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機關恢復重建40週年|西疇:實幹!服務保障脫貧攻堅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暨檢察機關恢復重建40週年

走進西疇縣檢察院:實幹!服務保障脫貧攻堅 

西疇縣,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縣,面積1545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地形複雜,是滇桂黔片區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集“老、少、邊、山、窮”為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


檢察機關恢復重建40週年|西疇:實幹!服務保障脫貧攻堅

1979年恢復建院後西疇縣檢察院幹警著第一批制服合影留念。

1995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最高人民檢察院與西疇結成了扶貧幫困對子:派幹部、引資金、建項目、增收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最高檢久久為功、真抓實幹,給當地檢察機關的扶貧攻堅提供了示範。作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的親歷者和參與者,西疇縣檢察院更是不等不靠,精誠所至,投身到精準脫貧的時代大潮中。

“一個都不能少” 

在西疇,“西疇精神”是經常會被提及的一個詞。

談起“西疇精神”,就不得不說起西疇縣巖頭村。因為交通閉塞,巖頭村是窮的叮噹響。後來,在村民小組長李華明的帶領下,16戶人家一干就是12年,在懸崖峭壁上築起了一條4米寬的進村路,有了路,致富自然就不愁,生活條件是一年比一年好。

也正是這種苦幹實幹的精神,讓有6萬多人、地處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區、石漠化率高達七成以上的西疇縣,擺脫了“生態癌症”的困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西疇精神濃縮成四句話,就是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西疇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黃明勇向記者介紹了“西疇精神”的內涵。

不僅是在巖頭村,在整個西疇縣的扶貧事業中,這股實幹勁體現的淋漓盡致。

“不讀書哪裡行?”雖然初中生小馮(化名)一次次地從學校溜走,有時甚至是坐火車到外地打工,但他還是一次次地被“乾媽”張德惠勸回學校。

“乾媽”張德惠,是西疇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幹警,而這個“乾兒子”,則是她在西疇縣人民檢察院“愛心媽媽”結對幫扶活動中結識的老鄉家的孩子。“小馮很不幸,父親自殺,母親離家,打小就和爺爺相依為命,缺少家庭的關愛。又因為家庭缺少勞動力,所以生活並不寬裕。”張德惠說,從小就缺少關愛和照顧,學習跟不上,就越來越不願意學習。

“誰願意一直生活在貧困之中?”為了讓小馮有發展的機會,張德惠就開始了對小馮一次又一次的勸返。“如果教育跟不上,缺少適應社會的最基礎的知識,是無法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的。扶貧要扶智,就得從娃娃抓起。”

說起對小馮的勸返,透過張德惠的話語,可以看到她的“愛”“恨”交加:“在學校,出現了狀況,老師就給我通電話。因為我的話,小馮還是聽的。”“上初中的時候,我給他買了新的被子、褥子,還有新衣服,沒多久,就一股腦的都抱著回了家,又不讀了。”“有時候,一不留神,他就溜了出去,趕上業務忙的時候,抽個空也得往他家跑一趟,一句句的勸。”

“上一次的勸返是在什麼時候?”

“就在上個月。趁十一假期,我去了一次小馮的家裡,發現人又不在了。問了他爺爺才知道這孩子去了東莞去打工。”

“那咋辦呢?”

“小馮去了家工廠打工,也吃了些苦,也想回來。小夥子讓我給他錢買回程車票。我又怕他把回程的車票都給了他,他亂花掉,所以就一程一程的給票錢,他在路上,其實我也是一直盯著的。到了哪兒?該吃飯了?我就把錢從微信發過去。”

“我還是想讓他讀完初中,有機會,讀一個職高,學個一技之長,只有這樣,才能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

張德惠的“乾兒子”並不止小馮一個,除此,還有太陽寨的小胡。對於入戶結“親戚”,張德惠是這樣看的:“扶貧要扶智,如果教育跟不上,返貧就不可避免。這些孩子,個個都是希望,現在自己多付出些,孩子的未來有可能就不一樣。”

“勸返很麻煩,你又不能把他綁著去學校,所以只能一次次地勸。勸多了,相信孩子也會明白的。既然是幫扶,那就要堅持到底,對孩子,也是算是一個檢察官的承諾,不能半途而廢。”

“一點含糊也不能有” 

說出這句話的,是西疇縣檢察院“藍襯衣牽手紅領巾”活動的發起人徐幫磊,在西疇縣檢察院未檢科,記者看到了這個大男孩,當時他正在學習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

話題就從“藍襯衣牽手紅領巾”活動開始。

“為什麼要組織這樣的活動呢?”

