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山之路——公司第一個礦山砂石系統建成投產

美麗的西江,宛如一條巨龍,遊行於華南大地之上,百轉千回,將所流經之處的豐富水資源毫無保留的帶到了廣西武宣這塊土壤上,而後又帶著闖勁一路浩浩蕩蕩的奔流而去,更是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向遠處鋪陳,在陽光下散發出冷峻的光芒。一艘艘滿載的貨輪怡然地穿越山水間,造就一派山水畫廊。

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與這充滿了無限生命力的西江有關、與這重重疊疊的山巒有關、更與一群紮根在西江畔的砂石人有關......


一個機緣

當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許多企業開始了自身的“轉型升級”,水電十一局有限公司砂石專業也面臨著這樣的一個發展關口。2015年,當時的公司決策層對砂石專業的發展提出了一條全產業鏈發展的構想,那就是:砂石開採加工—生產運輸—商品混凝土供應—預製構件產品營銷。那年,擁有砂石專業資質的分局便開始著手這一構想的調研,他們希望依託即將開工的鄭州農業路高架橋等工程市場,開始了對鄭州周邊礦區的瞭解。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這一構想暫時被擱置了下來。

但是,心中那堆已被點燃了的篝火,卻始終沒有熄滅。

當公司作為總承包的廣東中開高速公路項目正式上馬以後,以砂石骨料生產和混凝土拌製為主業的分局也順勢跟進。

砂石的全產業鏈生產,是否迎來了一個新的機緣?其實,一開始分局並沒有預感到這一點!公司對參與中開高速施工的分局定位是:供應混凝土,發揮“糧倉”作用。

對於混凝土拌和加工來說,就地取材,在工程周邊地區尋找石子供應無疑是最省事省時省力的了,因此,分局首先將目光瞄準了中山市。然而,受全國“礦山復綠”行動方案的影響,整個廣東省甚至珠江三角地區都在大力整頓礦山的無序開採現象。這樣,廣東省的地材供應基本靠外地輸入,當地的地材大量在壓縮,價格逐年大幅上漲,每年10月份到次年3月份,地材供不應求,且價格不穩定,同時還存在“斷糧”風險,這將會直接影響中山拌和站的混凝土生產、影響中開高速公路的施工進展!

此時此景,應該怎麼辦?

既然整個珠江三角地區的地材主要靠外地輸入,我們能不能自己開發礦山搞開採,為自己的混凝土拌和站供應石子,同時,還可以給當地市場供應石子?

當這個想法產生以後,分局第一時間爭得了公司決策層的贊同,這也正是公司對砂石生產業務長遠發展的一個構想。

想法既定,只待行動。分局開始做市場調研,探求可行性。 按照中開高速工程對砂石骨料的質量要求和需用量,負責分局市場開發的副分局長周曉通帶領一組人,以中山市為中心點,對中山、珠海、江門、肇慶等9個市、20餘個鄉鎮的砂石骨料生產、市場需求情況等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收集了大量的砂石骨料價格信息、原材料產地信息、砂石骨料的材質信息、市場營銷情況等,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綜合報告。分局班子會議商討,認定採取自行生產砂石骨料的方式可行性是非常高的、非常可靠的。

充分了解了廣東附近大宗貨物的運輸方式之後,決定砂石場的選址要靠近河流,以水運為主,最大限度的節約成本。

當機立斷之後,相關人員以西江為主線開始了一段礦山甄選的行程。

開山之路——公司第一個礦山砂石系統建成投產


一方水土

西江,珠江水系幹流之一,它源遠流長,從貴州省流經廣西后進入廣東,全長2214公里。西江是華南地區最長的河流,航運量居中國第二位,僅次於長江。西江水利、水力資源豐富,為沿岸地區的農業灌溉、河運、發電等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過長時間不間斷的調查瞭解,考察團將目光瞅準了廣西武宣縣。

武宣縣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質量好。其中當地石灰石儲量為2000億噸,群山環繞,形似“聚寶盆,”再加之,當地政府也有意向“引鳳入巢”,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水陸交通條件便利。陸路方面,209國線、323省道線縱橫交錯,桂來高速公路、柳武高速等等;水路方面,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西江繞縣城而過,全長119公里,屬桂中“水運門戶”,枯水期水道可通航300-500噸,非枯水期可通航800-1000噸貨船。

完全符合預期目標!

