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把東西賣給那些脫髮的年輕人

文 | 楊秋月

高彥晴沒有被連續幾周的加班壓力打倒,卻在面對洗頭時掉落的一大縷頭髮時,“嚇壞了”。

出生於1992年的她第一次擔心自己有天會“累禿”,或者像自己的男同事一樣為後退的髮際線煩惱。

一場要把脫髮“扼殺在搖籃裡”的自救很快開始了。她去社交平臺小紅書上翻看防脫髮攻略、給關注多年的時尚博主留言求推薦洗護產品、上知乎搜脫髮原因、加入豆瓣脫髮主題小組……

“一個月內為頭髮花了2000多塊錢,待遇一點都不比臉差。”高彥晴說,她也願意繼續為頭髮投資更多錢,“不怕貴,一定要買好的。”

在這樣與脫髮的“戰鬥”中,高彥晴不是一個人。

微博上,年輕人用親身經歷、表情包、自嘲段子在“90後脫髮”話題中尋找共鳴;豆瓣上,“一起懟脫髮”小組有超過21萬“發友”抱團取暖;小紅書裡關於脫髮的筆記有6.6萬篇——從如何挑選洗護產品、吃什麼藥和保健品,到中醫穴位按摩、黑芝麻為代表的土味食療——每個資深“脫髮少男/女”似乎都有一段自己的防脫血淚史。

「特写」把东西卖给那些脱发的年轻人

“脫髮”——這個原本貼在中老年群體頭上的標籤——已經變成了年輕一代生活、消費與社交場景中的熱門話題。

從醫學角度來看,90%以上的脫髮都屬於遺傳和雄激素代謝引起的“雄激素性脫髮”,需要藥物干預治療,其餘的脫髮症狀大多因精神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睡眠質量差等導致。而快節奏、高壓性的現代生活方式正在加快了中青年脫髮的速度。

數據也在表明,脫髮人群低齡化、年輕化的趨勢。

早在2011年,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公佈的《中國脫髮人群調查》數據就顯示,成年男性中平均每4人就有1名脫髮者,其中以20至40歲男性為主,30歲左右發展最快,這比上一代人的脫髮年齡提前了20年。

2017年9月,阿里健康發佈的《拯救脫髮趣味白皮書》顯示,新近一批剛剛邁出校園、初入職場的90後,和已經成為職場中堅力量的80後青年,是最被脫髮問題困擾的群體。在阿里零售平臺購買植髮、護髮產品的消費者中,90後佔比36.1%,僅次於38.5%佔比的80後。

逐漸扮演起更多社會角色的90後們,也擺脫不了“脫髮”對於心理和社會關係的影響。

“頭髮狀態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品質,脫髮不止給顏值減分,還可能導致自卑,影響人際交往、社會關係。”今年27歲的康俊是一家本土手機品牌的數據分析專員,大學至今他共嘗試20多種防脫產品,但都沒能阻止髮際線一天天的後退,“我會盯著地鐵上那些頭髮濃密的人看,太羨慕了。”

實際上,當代人追求年輕、健康、美麗等身體狀態的意識,是在消費主義盛行下全面覺醒的。

作為身體呈現給外界最顯眼的部分,“頭髮”的濃密與亮澤如今構成了更有價值的身體符號,而“脫髮”自然成為了不健康的標籤。

在形象管理上願意投資更多的90後們,可以接受用戲謔、自嘲的口吻談起“脫髮”,但卻很難在面對“脫髮危機”時坐懷不亂。

當他們把對“脫髮”的焦慮轉化為了消費力時,商家們甚至都有點措手不及。

2016年左右,汪亮突然發現霸王的電商消費者中湧現了非常多的年輕女性。他是霸王(廣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考慮到霸王以往的消費者都是中老年,他第一反應是“她們買給爸媽用”。

“後來我們研究電商平臺的評價以及社交媒體的討論,才發現這些女孩兒真的是買給自己用。”汪亮有點意外,但也意識到霸王的消費人群正在轉向年輕化。這家公司今年透露的電商交易數據顯示,18歲到35歲之間的女性佔到了品牌消費人群的70%。

「特写」把东西卖给那些脱发的年轻人

這些面臨脫髮危機的年輕人們,甚至開始如同護膚一樣護理著自己的頭髮——花更長的時間,進行更復雜的工序。

高彥晴在買了4款網紅防脫洗髮水後,又被一直關注的時尚博主種了草,海淘了5瓶法國ChristopheRobin的產品,包括洗髮水、頭皮潔淨霜、發泥、發膜等。“可能因為貴,洗的特別仔細,護髮素停留的時間也更長”。

因此她的洗澡時間比過去長了幾乎一倍。

洗頭髮之前先要塗上護髮精油;聽說洗髮水直接接觸頭皮會堵塞毛囊,她開始認真把洗髮水(隔一週換成頭皮潔淨霜)打泡,前後要打兩次,第一次清洗前方順下來的頭髮,另一次才輪到後腦勺、前額以及左右兩鬢的頭髮,然後仔細清潔頭皮。接著塗抹“特別貴”的護髮素或發膜,盤起頭髮停留10分鐘。

“另外,吹髮前,一定要使用噴霧。每週還要用一次護髮安瓶。”她說。

「特写」把东西卖给那些脱发的年轻人

英敏特最新的洗髮護髮產品趨勢報告顯示,消費者對頭皮護理產品的需求和他們的頭髮煩惱大致吻合,約有一半的消費者是為了維持頭皮健康而使用這類產品,“頭皮護理產品極有可能可以加進消費者的日常洗護髮流程裡。”英敏特分析師認為。

