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使蘭花多發芽〈一〉

目前蘭花栽培品種的繁殖一般都是無性繁殖,依靠分株發苗是蘭花唯一的繁殖方式。讓蘭花多發芽發壯芽是養蘭人的共同願望,也一直是眾蘭友孜孜以求的目標,近年來,蘭友們在前人積累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實踐探索、開拓創新,同時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本人暫且拋磚引玉,從以下幾方面同蘭友們進行探討“怎樣才能提高蘭花的發芽率”,不當之處,請蘭友們批評指正。

一、認識蘭花發苗規律是提高蘭花發芽率的理論基礎。

眾所周知,新蘭株是從假磷莖上發出來的,因此要弄清蘭花的發苗規律,首先得搞清假磷莖是怎麼一回事。蘭花的假磷莖是蘭化的變態莖,多呈橢圓形,具有儲存養料的功能,是長葉、生根、發芽、開花的載體,它通常由10—16個縮短的節組成,每個節上都有芽點,頂部的幾節生長葉片,起光合和蒸騰作用;中上部幾節的芽點被腳殼(葉鞘)包住,稱上位芽,大都發育成花芽,也有少數發育成葉芽的;中下部6個左右節位上的芽點大都被膜質化鱗片包住,稱下位芽,大都轉化為苗;最下部的幾節生根,用來吸收養份,並起支撐固定作用,有時也有發芽的現象發生。因此,每株成苗從理論上說至少可生六個左右的蘭苗,但一般情況下只發一苗,也有的發雙龍,少數發三苗,其餘的芽點則呈休眠狀態。

明白了蘭花發苗的規律,我們養蘭人的任務就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採取必要的措施,不讓休眠芽沉睡,想辦法喚醒它,以達到多發芽的目的。

二、適度分株是提高蘭花發芽率的主要措施

從理論上講,蘭株的營養是以鏈式輸送的,新的生長中心形成後,吸收了鄰近蘭株製造的營養物質,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頂端優勢”,從而抑制了其它休眠芽的萌發。據此我們可以採用截斷營養鏈的方法,誘導蘭株發苗,即通常說的“分株”,以促使休眠芽的萌發而達到多發苗的目的。

從實踐上看,適度分株也是完全必要的。

首先,盆裡的蘭株多了,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營養供應不上,勢必少發苗,發小苗。

其次,盆裡的蘭叢大了,蘭株多了,蘭根在盆中盤根錯節結成一團,下部所發蘭芽擠不出,甚至鑽進根部憋死,造成夭折,即使發出芽來,新芽的根也無立錐之地,芽也長得很弱。

再次,老苗新苗數代同堂,老蘭株不僅不發芽,還要消耗營養,要“兒孫贍養”,影響新草發芽。

第四,古人養蘭有“極弱則合,極壯則分”的說法,分就是“分株”,過壯過大過密的蘭叢,其發芽率往往極低,白白地浪費了資源。

本人有一盆極壯的崔梅,二次在蘭博覽會上得了銀獎,由於草極大,捨不得分盆,當年七苗大草只發了三苗,去年我將這10苗草分成5盆,每2苗一盆,其中有二盆發了3苗,其餘每盆均發了二苗,總共發了十二苗,如果不分最多也只能發3—4苗。由此可見,及時分株有利於多發苗,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三、老草另植是提高蘭花發芽率的重要方法

一般說來,老草製造營養默默無聞地輸送給下一代,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也有一些無根或根系很差的老草本身所需的營養是新株為其提供的,這就是所謂“靠子女贍養”的,這樣的老株勢必影響新株的成長和發芽。

因此要科學地、合理地分株,這裡所說的“科學、合理”,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老草另植”。

前人在談到分株時總是說要“從馬路分開”,務必“三代同堂”。一分為二地說有它的道理,一是傷口小,有利蘭株恢復;二是成活率高,能保證前龍草茁壯成長並能開花;三是能發大草、壯草。但也有弊,主要是老草和新草連在一起,數代同堂,老草難以再發新芽,只好頤養天年等著“養老送終”。

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視蘭叢情況,在分株時將龍頭分別切下2—3株,以利發壯芽長大草,而老草則以2—3株一叢分開另植,這樣做可以使幾年不曾發芽的老草紅杏出牆,煥發青春,再生貴子。

今年本人將二苗端蕙老草另植,竟發三芽;二苗大一品老草另植亦發二苗,可以說是百發百中,捷報頻傳。有興趣的蘭友不妨一試。

四、扭傷球莖連接是提高蘭花發芽率的傳統經驗

扭傷球莖連接處,促使多發芽,是我國蘭界先輩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在理論上是正確的,實踐上也是成功的。

從理論上說,球莖連接處被扭傷了,也就是蘭株相互間營養的輸送受到了影響,老草製造的營養向前端輸送遇到了困難,從而激發了休眠芽,產生了新株。

具體做法是在春天3—4月,取出蘭草,用兩手分別捏住兩個假磷莖的中上部(勿捏傷芽點)分別向相反方向扭90—180度,聽到“嗶啪”一聲即可。注意不可完全扭斷連接莖,要使其呈半分離狀態,扭傷處敷上甲基託布津粉末,以防感染細菌,再將蘭株種入盆中,不用多久,處於半分離狀態的爺代、父代、子代的假磷莖就可各自發出新芽有的還能發雙龍。採用這種方法發出的芽也較茁壯。

