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丢出一堆破布,专家捡去珍藏,拒绝100万收购,如今价值10亿


辛亥革命之后,大清帝国倒台,无数八旗子弟因为复辟与生计出卖家产。北京的恭亲王府也不例外,整日家里人影绰绰,进进出出的人们携带着包裹得意而去。在包裹里,藏着不少恭王府珍藏的宝贝。图为:小恭王溥伟

恭亲王的孙子溥伟和溥心畲,看着祖父珍藏的宝物被纷纷出卖,无可奈何地跺脚叹气。也就是在此时,恭亲王府里流失了大量国宝,如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陆机的《平复帖》等。图为:恭亲王府

恭亲王府大卖宝贝,引来了无数收藏爱好者。朱启钤就是其中之一,朱启钤祖籍贵州开阳,乃是世代书香门第之家。朱启钤当时任交通总长,是一个古董专家、文物痴。在得知恭王府甩卖古董宝物后,他果断从外地连夜赶往恭王府购宝。图为:恭亲王府


然而,朱启钤还是晚了一步,恭王府里有价值的东西大多已经卖完。朱启钤大失所望,连连叹息,就在他起身准备回寓所时,恭王府的家丁抬着一筐发霉的“破布”走了出来,家丁们将“破布”丢在了侧门边的垃圾池里,转身走进了屋里。图为:朱启钤

也许是出于好奇,朱启钤随手捡起一张破布,擦掉上面堆得厚厚的灰尘端详起来。朱启钤定睛一看,惊讶得合不拢嘴:“此乃国之瑰宝,怎能如此糟践,恭王子孙实不肖也!”原来,朱启钤捡得的正是一幅南宋的缂丝珍品《山茶蛱蝶图》,珍贵无比。图为:《山茶蛱蝶图》

缂丝是中国的古老技艺,又被称之为“刻丝”,通常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绘制图案,使其具有镂空之神韵。这项技艺早在南北朝、唐代就已经出现,在宋朝时达到顶峰,宋徽宗尤其喜欢此技。图为:宋代金菊图


朱启钤立刻将这一筐破布捡起,又找到小恭王溥伟用100块大洋买下了剩余的200件缂丝珍品。这些缂丝大多为历代皇帝所赠,年代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宋徽宗时期,极其珍贵。图为:缂丝珍品

朱启钤捡来80件缂丝珍品,加上买来的200件,一共有280件。朱启钤对这些珍品爱不释手,专门写了一本研究此物的书籍《存素堂丝绣录》并将其于1928年刊行。1924年,日本实业巨头太仓喜八郎,专程从日本赶到中国与朱启钤见面。图为:缂丝珍品花鸟图

太仓喜八郎表示,愿意以100万现大洋求购这批缂丝珍品。朱启钤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高价收购:“这是中华国宝,要卖也只能卖给中国人!我这里没有日本顾客。”太仓喜八郎闻言,只得带着遗憾和不满离开了朱家。图为:银元

1929年,朱启钤开办的营造学社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已之下,朱启钤将此物出售。最终,张学良以20万大洋将这批宝物买下,存入了东北边业银行的金库之中。“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这批缂丝珍品落入伪满洲国手中。图为:伪满皇宫

伪满洲国将其定为“国宝”,组织大量中日专家进行研究,并出版了巨型豪华画册《纂组英华》300部,每部重达44斤,准备万世传承。图为:《纂组英华》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这批缂丝珍品颠沛流离,无数人为保护它而流血牺牲。最后终于在南京高层的过问下,派出一个营的部队赶赴长春护送,才将此物完好无损地运回了故宫博物院。图为:晚年的赵启钤与夫人和5个女儿在一起

四年之后,新中国成立,在东北博物馆的再三申请下,缂丝珍品再一次返回东北大地,成为东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永久收藏。图为:辽宁博物馆珍藏的缂丝珍品

这批缂丝珍品展现了中国1000多年来的丝绣工艺,其古法秘技对今日仍然具有极强的借鉴与示范意义。参照近年来的拍卖价格,如今这批宝物的价格不会低于10个亿。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是无价之宝。图为:当代缂丝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