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務正業”的飛機——美國航天飛機雞肋史

航天飛機又稱太空梭或太空穿梭機。它是一種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垂直起飛、水平降落,可往返於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主體部分可重複使用的載人航天器。

最先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但在其後幾十年的應用中,航天飛機憑本事令美國一次次失望,用實力書寫了一部自己的雞肋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最“不務正業”的飛機——美國航天飛機雞肋史


冷戰時代催生的全新概念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美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如日中天的時代,當阿波羅號把宇航員第一次送上月球之後,美國順理成章地坐上了全球太空競賽的頭把交椅。

但越來越頻繁的太空探索活動難免讓財大氣粗的美國也吃不消——因為用火箭發射載人航空器所用的巨大火箭都是一次性產品,出於對經濟的考慮,製造一種新的廉價航空器成為了美國的急迫所需。


最“不務正業”的飛機——美國航天飛機雞肋史


NASA為說服美國當局發展航天飛機,羅列出一系列航天飛機與此前宇宙飛船相比所不具備的優點:除可以多次往返重複使用外,運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將至少14.5噸的有效載荷從軌道上運回。

另一方面,航天飛機在冷戰期間還代表著更先進的航天技術,是美國繼阿波羅登月之後在航天事業上的又一里程碑,成為了擔負著在載人航天領域與前蘇聯分庭抗禮的政治宣傳工具。

事故頻發暴露缺點成雞肋

由於具備重複使用的功能,因此航天飛機的技術難度令人咂舌——系統程序設計複雜、零部件損耗率更高、從起飛上升到軌道運行再到返回著陸時的各項參數要求更加嚴格……航天飛機不知不覺中成了一個“華而不實”的存在。

因為技術難度更高,所以航天飛機的運行風險也隨之加大:

“美國總共製造了5架航天飛機,但其中兩架都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發生瞭解體爆炸,致使14名航天員喪生。”

與飛船等一次性飛行器不同,航天飛機的發動機需要多次使用,隨著飛行任務的增加勢必會有更多的潛在危險


最“不務正業”的飛機——美國航天飛機雞肋史


除此之外,原本初衷是為了降低載人航天成本的航天飛機在無形中卻成了燒錢的“油老虎”:

“NASA在設計航天飛機時曾預估航天飛機的發射費用大約為每斤100美元,每次發射費用應該不超過600萬美元,但在操作過程中卻發現事實遠非如此,因為航天飛機發射一次居然需要5億美元,超出了預期的百倍!”

而且飛機返回後還要進行大量費時費力的檢修工作,這完全違背了發展航天飛機的初衷,讓NASA財政不堪重負,顏面掃地。


最“不務正業”的飛機——美國航天飛機雞肋史


而且航天飛機的老化速度比預期要快得多,儘管實際執行任務的次數比預期減少了近四分之一,但隨著航天飛機的破損和老化加劇,每次的維修費用也水漲船高。

特別是在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墜毀事故發生後,航天飛機每次執行任務前加強檢查和維護的費用更是佔到了發射總費用的三分之一,航天飛機成為了徹頭徹尾的一塊“雞肋”!

塵封歷史銘記教訓再出發


最“不務正業”的飛機——美國航天飛機雞肋史


不管美國願不願意接受,航天飛機作為一塊雞肋確實已經沒有了絲毫用武之地,成為了昨日黃花。如同當年私營民航公司取代美國陸軍成為民間運輸主力一樣,近年來美國航天運輸業“私有化”的呼聲不斷高漲,包括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多家手握各類技術的巨頭們紛紛摩拳擦掌企圖跟NASA分一杯羹。

此外,一些互聯網新貴也對太空發射活動躍躍欲試,並且出巨資打造了自己的火箭和飛船,鋼鐵俠馬斯克就是這其中的主力。


最“不務正業”的飛機——美國航天飛機雞肋史


事實上隨著航空器的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像航天飛機這種依賴人來操作的往返航空器必然終將成為過去式。對於我國而言,如果我們想在這一領域站住腳,甚至躋身世界一流水平,就必須銘記美國人的教訓,目光向前看。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未來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即大力鼓勵高新科技產業如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產業的發展,相信在工業4.0方興未艾的現在,只要能夠把握歷史發展的進程,未來世界範圍內的航空航天領域,我們一定會擁有更廣泛的立足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