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糖尿病人超一億,農民在擅長的領域大有作為

中國的農民恰恰非常擅長包括蔬菜、水果、堅果在內園藝類農產品的種植。因為園藝類農產品可以用較少的土地資源,獲得多得多的收益。

糖尿病是失明、截肢和腎衰竭的主要原因。

今天,中國每十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在並不遙遠的1980年,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僅為0.67%,2002年增長到2.6%。

中國糖尿病人超一億,農民在擅長的領域大有作為

而2014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前期(血糖高於正常人,但還未達到糖尿病的患病指標,處於臨界範圍)的患病率進一步達到15.5%。“肥胖是糖尿病的頭號風險因素。中國人飲食高脂高糖,身體缺乏活動,因此患糖尿病的風險不斷上升。”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指出。 血糖高本身並不“險峻”,但長期的高血糖會使體內各組織器官發生病變,進而發生急慢性併發症。注意自己及周圍人: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狀。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包括“適量”選用糧穀類食物,“多選用”蔬菜,避免含脂肪高的食物和油炸食品。這裡米飯、饅頭等主食的升糖指數很高,白米飯升糖指數是84,而上等白糖也不過109。升糖指數指進食後血糖升高的相對速度。

如此高比例的糖尿病患者,根本的原因是,過去三十年,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飲食傳統來說,中國人是天生的貴族,每天都需要進食熱加工的新鮮蔬菜,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但是在經濟環境侷限的時候往往很難做到,蔬菜(還要包括豆製品)被稱為“小菜”,米飯、饅頭被稱為主食,其餘被稱為副食。

原來的平衡是被動的“清淡”,年長的中國人甚至還有餓肚子這樣的記憶(此時面對的問題是需要增加營養,而不是糖尿病)。以豬肉消費來說,中國人傳統上用豬草和魚粉養豬,這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城市中豬肉都是憑票供應的。之後豆粕替代了魚粉,這能加快出欄週期,提升生豬品質。豬肉供給增加的同時,中國人的豬肉消費持續提高。《中國食物與營養髮展綱要(2014-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全國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肉類29公斤、水果60公斤;而2015年我國人均豬肉消費量接近40公斤。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人每天應吃300克-500克蔬菜。根據《中國營養學研究發展報告(2010-2012年)》顯示,我國城市居民人均每天蔬菜攝入量為284克,且攝入的深色蔬菜更加缺乏。深色蔬菜是指深綠色、紅色、橘色、紫紅色蔬菜,深色蔬菜含的維生素、植物化學物質更加豐富。

中國糖尿病人超一億,農民在擅長的領域大有作為

今天飲食結構已經不再是一個個人偏好,或者養生哲學的問題。“如果不馬上採取行動來減少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負擔,那麼,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生產力低下和勞動力不足,將會抵消經濟發展和高速增長帶來的經濟利好。”曾經擔任世衛組織總幹事的陳馮富珍曾表示。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原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指出,中國人需要來一場膳食革命,一是調整進食順序,先吃水果後吃飯,二是維持高纖維素攝入,維持食物多樣化,三是控制肉類、油脂、鹽的攝入量,四是增加水果、奶、穀物及薯類食物。 他特別提出,40歲以上中年人,要把握膳食結構與數量的“十個網球”原則。所謂“十個網球”,就是每天攝入不超過一個網球大小的肉類、相當於兩個網球大小的主食、要保證三個網球大小的水果、不少於四個網球大小的蔬菜。“蔬菜您可以使勁吃,它裡邊很多纖維素,對健康很有好處。”換句話說,蔬菜、水果將成為“新主食”。 當然要“使勁吃”,背後需要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方便地買到,超市貨架有、單位食堂有、路邊餐廳有,味道可口、有豐富的選擇、質量有保證、吃得放心。

而中國的農民恰恰非常擅長包括蔬菜、水果、堅果在內園藝類農產品的種植。因為園藝類農產品可以用較少的土地資源,獲得多得多的收益。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相繼出現了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90年代起,國內設施農業逐步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日光溫室,這是我國北方獨有的溫室類型,通過後牆體對光熱吸收實現蓄放熱,維持室內溫度,滿足蔬菜作物生長的需要。目前蔬菜、水果供應的數量上已經充裕,需要提升的是品種、品質。

中國糖尿病人超一億,農民在擅長的領域大有作為

實際上,中國園藝類農產品體現出了全球競爭力。今年前四個月,蔬菜出口46.6億美元,同比增10.0%;進口1.5億美元,增9.9%;貿易順差45.1億美元,增10.0%。當然園藝類農產品需要精耕細作,一方面可以吸納更多從業者,另一方面園藝類農產品更高的附加值更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就業崗位。如果注意到近期返鄉創業的報道,相當數量的新農人選擇的是園藝類農產品的方向。

現在的問題是,第一是提升全民的膳食意識,這已經做得很多了;第二是儘快形成蔬菜、水果優質優價的市場格局,讓產地的高品質產品高效對接到銷地市場;第三是完善冷鏈系統,中國居民的冰箱保有量驚人,但是大量蔬菜、水果仍然是常溫運輸的,中間高比例損耗之外,也導致品質、口感的下降,間接影響了加工和消費;第四,社會資源要進一步向農業從業者傾斜,幫助他們獲得最新農業生產技術、價格公道的農業投入品,包括化肥、農藥、種子、農機等等。

很快人們會認識到,如果說今後人們會花更多錢來買蔬菜,那麼吃菜總是要比吃藥便宜;而從社會層面看,完善農產品生產流通體系,要比優化升級醫保體系划算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