“我是2009年入院工作的,當時是在刑事犯罪執行局,一干就是六年。2016年,院裡面要加強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我向王硯強檢察長彙報,想在這個領域做一做。”


檢察機關恢復重建40週年|西疇:實幹!服務保障脫貧攻堅

西疇縣院控申科幹警石理昌(已退休)、姚萬堂街天做普法宣傳。

採訪中,記者瞭解,讓徐幫磊對未成年人工作產生深刻認識的、推動“藍襯衣牽手紅領巾”這個活動的,還是源自他所承辦的一個案件。

“那個眼神,充滿了無助、懼怕、排斥……一個6歲苗族女學生被男鄰居強姦後,第三次這樣看而不語,筆錄就此暫告段落。”這段在徐幫磊日記中的一句話,至今讓其印象深刻。

留守兒童多,是西疇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無法迴避的問題。一份來自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委會的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末,西疇全縣總人口25.95萬人,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有6.9萬人,其中,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12835 人。在一些鄉鎮,留守兒童問題更是突出。在西疇縣蚌谷鄉大塘子小學,2018年全校共有105名學生,其中就有89名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多,未成人權益保護就存在巨大的需求。特別是日記中的那個無助的眼神成為了徐幫磊莫大的動力。“要給小朋友們做點事情。”

按照檢察長王硯強的說法,這個長相粗狂的年輕人卻展示出性情細膩、極富愛心的一面:主動對接學校、溝通上課時間、買參考書目、整理相關案例、組織課件……在孩子們的心中,徐幫磊被親切地稱之為“藍襯衣叔叔”。

從動漫PPT的製作,再到情景劇的表演,再到與孩子們的積極的互動,告訴孩子們什麼是校園欺凌,如何預防;什麼是犯罪,如何遠離;給孩子們播種法治的種子,教育孩子們做學法、守法、敬法的好學生。

徐幫磊從摸索中走來,在未成年人權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很多時候,不僅是孩子們,就連家長,對未成年人的權利有哪些,都不是很清楚。西疇這個地方,對法治課堂,是尤其需要的。”徐幫磊說,雖然現在西疇還是貧困地方,似乎對法治這個社會產品的需要並不明顯。然而,這些植根在心中的法治觀念,正是個人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上法治課,是不容含糊的。

按照徐幫磊的統計,在西疇縣下轄的7個鄉鎮中,還有2個地方沒有去過。“這個空白是要儘快補上的。”

“可不要小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在我們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一個法治小故事,一堂法治課,就可以為孩子種下法治的種子。等他們走出校園的時候,有可能會受用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一輩子。”

“一項也不能落下” 

參加完縣裡的會議,晚上八點,檢察長王硯強來到辦公室,沒有和記者說上兩句話,副檢察長鄧文忠敲門而進,“王檢,有幾個案子彙報下。”從一起安全生產事故的調查,談到了流動商販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知不覺一個半小時的時間。

“我們西疇縣檢察院,是個典型的小院,幹警數加起來不到30人。”王硯強向記者介紹了西疇檢察機關的發展。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中,西疇縣錯過了改革開放的大浪潮,打開屋門,面對的即是跨越發展的新浪潮。站在大局中,西疇檢察機關也面對著發展的重大時機,沒有前期的充分發展和積累,直面的是新形勢和新課題。

2016年1月,根據組織的安排,王硯強從文山州院來到西疇縣檢察院,兩年多的時間,讓這位西疇縣檢察院的“當家人”有了清晰的認識,按照他的話來講:“有種捉襟見肘的感覺,忙不過來。”

“但事情還得要做,既然做了,就得做好。”雖然客觀上存在問題和不足,但西疇縣檢察工作發展卻是節奏跟得緊。“就拿檢察業務的新的增長點——公益訴訟來說,我們這塊也有所探索。”

就在記者採訪前幾日,西疇縣檢察院就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了“開學季守護校園食品安全檢察行”專項檢查活動,深入到西疇縣轄區內的三元井小學、通心坡小學等學校,針對學校食堂進行聯合監督檢查。其實,對於行政機關的法律監督,在2017年,西疇縣人民檢察院就幹過一件“大事兒”。

2017年5月,西疇縣畜牧局在蓮花塘鄉白沙坡公路段查獲了一輛貨車,所載28頭生豬均沒有檢疫耳標、經查明,該批生豬為越南走私入境的生豬。隨後,無獨有偶,公安機關又相繼查獲類似走私越南生豬的犯罪嫌疑人6人,查獲生豬80餘頭。

越南是口蹄疫區,我國一直禁止從越南等周邊國家進口偶蹄動物及其製品。走私越南生豬的行為,嚴重影響了食品安全。為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西疇縣人民檢察院發出了檢察建議書:“一是建議加強查緝工作,封堵走私通道;二是建議嚴格生豬屠宰檢疫執法行為,形成牢固的食品安全防線;三是規範集體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嚴防食源性集體中毒事件發生;四是正面宣傳引導群眾,鼓勵老百姓與走私行為作鬥爭;五是加強網絡輿情監測,防止謠言傳播。”

對此,西疇縣委副書記、縣長黃明勇特意批示:“這個檢察建議很好很及時!轉公安、市場監管、農業、教育、宣傳等部門負責同志閱,各執法單位要聯合整治,重拳打擊走私、違規檢疫、違規屠宰銷售等行為。”

在服務保障精準脫貧的工作中,西疇縣檢察機關也是積極參與履職。在西疇縣政府組織的“提升人居環境促脫貧攻堅”活動中,一方面,檢察干警組成“脫貧攻堅突擊隊”,積極參與清理活動,用實實在在的行動響應號召,另一方面,結合檢察履職,發出檢察建議,給黨委、政府提供依法執政的參考。

“上個月,針對鄉鎮的人居環境提升工作,我們已經發出一個檢察建議,也快要收到回信了。”王硯強向記者表示,如今,檢察工作的發展變化是巨大的,在新時代,一項工作都不能落下,要做到“小院”工作大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