反人類倫理道德及突破人類底線的相關基因試驗,醫院從未參與賀建奎及其研究團隊在網上所提及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中的任何試驗環節,事件中提及的嬰兒也並非在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分娩。

聲明稱,經初步調查,網傳《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上的簽名有偽造嫌疑,且未召開醫院倫理委員會會議。醫院申請公安機關介入調查並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昨晚,新京報記者在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所屬辦公室發現,辦公室門外的介紹內容已摘除,並貼上印有“請勿入內,後果自負”及南方科技大學蓋章的提示條。

另據央視報道,對近期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昨日表示,2003年頒佈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 追訪

志願者知情同意書:經費來自南科大

昨日,新京報記者在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研究室官網發現了參與試驗志願者的知情同意書。據知情同意書披露,項目經費來自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將對嬰兒進行至少18年的健康隨訪。此外,項目組承擔每對夫婦的試驗費用28萬元。志願者無故退出項目需要償還此前項目組提供的所有資金。

試驗存在脫靶風險

按照知情同意書,在臨床試驗中產生的費用由項目組承擔,金額為每對夫婦28萬元,包括住宿費、誤工費、看護費、保險費等。在對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後,除非志願者母親沒有懷孕或流產,又或胎兒被檢測出重大疾病,否則志願者想要退出項目需要償還此前項目組提供的所有資金。

風險告知方面,知情同意書提到試驗存在脫靶的風險。但是項目組會通過全基因測序、PGD基因篩查技術、羊膜穿刺術等手段降低傷害的可能性,項目團隊表示不承擔超出現有醫學科學和技術的風險後果。

同時,不能完全排除人工授精手術期間HIV病毒感染母親或嬰兒的風險,但這並非項目造成,因此團隊不會為此負責;參與項目的新生兒如果出現畸形、先天缺陷、患有遺傳性疾病,這些屬於自然風險,項目團隊對此不承擔法律責任。

知情同意書寫明,項目團隊的權利包括:嬰兒出生後,項目組或醫療機構應保留臍帶血供以後使用。嬰兒出生後,需要與項目團隊或合作醫療機構進行一系列例行檢查。嬰兒出生當天的照片將由項目團隊保存,項目團隊有嬰兒的肖像權,可以向公眾開放。嬰兒的血液樣本需向公眾披露。如果家長願意透露她們的肖像和姓名,以他們的願望為準。只有項目團隊才有最終解釋權對外公告項目結果,志願者未經許可無權解釋、發佈或宣佈項目相關信息。

制定18年隨訪計劃

在知情同意書的補充說明中,研究團隊為“基因編輯嬰兒”制定了一項為期18年的健康隨訪計劃。知情同意書提到,這樣做的原因是基因編輯技術存在不確定因素,如脫靶效應、療效和持久性等。

整個隨訪計劃包含10次檢查,分別在孩子出生日、出生後28天、6個月、1歲、3歲、5歲、7歲、10歲、13歲、17.5歲。檢查內容包括身高、體重、頭圍、胸圍、肝功能等基本體檢項目,此外還會進行智力檢測、HIV檢測等。當參與項目的孩子年滿18週歲時,需要親自在這份隨訪計劃同意書上簽字。

如果試驗中發生基因編輯引起的異常,志願者孩子將在一流醫院進一步治療,所有治療費用由保險公司和研究小組承擔(無金額限制)。孩子出生前後的幾個月,如果發生任何意外,即使它與本研究無關,該項目團隊也將承擔相應的賠償,但限額5萬元。

■ 反應

中科院:願配合有關部門聯合調查

昨晚7時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發表了關於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的聲明,表示對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一事高度重視,同時堅決反對任何個人、任何單位在理論不確定、技術不完善、風險不可控、倫理法規明確禁止的情況下開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

聲明稱,作為負責組織和領導學部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的專門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願意積極配合國家及有關部門和地區開展聯合調查,核實有關情況,並呼籲相關調查機構及時向社會公佈調查進展和結果。

美國萊斯大學:啟動調查相關學者

據美國媒體11月26日報道,萊斯大學生物系教授Michael Deem,也是基因編輯嬰兒牽頭人賀建奎博士期間的導師,曾在萊斯大學與賀建奎合作疫苗研究,認為基因編輯與疫苗類似,並擔任賀建奎兩家公司的科學顧問。

對此,萊斯大學發表聲明稱,萊斯大學此前對該項研究毫不知情,並表示“不管在何處進行,該項目都違反了科學研究的準則,不符合科研界與萊斯大學的倫理道德要求”。萊斯大學已經啟動了對Michael Deem 博士與這項研究的關係的調查。(首席記者 王姝 記者 楊勵 劉怡 許雯 吳靖 倪兆中 陳沁涵 陳維城 王文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