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生活出現這4個跡象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當你的生活出現這4個跡象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懂得下“笨”功夫

小時候看《射鵰英雄傳》,對郭靖的笨印象特別深刻。

金庸寫郭靖:“這孩子學話甚慢,有點兒呆頭呆腦,直到四歲時才會說話......”

江南七怪第一次見到郭靖,韓小瑩一聲長嘆,眼圈兒不禁紅了,全金髮道:“比武之事,咱們認輸算了。”

朱聰道:“這孩子資質太差,不是學武的胚子。”

郭靖學功夫笨得出奇,六個師父的本事,學了十年,只學了個皮毛。

郭靖初出江湖,各種被虐,但是碰到洪七公,學降龍十八掌,卻一氣呵成,後來學各種上乘武功,都毫無障礙,最終成為一代大師。

有人說,這是因為江南七怪教的太差,其實,郭靖後來學得快,就是因為他前面的基礎紮實,笨人郭靖,十年來風裡雨裡不停練,會與不會,他始終堅持。

萬維鋼在《

高手》一書裡提到,人有兩種成長曲線,一種是對數增長,一種是指數增長。

對數增長,是指初期增長非常快,效果立竿見影。

指數增長,是指開始你根本看不到效果,可能很長很長時間,你感覺自己寸步難進,但是日積月累到某一個臨界點,你豁然貫通,跳到了一個曾經渴望的制高點。

  • 肯下笨功夫的人,經歷的就是指數增長。

王陽明說:成大事者,都是“笨人”,因為笨的人,不著急,能守住初心,一步一步,鏗鏘有力。

我小時候有段時間,特別害怕背課文,從來沒有在課上完成當天背誦任務,需要課上課下背幾十次,才能最終背給老師聽,就那樣,也很難像其他聰明的同學一樣流利。

每次沮喪的時候,我都拿郭靖安慰自己,他那麼笨,都學成了一代宗師。

後來我逐漸發現了背得慢的好處,背得慢,忘得也慢,期末考試時,我不需要再去花大量時間複習課文,而那些聰明的同學又得重新開始背。

另外,背誦的東西內化到了腦海裡,寫作文時,遣詞造句逐漸甩出同學一大截,作文經常被評選為範文,貼在教室裡的牆上。

世界上最不怕的就是笨,笨人的慢功夫,是世間最大的遠見。

  • 懂得下笨功夫,這是一個人層次開始提升的第一個跡象。
當你的生活出現這4個跡象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當你的生活出現這4個跡象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剔除冗餘的物質,關注內在體驗

我曾經以為擁有越多,人就能活得越幸福。

所以,我全方位的追求“多”,衣服要多、家裡用品要多......

每次買東西時,確實有一種淋漓盡致的爽感,尤其是東西剛到手上的那一瞬間,但是這種感覺往往轉瞬即逝,下一次,繼續買更多......

最後發現,家裡東西越來越多,心裡卻有一種膨脹的空虛感。

後來看了《少即是多》,我領悟到物質做加法,並不能換來人內心的豐盛,擺脫物質的束縛,增加體驗,人才能向幸福靠近

我開始做減法,物質方面不再追求多多益善,衣服越來越少,卻件件合乎心意,家裡的用品,也越來越少添置,只買真正需要的經典款式。

梭羅說:“把一切不屬於生命的內容剔除,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

當我把“冗餘”剔除,從“多”中徹底抽身出來,開始懂得關注精神的需求。

我不再像以前有時間就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買買買,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看書上,花在旅行上,花在和至交好友的聊天上。

當我開始向內探尋後,內心越來越豐富了。

人最大的錯覺,可能就是以為擁有越多,人的幸福感越高。

事實上,試圖通過外在來提升內在體驗的做法,都是緣木求魚。

因為人的大腦中有一個獎勵系統,當一個人做有利於生存的事,比如購買更多的東西,大腦會分泌多巴胺,感受到多巴胺,人就會覺得興奮、刺激,接下來,大腦會要求你繼續做這樣的事。

獎勵系統的可怕之處在於,你下次能感受到愉悅,需要比上一次刺激的強度更大。

所以,如果人通過物質刺激自己的愉悅感,就需要不斷加大砝碼,這次買五件衣服,下次就需要買六件、七件......