本人今年春天引種了三苗老天綠壯草,球莖飽滿,前龍已見一葉芽,採用上述方法分別將二處連接莖扭傷,現爺代、父代、子代的每個假磷莖都發了一苗;同日又一不做二不休,將兩苗“上品圓梅”如法炮製,如今二代草也發各一苗。真是彈無虛發,發發命中。

必須說明的是,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春蘭,惠蘭由於假磷莖較小,而連接莖短而粗大,難以處置成半分離狀態,是否可行,本人尚未實踐。

五、單株繁殖是提高蘭花發芽率的必要手段

古人云:蘭“喜簇聚而畏離母”,因而不提倡單植,均認為以3—5株一叢栽植最好。

古人說的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單株栽種發的草小,難以生長。但是由於眼下蘭花價格高,加上珍稀品種供不應求,於是就有了單株繁殖的新嘗試。

應該說拆單繁殖的理論依據和扭傷球莖連接處的道理是一樣的,即截斷球莖間的營養輸送,激發球莖上的休眠芽萌發,理論上是完全正確的。

單株繁殖在宜在暮春及初夏的4—5月進行,此時溫度較適宜於蘭花發芽生根。

單株繁殖有二種做法:一是翻盆拆單另植,弊端較多,發出的草也小,管理難度也較大。另一種方法是不翻盆,撥去假磷莖以上的植料,露出二個假磷間的連接莖,用消毒過的剪刀或手術刀將連接莖截斷,在傷口敷上甲基託布津粉末消毒,嚴防感染病毒,過幾小時再填上消毒過的植料,最好是植金石,約二十餘日即可發現新芽萌動。這樣做既可保住原有蘭根的吸收能力,又減少了植株的覆盆的時間,不僅發芽早,而且發的芽也相對茁壯得多。

本人在今年五一期間對老朵雲、老蜂巧、綠牡丹、新華梅四個珍稀品種各切了一刀,現老朵雲來了二苗,其餘的均來了一苗,也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必須說明的是,單株繁殖的前提是苗壯實、根發達,苗弱根差的蘭株不宜拆單繁殖,同時僅限於珍稀品種為了留種而採取的措施,畢竟發的草小而弱。至於一般品種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發幾苗小草實在得不償失。

六、利用激素是提高蘭花發芽率的科學措施

所謂激素即是能促使細胞分裂、激活休眠芽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它的使用能使新苗和老草均能多發新芽,當新芽生長還未成熟時,又可陸續發出新芽,這樣一年發二至三代甚至四代苗,是完全可能的事情,科學終於使夢想成為現實。

本人未有利用激素催芽的實踐,但本人曾在浙江紹興一養蘭大戶的高溫高溼的蘭房中引種過一盆三苗使用過激素的蕙蘭,當時草不大,上面芽很多,可謂是層層疊疊,回來以後在自然環境中種植,只有二個大芽長成了草,其餘小芽或萎或僵相繼夭亡,第二年未發芽,直到第三年才又發二芽,轉入正常生長。另引進過一盆曾使用過激素催芽的春蘭,一苗草上有三株新芽,但第二年只發一芽,第三年發了三芽,並正常生長。由此可見:

1、使用激素確能使蘭芽怒發,一年發2—3代甚至4代苗是完全可能的。

2、在自然環境下激素芽並不能完全成活,只有健壯的大芽才能正常生長(當然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中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3、利用激素催出來的新草由於刺激太過,元氣早衰引種後在自然環境下第二年並不能正常發芽,需休養一年才能正常發芽。

鑑於利用激素催芽的利和弊,我覺得激素催芽只能用於以繁殖為目的的珍稀品種,一般的品種則不應使用,使用了也沒有多大意義。

本人至今尚未有使用激素的親身經歷,故在具體操作上沒有實踐經驗,敬請各位諒解。

七、摘除花蕾是提高蘭花發芽率的重要手段

我們已經知道,花蕾一般產生在父代草上,由上位芽產生,花蕾一旦產生便消耗大量營養。由於蘭株製造的養分集中向花蕾輸送,該蘭株的其它芽點便受到抑制而不能萌發,直到花期結束並休養一段時間後,芽點才逐漸萌發。開花的植株由於營養消耗太多,發芽受到嚴重影響,真可謂是發芽遲,發芽少,發芽小。本人連續數年參加蘭展感受頗深。

我有一盆可說是天下無二的特大解佩,每年發出的花苞均在5個以上,參展時均留三箭花,連續三次參加蘭展,分別奪得金、銀、銅獎,立下赫赫戰功。然而這盆花由於連年南征北戰,現已元氣大傷,處於衰落狀態,今年中國(南京)蕙蘭展回來後分盆,至今只發了幾苗小草,已經風光不再。

另有一盆解佩,去年冬天所發花苞一律摘去,早春即發雙龍大芽,且大芽旁又帶了一芽現已出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由此可見,開花也要有一定的“度”,即使參加蘭展花苞也不宜留得過多,一般以1—2株為好,其餘的應全部摘去。

摘除花苞要有時間性,摘早了還會再發花苞,摘晚了又消耗較多的營養,因此摘花苞也要適時為好,一般說來摘除花苞的時間以冬季或早春為好。

怎樣使蘭花多發芽〈一〉

怎樣使蘭花多發芽〈一〉

怎樣使蘭花多發芽〈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