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刻板說教,拒絕“娛樂至死”,現在的綜藝節目超好看!


拒絕刻板說教,拒絕“娛樂至死”,現在的綜藝節目超好看!

拒絕刻板說教,拒絕“娛樂至死”,現在的綜藝節目超好看!

拒絕刻板說教,拒絕“娛樂至死”,現在的綜藝節目超好看!

【文藝觀潮】

快速發展中的中國需要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文藝作品來引領全民族的思想精神境界。而隨著人民群眾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的提高,他們也渴望看到更多思想內涵深刻、內容積極健康的文藝作品。這種時代需要和受眾訴求作用於綜藝領域,一批以多樣形式創新傳播主流價值理念的綜藝節目順勢而起,因悅目又潤心的文化氣質俘獲了觀眾的芳心。

文化類節目以親民樣式走向大眾

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一些電視受眾對被動傳播教育的方式不買賬。於是,部分從業者就在主觀上形成了一種固有思維,認為綜藝節目就應該娛樂大眾,如果融入價值理念的傳播,就容易出現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刻板說教,傳播力和影響力不高等問題,很難被市場認可。這種思想束縛了他們的思路,使其創作施展不開拳腳,缺乏新意和魄力。其實,形式創新並不等於文化內涵的缺乏,更不是審美趣味的低俗。實際上,即使在藝術表達上令人眼前一亮的綜藝節目,也必須蘊含一定的價值導向,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才能更大程度地融入社會現實和百姓生活,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央視的《朗讀者》以“訪談+朗讀+解析”的形式,邀請嘉賓圍繞當期主題詞分享親身經歷,朗讀相關精美文章,挖掘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讓觀眾從中體悟思想之美、文化之美、藝術之美;深圳衛視利用身處改革開放地標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打造的原創節目《圖鑑中國》運用照片對比這一富有原創性、新鮮感的表現方式,展現改革開放四十年間我國城市建設、科技、工業、體育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節目通過新聞式的立意、紀錄片式的內容、綜藝式的形式,以及時光分享、見證人講述、閃光時刻等多個具有強烈感染力和儀式感的環節設置,讓靜止的圖片“說話”,在提高觀賞價值的同時,也加深了節目內涵的深刻性,成功解鎖了文化類節目發展的新模式;北京衛視的《上新了·故宮》讓明星跟隨專家進宮識寶,再聯手設計師設計相關文化創意衍生品,不僅打破了大家對故宮的刻板印象,也使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走進公眾視野,創新傳承傳統文化;還有《國家寶藏》以話劇舞臺形式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經典詠流傳》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演唱經典詩詞,《一本好書》首創的場景式讀書形式結合了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這些節目引發觀眾好評,就雄辯地證明,綜藝節目在遵循電視傳播規律的同時,堅守藝術創新,注重文化性與趣味性的雙向提高,走出自己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就能吸引受眾,將價值理念潤物細無聲般傳播開來,從而實現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的最大融合,有效釋放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正能量。

普通百姓成為節目視覺主角

當下在傳播主流價值方面做得較為突出的綜藝節目大多集中於傳統文化題材。其實,除了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垂直領域,綜藝節目的創作者還可以從當代中國火熱現實生活的題材富礦中汲取養分、獲得靈感,找到社會生活、百姓情感與主流價值、與綜藝表現形式相交匯的熱點、焦點、興奮點。東方衛視的《我們在行動》關注扶貧事業,組織由明星、企業家組成的“助農團隊”深入貧困地區,用實際行動為村民打通產業鏈。移動端成為現代人閱讀的重要途徑,微博、微信中的文章動不動就有10萬以上的閱讀量,《閱讀·閱美》的節目組看到了這一現象,試圖通過閱讀大眾喜聞樂見的網絡熱文,講述這些文章背後的真情故事,來與觀眾探討婚姻、工作、健康等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人生課題。在騰訊視頻的《奇遇人生》裡,明星們在探索世界的旅途中體驗各種奇妙際遇,並開始同自己的內心對話,思考人與大自然的微妙聯繫,這種銳度和深度成為吸引觀眾並形成收視黏性的重要力量。

每個普通人都是一個群體的縮影,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動人故事和他們心中的人生訴求彙集起來,就摸準了社會的共鳴點。所以,綜藝節目要倡導主流價值觀,不妨從普通人具體的喜怒哀樂入手。《圖鑑中國》讓堅守在自身崗位的普通人成為節目真正的主角,讓照片親歷者親身講述背後的故事,展示了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強調了他們凝聚“中國精神”的基礎地位,從而致敬他們為改革開放作出的努力與貢獻。“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正是眾多普通人長年累月的默默付出才實現了國家鉅變,節目通過對“大”和“小”多角度的強烈對比,凸顯了普通人的偉大和不凡之處,在觀眾中引起了廣泛好評。東方衛視《詩書中華》雖然選取的是傳統文化題材,卻以一個個普通家庭為單位展開競技,通過文風展現家風,構建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緊密連接。綜藝節目既應在題材擴展上將提高社會效益和價值引領放在首位,不斷結合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打造宣傳主流價值觀的重要陣地,也要多關注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將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觀賞價值有機結合,更好地契合現代受眾的認知心理、知識結構和精神需求。唯有如此,其所傳播的主流價值理念才能入心入腦。

高科技手段實現臺上臺下全程互動

隨著傳播途徑增多、傳播格局擴大,新舊媒體融合已成常態。目前,我國手機網民規模持續攀升,傳統電視媒體的受眾開始向移動手機客戶端轉移,用戶欣賞習慣發生碎片化、即時化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綜藝節目要想吸引更多用戶的注意力,將主流價值的傳播落在實處,必須強化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實現跨屏聯動,養成用戶“大屏觀看、小屏互動”的習慣。

《經典詠流傳》的節目中,場內觀眾可以通過點亮胸前佩戴的心形裝置,表達對歌曲的“心動”,場外觀眾則可以通過微信實時分享,不斷疊加心動指數,這種強互動的設置使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大幅提高,讓古典詩詞的文化魅力深入人心。已走過3季的《中國詩詞大會》在新媒體互動層面也做出了有益嘗試。觀眾可以在節目播出時通過“搖一搖”同步參與答題,或在新媒體小程序上體驗“挑戰飛花令”的互動遊戲。這種做法有效溝通了場內和場外,促進了大小屏的融合,使節目演變成了全民熱議古詩詞的文化現象。

如何搭建多角度、立體式的融媒體傳播方式,實現跨屏互動是使綜藝節目所要表達的主流價值理念得以最大限度地傳播出去的關鍵。未來,綜藝節目應處理好大屏與其他媒介之間的關係,善於利用微信、微博、移動端平臺等新媒體渠道,豐富自身傳播路徑,打造高效率、高影響力的全媒體宣發矩陣,並且不斷深化與觀眾的互動,提高觀眾的參與感,增強用戶黏性,從而真正實現全國分享、全民互動、全媒聯動、全社會熱議主流價值理念的目標。

(作者:冷淞,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婷,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