最初,因為廣東中開高速施工的需要,分局決定自己開山加工砂石;待礦山選址確定後,大家心中便有了更大的格局:樹立“綠色、環保、優質、高效”的經營理念,搶佔廣東、廣西砂石骨料供應市場!

說幹就幹。

跑手續,成立水電十一局武宣分公司,初步確定一期發展為10年期;

尋合作,融合當地較強實力的社會資源,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買下礦山;

建系統,調集分局砂石系統設計、建設精英齊聚武宣縣,著手把構想變成現實。

未施工,問題卻如攔路虎一個個接踵而來。

徵地問題。當地政府希望大力招商引資,推動經濟建設,而當地的老百姓卻不理解,想方設法極力阻止隊伍進場。建設砂石料場,按照規劃的設計,影響到徵地的當地百姓共有42戶,而在徵地的過程中,村民們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也是各種招數都有。武宣分公司人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找準問題突破口,主動出擊。每週一分公司主要負責徵地的人員第一時間到當地徵地辦,聯合當地政府,針對徵地中存在的問題,量尺寸定畝數,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不斷推進徵地工作進展。同時,根據現有的地形地貌,加班加點設計修改原有的圖紙,爭分奪秒的加緊進場的速度。

水的問題。提及到水,肯定都會好奇,依山傍水的分公司所在地,怎麼水還是問題呢?

初期的建設者們遇到的水,不僅是生活用水的問題,還有冬天的溼冷潮溼滲水問題。

打井成了解決吃水問題的關鍵,井打至百米深,水依舊渾濁,分公司只得將抽排上來的水經過多次沉澱,初步用作生活用水,以解無水之困。

不同於北方冬天乾燥般的撕裂冷,南方的是陰溼般的冷,不光冷更重要的是潮溼,溼到極致是地面滲水,可以看得到的水珠不斷的從地底滲出地面。初期入場的這群北方的漢子,愣是咬著牙闖過了這場溼冷的寒冬。

電的問題。電力是人類物質文明的象徵。而前期進場的他們卻沒有電,因為礦區的選址是在群山中,電力受阻,暫時無法供應電,只能臨時發電。考慮到大負荷功率及成本問題,會不定時的限電,這樣嚴格阻礙了系統建設進程。為了解決電力問題,分公司經過招標,讓當地電力公司加入施工,較快的完成架線施工。

2018年5月底,砂石骨料系統建設基本成型。該系統建設主要包括礦山開採部分和砂石加工系統。自主設計圖紙,施工場地選址、規劃等都已進行了合理規劃和佈置並形成,這些均為本工程順利開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系統原設計每年生產砂石骨料量約100萬噸,為中電建(廣東)中開高速公路供應砂石骨料,並在周邊區域開拓砂石骨料市場。2018年9月5日,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並於10月底完成。目前,系統的生產能力達到每年260萬噸。

在武宣的萬畝甘蔗林中,一座沉寂萬年的大山在機器的轟鳴聲中甦醒,它將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示出自身獨特的作用。


一張“名”片

武宣砂石分公司以承包施工單位轉為“承包+投資”的雙向經營模式,形成自主砂石廠建設,自主尋求市場,自主生產經營的模式。依靠便捷的水路交通,沿西江而下,銷售市場可覆蓋廣東省;而對於就近便捷的陸路交通,近可直入來賓、柳州,遠可供給南寧等地方。

武宣砂石分公司緊密圍繞中開高速建設的實際情況,結合廣西、廣東的建築市場,制定發展戰略,通過加強自主創新營銷的方式,增強分局在兩廣地區的市場佔有。同時在自身的建設中加大科技的投入,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砂石產業。塑造品牌經營理念,打造區域市場。注重銷售策略,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在為中開高速供應砂石骨料的前提下,以正確的營銷手段,全面塑造自我品牌。