而高彥晴這樣的護髮習慣正在成為消費趨勢——至少從心理上,對抗脫髮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正在努力著。

“在洗護髮板塊中,2018年護理類產品的銷售比2017年增長了近2.5倍,其中防脫概念的產品增長最快。”天貓國際個護行業負責人關秀紅表示。汪亮也認為,相比傳統的沖洗類產品,滯留類的頭髮、頭皮護理產品是未來洗護領域發展的方向。他所在的霸王已經在拓展品類,目前推出了育發液、護髮精油、發膜等滯留型產品。

不僅僅是霸王,一些品牌開始向年輕人強調“護髮防脫”的概念,並且收益效果顯著。

“中國市場對於‘防脫’及‘頭皮護理’的關注,推動了呂品牌頭皮護理產品線的銷售發展,該品類佔據了全系列產品近30%銷售佔比。”愛茉莉太平洋中國日美事業部負責人說。

市場調查機構Euromonitor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2017年,韓國化妝品巨頭愛茉莉太平洋旗下的洗髮品牌“呂”,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增幅達到9521%,年均激增358%。這個定位高端、主打天然草本成分的品牌恰好迎合了90後升級的護髮需求。

「特写」把东西卖给那些脱发的年轻人

另一個藉助這一風口獲得快速成長的,是本土洗護品牌“滋源”。這個環亞集團2014年推出的高端洗護品牌,憑藉“無硅油”“頭皮護理”的概念,在4年發展過程中搶佔了不少市場份額。

“2013年考察時發現,佔據日本市場的很多本土品牌都在做無硅油概念,同一時期歐美、美國也開始流行天然、無添加的洗護產品。”環亞集團營銷副總裁程英奇認為,滋源不僅滿足了“脫髮青年”注重頭皮護理的市場機遇,也符合國際洗護的大趨勢。

據程英奇透露,目前滋源60%上的消費者在30歲以下,電商的消費者畫像更加年輕。歐睿國際2017年的數據顯示,滋源的零售額佔國貨洗護市場份額的31%。

「特写」把东西卖给那些脱发的年轻人

不過康俊用過10多款聲稱“防脫”的品牌洗髮水,效果還是達不到他的預期。

最近他想嘗試同事推薦的“米諾地爾”——一款美國FDA認證的防脫髮非處方藥。但還在做心理建設,“據說要經過先脫掉、再生長的過程,半年後才有效。”

在電商平臺上,米諾地兒酊溶液、含米諾地爾成分的美國落健洗髮水的銷量都呈增加趨勢。此外,據關秀紅介紹,髮際線修容筆、生物頭皮、補發片、激光生髮儀等工具也滿足了消費者不同場景的需求。

「特写」把东西卖给那些脱发的年轻人

脫髮人群的年輕化也刺激了醫美細分市場——植髮行業的發展。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2017年中國植髮行業市場規模達到92億元,相比2016的40億元增長50%以上。同時,2017年植髮用戶呈現了爆炸式的增長,植髮用戶呈現年輕化趨勢。

艾瑞諮詢認為,近兩年植髮市場關注度及需求的增加,一方面由於大型連鎖植髮機構增大了市場營銷力度,另一方面與社交媒體上“90後脫髮”話題的爆發有關,越來越多的90後開始正視脫髮問題。

在販賣話題的自媒體與社交媒體眼中,“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它們引發了年輕一代對頭髮的焦慮。

“年輕人的孤獨、單身等,總會成為自媒體選題的焦點。”康俊覺得,相比可以用化妝品掩蓋的皮膚問題,脫髮更加顯而易見,所以才被當做90後“焦慮”“變老”的符號,被反覆調侃。當然,年輕人自己也拿來自嘲。

對於想吸引新興消費者的品牌來說,這一話題的熱度恰好是品牌營銷推廣的契機。

汪亮第一眼看到毛不易的名字,就覺得“很有梗”——“每一根頭髮都不容易”,既體現防脫產品的特點,又容易切中90後脫髮的網絡熱議話題。如他所料,在毛不易成為霸王新的品牌代言人後,這個名字梗登上了微博熱搜。

“我們沒買過熱搜,都是網友自發討論起來的。”在汪亮看來,脫髮在3、5年前還是比較尷尬的隱私話題,但90後年輕人把“脫髮”當成了槽點,傾向於用自我調侃的方式談論它。

「特写」把东西卖给那些脱发的年轻人

霸王也試著用更輕鬆的方式與年輕人溝通。社交媒體中,品牌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調皮的、常拿90後脫髮問題做文章的年輕品牌,會說出“每個脫髮女孩都值得霸王的呵護”這樣的話。

此前多元化受挫、業績下滑的霸王集團,重心開始慢慢迴歸到核心品牌“霸王”上。“目前洗護市場上,去屑、柔順、修復功效產品仍是主流,防脫領域沒有做的很大。”汪亮期待更多的外資品牌進入防脫領域,讓市場份額變大。

不過康俊可能等不了那麼久了。

雖然他覺得那些真正自信的人,可能才會發自內心地自嘲“脫髮”這件事,“不過我還是決定攢夠6萬塊,就去日本植髮。”他說。

(應採訪對象要求,高彥晴和康俊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