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有這樣一個千年古村

王家寨,是雄安新區白洋淀深處的一個小村莊,有著千年村史,抗戰時期雁翎隊也曾活躍於此。寨子四周是煙波浩渺的水面,四季景色各異:春來蘆葦吐綠,入夏風送荷香,秋深滿目金黃,隆冬銀裝素裹。


雄安新區,有這樣一個千年古村


王家寨的樹與老牆。劉潔攝

王家寨,位於安新縣安新鎮。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已在此建設水寨,駐軍防遼,此後漸漸形成村莊,算來已有千年。時至今日,這裡仍是白洋淀上的純水村,景色秀美,環境宜人。寨子裡的人們與水朝夕相處,開門見水,因此人人好水性,小孩子自從學會走路,就已會游泳。從前,村民世代靠打魚、編葦、跑船為生。北國水鄉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王家寨百姓不畏強暴,勇於鬥爭,捨身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於是,也就有了孫犁筆下《荷花澱》中水生和水生嫂,以及徐光耀筆下的小兵張嘎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自張莊碼頭乘船東行,大約20多分鐘水路,就來到王家寨。在村幹部的引領下,我們穿街走巷,一路尋找著村寨歷史的印跡。王家寨現有人口4800多人,是目前白洋淀內唯一不通旱路的真正“水上人家”,核心村老街巷保存較完好,具有典型的白洋淀水鄉特色。此地處於澤國水鄉,歷史上水患頻發,當地百姓集千百年的生存智慧,建設的青磚瓦舍女兒牆,便於防水、曬糧、放葦(不易著火)、盛夏乘涼,可謂一房多用。

雖只有水路出進村寨,但王家寨自古就不閉塞。清代這裡就有王家、邢家等大戶人家,王家大院、邢家大院部分房屋尚存,木質門窗及門外抱鼓石雕刻精美,從其老宅佔地、房屋建築及老門樓的考究程度來看,足見當年主人家的富足體面。

王家寨所處地理位置重要,自明代以來,保定至天津的津保航線經由此地。抗戰時期,日軍要在村內建炮樓,由於當地老百姓的不斷抵抗,一直沒有建成。在王家寨一帶,雁翎隊發起了勇打日軍包運船,切斷津保水上航線的戰役,革命歌曲《雁翎隊之歌》至今仍在當地傳唱。

徜徉在老街上,老房子、老門樓不時映入眼簾。現王家寨村委會駐地為原王家寨鄉公社所在地,建於1957年,四合院坐西朝東,保存完好。門樓為當時公共建築流行的階梯式五花山牆;院內有迎門照壁,極具時代特色。院內北房前兩棵一人合抱粗的老椿樹,為整個院落遮起綠蔭,帶來勃勃生機。

據村民稱,1976年以前,白洋淀地區生態環境好,澱水清澈見底,水質上乘,村民們從家門口前提取澱水直接飲用,根本用不著掘井吃水。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臨近中午時分,有村民手提一袋活蹦亂跳的水鮮迎面走來。澱上人家,即使快到飯點,撐一葉扁舟,在澱上撒下網,不需多大工夫,入網的魚蝦就夠一家人美餐一頓。隨著新區建設和澱水治理的推進,一幅更加美麗的白洋淀發展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