項目的規劃建設及生產運營質量對品牌的樹立至關重要。武宣項目牢固樹立“現場就是市場”的理念,將現場與市場直接接軌,一次性可生產六種規格砂石料,大力滿足市場的需求。

市場就是經濟,項目不斷加強信息收集,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信息,不斷推動市場的開拓工作。利用當地政府的資源優勢,大力營銷自我,樹立品牌;充分利用廣西、廣東市場的社會資源、網絡資源等拿訂單、做營銷;培養一支高能的營銷隊伍,增強兩廣市場的營銷能力。以項目經理為代表的營銷隊伍,以過硬的業務能力,強烈的責任心共同在兩廣市場樹立品牌。

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強化規範管理,主抓安全與環保,採用先進的技術,提升工程的質量,確保施工環節安全可靠放心。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致力打造綠色砂石。在施工建設中皮帶機全部採用封閉式,確保砂石在各個環節的運輸過程中不暴露、不產生絲毫的灰塵汙染,同時在各個皮帶機的中端及末端安置淋浴噴頭,進一步降低砂石運轉中的粉塵,確保施工中無汙染。項目職工開玩笑說,我們不生產砂石,我們只是大山的搬運工。

早在系統開始建設過程中,就有一些用戶前來打聽、瞭解情況。如今,在武宣周邊的一些“國”字號的建築施工企業,已經找上門來洽談生意,希望水電十一局武宣分公司能成為他們穩定的砂石供應商。分公司負責人高海洋,對這個生產基地信心滿滿……


一群“凡”人

廣西盛產荔枝、火龍果、龍眼等熱帶水果,在分公司營地裡,也因地制宜的種植了很多火龍果和龍眼,火龍果,這個一打眼看上去很像仙人掌的植物在陽光下奮力的向上生長著,像極了這群砂石人,紮根,向上。

老葉,項目黨支部書記。見到他的時候,他正褲腿挽的老高,赤著腳、彎著腰,帶領著分公司機關的幾個人員在給營地前的空地做綠化——種植草坪。廣西的夏天,溼、黏,飯後的太陽也有讓人刻意想找陰涼處待的感覺。汗,順著滴答滴答的流下來,老葉卻堅持帶頭,帶領著這四五個人,在溼黏的氣溫下,將草坪種植完成。在他的心裡不僅僅是種植了草坪更是對項目這個家庭添了綠綠濃意。老葉,是最初進場建設的元老級人物,經歷了項目徵地、沒水限電、溼冷滲水的種種困境,是他帶著大家想辦法、出對策、苦中作樂的咬牙堅持下來,直到建廠完成,直到項目正常生產運行。

鄭新力,一直是幹砂石拌和的老人了,幹活踏實認真。在項目前期建場的時候,負責項目現場的總體調控,無論事情的大小,瑣碎與否,鄭師傅都會操著心,甚至經常在吃飯的時候還說,那個老李,今天裝載機要運砂,你下午上工地的時候記得早去點......每天鄭師傅是最早來到施工現場的,最晚離開的,檢查各個施工口的進展情況,及時調配人力物力,及時解決施工現場的各種突發狀況。

李柱,這個項目上年輕的80後小夥,進場早,乾的有勁,白天滿山頭的扛著儀器放線測量,晚上要在限電的時間裡抓緊著進行數據測算資料整理。

拂瓦輕霜鉛粉輕,東南日出竹窗明。小樓下見西江水,日日風光無限情。北宋時期的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站在西江畔看到的是一幅靜謐之美的畫卷!

如今,我們再看西江,經常會看到江面上滿載的貨輪,一路拉著長笛來回穿行,在夕陽的映照下不斷向前行去,它滿載的是一個個嶄新的希望......


開山之路——公司第一個礦山砂石系統建成投產

砂石系統



開山之路——公司第一個礦山砂石系統建成投產

營地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