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能源重化工調整: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刘志彪:能源重化工调整: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熱情 專 理性

刘志彪:能源重化工调整: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能源重化工調整:

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劉志彪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教授

推進能源重化工發展,是中國這樣的大國經濟無法迴避的選擇,重化工業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是汙染天堂,但需要綠色產業政策有效發揮作用作為前提。當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保工作,仍然受到地方政府增長偏好、財稅體制和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強烈約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必須在綠色產業政策的框架下,用最嚴厲的環保標準控制企業進入,加快推進高排放的企業徹底退出,同時佈局環境友好型產業並使其佔據主導地位。其中,當前最緊迫的重要工作,是要對沿江能源重化工業進行包括佈局在內的重大結構調整。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正確把握的五對關係,是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具體落實、落地,必須通過實施具體的綠色產業政策來實現。長江經濟帶要建成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區域,成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試驗區,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典型區域,不僅要求有關嚴厲的生態環保產業政策先行,而且需要對既有佈局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和改造;除了需要更新改造現有傳統的落後產能外,還需要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的高科技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由此決定了綠色產業政策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的主導性地位和作用。只有用最嚴厲的環保標準控制企業進入,同時使高排放產業徹底退出、環境友好型的產業逐步佔據主導性地位,大保護的生態經濟戰略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用新型工業化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對沿江沿海地區的能源重化工業進行包括空間佈局在內的結構調整。

刘志彪:能源重化工调整: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關於長江經濟帶能源重化工發展的三個判斷

目前,整個長江經濟帶的能源重化工業密集度很高。例如江蘇的能源重化產業80%集中在長江沿岸,而其中的80%又集中在蘇南這一先行的發達地區。長江經濟帶其他省份的這一問題也差不多。對長江經濟帶現有的重化工業,我有以下三個判斷:

1、大國經濟特徵,決定了我國在現階段不能迴避能源重化工的發展。這是歷史的客觀選擇。大國經濟的發展規律表明,人口基數大、市場內需大的國家,不可能把自己對重化工業產品的需求,完全寄託在外國,不可能跳躍或者回避重化工業發展的階段,不可能從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經濟形態,一下子全面進入以服務經濟、生態經濟主導的後工業化社會,而只能是把這兩個過程壓縮在一起,通過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小的代價進入生態型經濟協調發展的軌道。

原因是能源重化工業既代表了一國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工業的發展水平,也是全面進入中等收入社會的必經階段。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國民眾的基本需求結構和消費模式,也必然會從以農產品、輕工業品為主的發展階段,轉向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小康產品”階段。具有規模經濟性質的“小康型”耐用消費品,大多涉及房地產、建築、汽車和家用電器等“住、行、用”類的行業,以及與之相關聯的鋼鐵、建材、化工、石化、重型機械等行業。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迅速來臨,民眾對這些行業和產品具有巨大的現實市場需求和潛在的能量。

同時,考慮到大國經濟的安全性,以及國際運輸成本的制約條件,中國不可能像自由貿易理論所說的那樣,完全仰仗於國際分工和進口,或者把國內有巨大的內需、發展能源重化工業的歷史使命放手甩給國外。在任何時候,我國都必須堅持立足於自己的內需,開放地、獨立自主地發展自己的重化工業體系,這是中國現代產業體系的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也是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部門。

2、能源重化工業並不天然地等於傳統的粗放的發展方式,也不意味著它就必然是汙染天堂的代名詞。從德國、日本等能源重化工國家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的這些產業在高度發達的同時,仍然保持著處處藍天白雲和碧水青山的狀態。這說明重化工業發展也完全可以走高質量發展道路,走技術進步之路,走環境保護之路,並不一定非要走傳統的損害環境的發展舊路和老路。發展重化工與環境損害之間,有可能的聯繫,但是沒有必然的、邏輯的聯繫,關鍵取決於綠色產業政策的實施力度。

3、石油化工工業是能源重化工業的典型代表,但是兩者不能劃等號,重化工業並不簡單地等於石化工業。

在當今經濟發展中,構成重化工業的基本要素已經不是石油化工工業,而是其中的機械電子工業,尤其是其中若干有限種類的耐用消費品。例如,戰後日本的經濟快速成長就是以重化工業為中心而實現的。在當代,重化工業已經不是生產資料工業的同義語。機械和電子工業所生產的家用電器和汽車產業,才是發達國家工業化的主題內容,佔據了工業的主導地位。國際經驗表明,正是家用電器和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支撐了德國和日本重化工業的高速崛起,從而支撐了它們經濟的高速成長。

這說明,中國開發長江經濟帶,在產業政策上也可以選擇對原材料、資源能源依賴較重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石化類產業的佈局和發展,則應該在嚴厲的環境保護法令下,進行高起點的社會和法治控制。同時,即使重化工業主要是由石化工業構成,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可以成為“清潔工業”的同義語。這裡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要在產業政策精準化的實踐中,把全面的環境保護,與安全條件、產品質量和商業效益這三個因素等量齊觀、同等對待,把輕度的重化工業汙染,控制在自然可以自我清潔消化的範圍內。

刘志彪:能源重化工调整: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制約長江經濟帶環保工作的四個現實問題

當前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受到四個因素的強烈約束,未來環保的態勢不容盲目樂觀:

一是轉軌時期增長主義導向的經濟體制和地方政府職能。以GDP業績論英雄的做法並沒退出歷史的舞臺,而是改換了形式繼續發揮作用。對地方政府來說,重點發展那些投資大、產值大、利稅高、發展帶動效應強的能源重化工業,尤其是那些前向關聯度高的石化產業,既能完成地方政府穩增長、增稅收的目標和相應的政治利益,也有利於形成以大企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發展的基本態勢。

