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相信運氣,那麼他一定參透了人生

如果有人相信運氣,那麼他一定參透了人生

據說,英國前首相、著名政治家丘吉爾小時候有一次在花園裡玩耍,卻不小心掉進了池塘,幸好有位園丁聽到了丘吉爾的叫喊聲趕過來救起了他。

丘吉爾的父親想答謝他,在得知他有一個兒子,很想學醫,但是由於沒錢,籌不出學費時,就提出自己出錢資助他的兒子上學。於是在丘吉爾一家的贊助下,這位園丁的兒子實現了進醫學院求學的願望,並且後來成了一個出色的醫生。

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丘吉爾不慎生病了,傷口發炎感染。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這時有一位醫生送來了當時最新發明的特效藥青黴素,癒合了傷口,丘吉爾很快就完全康復了。而這位醫生亞歷山大·弗萊明,就是當年那位園丁的兒子,也是丘吉爾父親曾經的資助對象,同時,他還是青黴素的發現者、著名的微生物學家。

這個小故事說明了:在偶然和必然之間,並沒有一條清晰的邊界。很多看似偶爾的意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必然。當我們有一絲善念的時,往往其結果也是好的,而當我們有一絲惡念時,可能結果也不會太好。

如果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因果報應。

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有因就必有果,做善事得善報,做壞事得惡報這是萬事萬物都逃不開的自然規律,一切的開始都是緣起,通俗的說,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因果報應是佛教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在佛陀看來,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像是鎖鏈,一環扣一環,環環相連,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所以,我們一舉一動,一思一念,一句抱怨,一個願望都會成為一種能量,或明或暗地影響著我們的命運軌跡。

如果有人相信運氣,那麼他一定參透了人生

我們的命運,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但是顯而易見的,這就帶來了一個常見的悖論:每個人都希望能生活地更好,有滿意的工作、真摯的朋友、契合的伴侶、幸福的家庭,還有財富與自由等等。為了這些願望,我們努力進取,但是有些人得到了,有些人卻沒有得到,至少是暫時沒有得到。

為什麼有些人付出了,卻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呢?

這種悖論和詰問,是不是說因果報應失靈了呢?其實恰恰相反,正說明了因果報應的有效。因為在佛經裡面,判斷某種行為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他外在的形式,更在於其內心的動機用意,否則就很容易就陷入執迷。

我們總是希望未來出現合乎我們意願的結果,按照我們設計的願望來運行,即使這願望或許並不太合理,或許也很難達到,但是我們仍然執著的想要追求它、得到它,這就是“我執”。

我們想抓住某些東西,越是執著,就越有可能會痛苦。

執著於愛情,就會因愛人的離開而傷心;執著於友情,就會因朋友的漸行漸遠而痛心;執著於財富,就會因得不到或者失去金錢而煩心。我們對自己太過苛求了,就會陷入痛苦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並且越陷越深。

但是,讓我們真正痛苦的,並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東西,而是我們的慾念和對於這慾念的執著,正如哲學家阿爾貝·加繆在他的《西西弗斯的神話》中說的:“當對幸福的憧憬過於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靈深處升起”。

如果想要擺脫痛苦,就必須放下“我執”,只有破執開悟,才能獲得解脫,就像孔子說到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當然,並不是說愛情,友情,財富等這些世上美好的東西,我們不應該去追求,而是要看破這其中的因果循環,認識到萬事萬物是變化莫測的,它並非是按照我們意念而運轉的,我們不應該執著,也不值得去執著。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在他執導的電影《賽末點》中,說過一句著名的臺詞:“如果有人相信運氣,那麼他一定已經參透了人生。”從某個角度看,“運氣”說的也是偶然和必然間的關係,我們眼中的偶然,並不是一定就是偶然,從更高的維度上看,也蘊含著某種必然。


如果有人相信運氣,那麼他一定參透了人生

偶然與必然,這兩者上升到某種高度就是人的客觀命運和自身主觀性的關係,這實在是一個一言難盡的、沒有標準答案的永恆話題。

中國易經研究會會員、作家陶厚廷在他的《了凡因語》一本中,對因果報應這個話題也做了極具個人化的解讀。在他看來,生活的沉澱,心靈的反省,固然是改變人生的主要法則,但是其中運氣的好壞皆由有形之身所決定。

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一生下來就被註定了,雖然生命的基數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它的走向,通過後天的修為和心念來改變,摒除惡業,走出迷途的內心,破除我執,自我覺醒,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就能達到不一樣的彼岸。

正如陶厚廷說道的:“佛家有一句話,‘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永遠不要迷信除了你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人,能夠幫你改命,佛陀也只是告訴我們改命的方法。”



如果有人相信運氣,那麼他一定參透了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