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殘破的角樓、小腳女人、編大辮子的男人


清末北京的獨輪車,左邊這輛在做小生意,右邊這輛在運冰塊。這些老照片選自日本攝影師山本贊七郎1906年出版的影集。清朝末年,山本贊七郎在北京霞公府路開設照相館,幾年時間內他跑遍了北京及周邊的風景名勝,拍攝了大量人物和記錄風土民情的照片。

北京角樓,樓頂已經殘破不堪。

崇文門大街景象。山本贊七郎拍攝的這些照片,展現了慈禧太后統治之下的北京社會面貌。放在世界的背景下看,當時的北京已經很落後了。髮辮、小腳、馬車、土路……一切都是很傳統的景象,跟清朝初期、中期比起來大概沒什麼進步。

北京的馬車,比轎子的使用更頻繁。慈禧太后在經歷了“庚子之亂”之後,開始推行新政,在開工廠、辦學校、改官制、修法律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改進。但對於老大的帝國來說,這些改進一時半會還難以扭轉大清日暮途窮的趨勢。

婚禮上的樂隊。慈禧太后最大的手筆,就是宣佈“預備立憲”,設立諮議局、籌建資政院,1908年8月宣佈預備立憲以9年為限。但是她去世之後,這項重點工作的步伐就亂了,那些滿族親貴顯然沒有能力控制局面。

在北京的蒙古族夫婦。“清末新政”是慈禧太后試圖讓清朝走向國富民強的一次嘗試,不過舉辦新政需要大量經費,這個負擔又轉嫁到了廣大百姓的頭上,官府收取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反而加劇了百姓尤其是農民的貧困化。

裹小腳的年輕女子,看其著裝應該出身於富貴之家。

牽駱駝的蒙古大漢。清朝日益走上衰落,這個責任不能全推給慈禧,但是確實是在她的手上病入膏肓的。從她1861年開始掌握權力開始,她就想改革圖新,遺憾的是,她最終沒有把改革推向深入,只在表面做一些修修補補。

街角正在編辮子的剃頭匠。這張照片的場景恰好是當時大清社會狀況的隱喻:傳統、衰敗。更可悲的是,大部分人還都以為“生活就是這樣”,對破爛的窗戶、又髒又長的辮子習以為常。

東單牌樓,其下的道路泥濘不堪。東單牌樓是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的。1900年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途經東單牌樓附近時,被清軍槍殺。這一事件大大激化了中外矛盾,成為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藉口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