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訪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那日雨後,我和女兒乘車穿過熱鬧而擁擠的葉挺路,車子一路駛向城西,高大而單調的水泥大廈少了,炎熱漸漸退卻,街道變得古舊起來,綠色漸漸多了,兩邊梧桐粗壯無比,雨後的闊大綠葉在風中快活的舒展。斑駁的牆壁,地頭的綠苔,老舊的電線杆,窄窄的小巷,光滑的青石板……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已經到了老城區了。


訪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進了名為水巷口的小巷不遠,紅色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處”門匾跳入眼簾。心情不禁激動起來——這裡就是水巷口3號,原為周恩來外祖父陳沅的宅第。周恩來出生在淮安,十一個月大過繼給重病的叔父,不久叔父病故,九歲的周恩來隨嗣母陳氏生活。陳氏守寡後,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周恩來身上。1907年春,陳氏攜周恩來回到自己的孃家,寶應老城的水巷口3號,生活了三個多月。對,就是現在我們目光所及之處。

整個建築為明清風格,入門朝北,門樓古樸莊重。從正門向南是一條古磚鋪就的甬道,左右兩側各一個四合院。周恩來當年住在東邊四合院。上堂屋西房是周恩來和陳氏的臥室,內有雕花大床、柏木櫥、梳妝檯,梳妝檯上是純銅的洗臉盆,西牆懸掛陳老蓮工筆畫兩幅,古色古香。地上鋪的是實木地板,紫紅色,大氣實在。

少年周恩來到我們寶應,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陳式周。周恩來與陳式周為親表弟兄關係,少年周恩來在寶應期間,陳式周對周恩來給予悉心照料和關懷,與周恩來終日相伴,同窗共讀,一起遊覽寶應名勝,結下了濃厚的親情和友情。

下堂屋東房為藏書房,有清代風格的雕花書櫥三組十二件,旁邊有介紹:“當年陳式周有藏書萬冊,少年周恩來曾在此如飢似渴地讀書,汲取知識營養”;但現在只剩空櫥一架了。西房是讀書房,內有書架、書桌等,周恩來與陳式周當年就在這裡同窗共讀;正中房屋有條几、雕花圓桌、椅子等,圓桌上放著圍棋和棋盤,面北牆上懸掛鄭板橋的四幅字畫,是周恩來、陳式週休憩的地方。

看著這些簡單而樸素的陳列,不禁感慨:以前,家就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讀書處西臨千年大運河百米,東接寶應城當時最為繁華的魚市口,而在這兒,綠樹、青苔,睡蓮,一切都在表示,這是一個安靜之處。室內不大,也就是六七平方的樣子,陳列少得可憐,簡單的書桌、椅子、書架,還有字畫,然而每個人,包括孩子一進去,一看到這樣的場景,書卷氣很濃,讓人不由得要靜下心來,持捲入迷。相反,時下有些人家,裝修豪華,但就是擺不下一個可以讓孩子靜心讀書的書桌;有的人家很講究,為孩子特地設計了一間書房,五彩紛呈的牆壁,貼滿了奧特曼、喜羊羊……氣氛是有了,不過是玩的氣氛。

西邊的四合院現在主要是周恩來的事蹟展覽。牆壁上是圖文並茂展示著周恩來光輝的革命生涯。與其他紀念館不同的是,許多間小而老,但並不顯得舊的房間內,見不著泛黃的書信,鏽跡斑斑的用具之類,實物基本上沒瞧見,聽說有兩封與周恩來相關的書信,還陳列在北京的一處博物館。

少年周恩來金黃色的塑像格外醒目、大氣,塑像淨高1.5米,栩栩如生,展現了少年周恩來英氣勃發、勤奮好學、志向遠大的光輝形象。

女兒在少年周恩來塑像面前行隊禮,我認真而莊嚴地鞠躬。

回頭時,我們在兩座四合院間的甬道間牆壁上看到了掛了一排的銘牌,“縣德育基地”“縣廉政建設基地”……突然想到,與其說我們寶應人想沾名人的光,不如說是尋一處勝地,表達對偉人的永遠懷念之情。

來源:寶應雜誌|原載於《寶應文化月刊》2018年8月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