二是基於成本考慮的產業佈局傾向。能源重化工業對運輸成本的變化極其敏感。在其成本結構中,運輸成本佔據了很高的比重,所以運量大、運輸成本低的長江水運方式,最有利於重化工業的發展。加上長江經濟帶的城市連綿,人口雲集,具有天然的產業佈局上的優勢。所以能源重化工業企業選擇沿長江流域進行配置是必然的趨勢。

三是生態補償機制並不完善的現實。像水資源交易補償、基於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的交易補償機制,都是買斷生態資源豐富的地區不開發、維繫綠水青山的必要代價。在現階段,僅僅依靠少量的財政轉移支付,難以抑制地方政府主動去搞那些可能影響環境保護的重化工業大項目。

四是中央與地方的財稅分權體制模式。現階段中國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是僅佔1/4的產業活動的增值稅,二是土地使用權出讓金。這種激勵機制結構決定了地方政府除了賣地外,還有可能會大力上馬扶持那些影響環境保護的重化工業大項目。如果今後地方政府可以從轄區內居民財產的保有、繼承中徵稅,可以自主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那麼發展重化工大項目的動機必然弱化,而把營造區域內安全、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作為重要任務,以吸引廣大市民前來居住,並增大財產的稅基。

這些年長江中上游各地先後上馬了很多巨型臨港石化工業項目,還有許多產能嚴重過剩的傳統產業項目。其實,這些項目是由地方政府與迅猛擴張的央企合謀促成實施的。在這樣的體制機制和現實發展下,長江經濟帶要轉型為環境保護下的發展並不容易。

刘志彪:能源重化工调整: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關於調整長江經濟帶重化工業的五個建議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下大決心解決重工業汙染問題,對重化工格局包括佈局結構進行重大調整。

1、堅決貫徹落實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要把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工業化與信息化、生態型社會的建設壓縮在一起進行。具體來說,就是要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我們的傳統工業,運用“智能化+”大力推進製造業的智能化發展,同時以最嚴格的環保標準,制約能源重化工業的增量擴張。堅決執行存量減少、增量不增加的控制政策。堅決關停環保不達標企業,既有的重化工項目一律遷移江邊五公里以上。

2、要全面認識、利用和發揮長江經濟帶的功能。決不能把長江經濟帶的功能簡單地看成是運輸帶,不能依此制定長江經濟帶開發戰略和實施產業政策。因為作為運輸帶,在產業配置上,必然傾向於那些大耗水、大用電、大消耗的,且對運輸成本敏感的可能影響環境保護的重化工業大項目,可能就不會主動去配置那些環境友好型的現代產業體系。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充分利用長江經濟帶資源集中、人口集中、市場集中、產業集中、城市集中等發展優勢,在沿江城市基礎設施超前一體化的基礎上,通過地區間的競相開放、撤除政策壁壘和統一市場的建設,實現合理的產業競爭和分工格局,發揮長江經濟帶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使之成為中國經濟的黃金經濟帶。這就是說,建設黃金運輸帶,只是其中的一個基礎性的功能而已。如果戰略上把經濟帶看成運輸帶,是貶低了長江經濟帶的真正價值,也會毀了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3、建議設立國家層面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機構,以便在管理督查上使用同一個標準進行管理監督,環保問題不能由各個地方自行決斷、自說其事。

美國等發達國家設立森林警察機構,全盤統一管理全國森林事務的經驗,也可以移植到我們對長江經濟帶的開發管理上。

4、建設市場化的交易補償機制。要儘快建立上下游之間的環境補償機制,用市場手段解決發展與保護、發展與公平的內在矛盾。可以探索實施兩類交易補償制度:一是建立以單位GDP能耗為基礎的節能交易制度。在這樣一種節能交易平臺上,單位GDP能耗低於區域平均水平的地區,可以賣出相應的節能量;而單位GDP能耗高於區域平均水平的地區,則必須買進相應的額度。實行這一交易制度,肯定有助於促進各省區能耗量的降低。二是建立以水環境質量為基礎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對水質達到一類水標準的省區,達到程度比例越高,則給予獎勵越多,反之,對三類尤其是四類水質比例高的省區,實施懲罰性罰款。這種制度安排,顯然比較適用於長江經濟帶這類具有上下游關係的區域生態補償關係的建立。

5、儘快啟動沿江能源重化產業向沿海適度轉移的實施戰略問題。從世界各國產業佈局的一般規律和我國生產力優化佈局看,在沿海地區集中佈局“大運輸量、大用水量、大耗電量、大消耗量”的臨港型重化工業,是時不我待、必須堅決貫徹落實的戰略行動。目前中國鋼鐵、石化等所需基本原材料,如石油、鐵礦石等,大多數要從海外進口。早在2004年,中國就累計進口石油1.2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40%。按現在的消耗速度,一般認為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增至5億噸,其中3億噸需要進口,即對外依存度高達60%,超過美國目前50%的水平。如果這是事實,那麼把與石化工業以及與此直接關聯的加工類產業,基本上全部集聚在沿海地區,就有充分的事實依據。最根本的還在於,這種產業佈局有利於形成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培育和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最後,通過產業集群集中建設環保設施,對這些產業固有的汙染物進行集中處理,徹底改變目前長江流域經濟帶中各地分散發展重化工項目的不良格局。

注:部分內容發表在2017年《南京社會科學》第2期。

刘志彪:能源重化工调整: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

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

江蘇省首批重點高端智庫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以南京大學經濟學、管理學及其他相關學科平臺為核心,優化組合國內外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和專家資源,以中國沿海地區高度開放、發達的實體經濟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國實體經濟的走勢、趨向與政策,為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總結經驗,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

地址: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園丙丁樓

網址:www.yangtze-idei.cn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