這就是為什麼物質的豐盛,永遠換不來內心的滿足。

錢再多,東西再多,也無法讓一個人保持內在的快樂。

孔子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顏樂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極簡是最高級的活法。

剔除冗餘的物質,關注內在體驗,這是一個人層次開始提升的第二個跡象。

當你的生活出現這4個跡象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當你的生活出現這4個跡象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適當為自己留白,體驗安靜的力量

《安靜的力量》一書裡,作者皮克講述了一個故事。

他有一次坐飛機從法蘭克福去洛杉磯,身邊一位年輕女士在12個小時裡,始終安安靜靜地坐著,真的是坐著,沒有看書,沒有睡覺,沒有玩手機。

後來,皮克和她交流,這位女士說她喜歡在飛機上釋放身體內的壓力,飛機落地後,她就可以滿身輕鬆的享受假期,或者投入工作。

我們平時習慣把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掛著一身疲憊和滿心焦躁,緊鑼密鼓中不斷向前跑。

其實,靜下來,適當為自己留白,體驗安靜的力量,我們才能洗淨疲憊,煥發更大的能量。

我以前每天時間特別滿,整個人慌張且混沌,有種乏意從骨頭縫裡汩汩往外冒。

後來,我每天空出一段時間,讓自己置身於安靜之中,在這段時間裡,我不做任何事情,讓思想徹底放空,可能類似於佛家的打坐,或者冥想,道家的修行。

一小時之後,身體的疲憊,內心的煩躁,都被帶走了,我能感受到身體裡蓬勃的活力,接下來,腦袋一片清明,做什麼都會效率更高,激情更飽滿。

暢銷書《失控》作家凱文·凱利有時會到亞洲的一些村落旅行,一去幾個月,不帶電腦,不用智能手機,他說:“我嘗試保持與各種科技的距離,這樣我才能更容易記住我是誰。”

靜,是人生效能的源頭。

懂得為自己留白,這是一個人層次開始提升的第三個跡象。

當你的生活出現這4個跡象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當你的生活出現這4個跡象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懂得矛盾是生命的底色

《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說:“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而且還能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作家王爍寫過一篇文章《第一流的智慧總是自相矛盾》,裡面提到人生有無數的難題,沒有人能夠永遠做出前後一致的選擇,很多問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答案可能都不一樣,你還是你,但並不妨礙前後矛盾,因為一切都在變。

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在每次演講前,會說一句話:“我所說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我非常欣賞李善友教授的坦誠,生活這麼複雜,哪來標準答案?今天說的時候,此時彼刻,發自肺腑,也並不代表要終身奉為真理。

羅振宇說:“在說出‘我認為’三個字之後,要允許自己改主意、變結論,不要因為害怕有人嘲笑說‘打臉打臉’,就停止對任何問題的重新思考。如果我們讓過去的答案,成為前行的枷鎖,那才是真正的打臉。

我曾經特別崇尚標準答案,也特別喜歡對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下一個終極結論。

比如某個新聞出來,我會說這件事情的發生絕對是由於什麼什麼,關於某個人,我會說這個人壞透了,十足的惡人,之後,始終如一地秉持這樣的論斷,不肯修改,不願更新。

當我用確定的答案,了結不確定的人和事,就簡單粗暴的阻止了自己探索的腳步。

王爍說:“所有人都有內在矛盾,在矛盾中感到不適的那是普通人,而在矛盾中自如轉換的那些人,將其變成了創造力的源泉。”

生活沒有答案,甚至答案本身就相互矛盾,我們要一邊前行,一邊更新。

懂得矛盾是生命的底色,這是一個人層次開始提升的第四個跡象。

當你的生活出現這4個跡象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柳一一,富書籤約作者,兒子一歲,親子諮詢師,重度閱讀者,年閱讀200本+,給孩子最好的愛,是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風景從來都在路上,簡書@柳一一。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點擊瞭解更多,購買丁香醫生的《健康日曆》,365句日常健康大實話,破除謠言,科學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