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緣》:一群亞裔“無名之輩”的文化出圈

歲末影市,一開始不被看好的《無名之輩》成為最大贏家。在不少觀眾看來,陳建斌、任素汐、潘斌龍、章宇、王硯輝等一眾演技派撐起的這部作品,聚焦著為了尊嚴奮力一搏的勇者,迸射出平淡生活的一縷暖光。

除了陳建斌之外,其他演員既非一線、也無流量,但是他們用炸裂演技成就了作品的光芒。新老搭配全員在線,被媒體大讚“這才是演員!”

11月30日起,另一部與《無名之輩》存在頗多相似之處的好萊塢暑期黑馬《摘金奇緣》正式登陸中國內地影市。今年夏天,這部全亞裔陣容作品狂攬1.73億美元、全球累計2.3億美元的票房,一舉打敗《蟻人2》和《碟中諜6》這樣的實力勁敵,連續三週登頂北美周票房冠軍,在爛番茄上獲得92%的好評,並且刷新了多項紀錄:北美近二十年來暑期檔上映影片最低次周跌幅;北美近十年來票房最高的浪漫愛情喜劇片。

《摘金奇緣》:一群亞裔“無名之輩”的文化出圈

成就這一影壇奇蹟的,同樣是一群既非一線、也無流量的“無名之輩”。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它一舉在多族裔社會語境下、在歐美電影人掌控話語權的好萊塢,讓亞裔電影以及其承載的亞洲文化衝破了天花板,為亞裔電影人士的整體話語權提升起到了強心針的作用,這,是比電影本身更加勵志的故事。

打破好萊塢的“傲慢與偏見”

如果單純從內容層面評價《摘金奇緣》,你會認為這不過是一部“完美富豪愛上我”或是“灰姑娘拜見婆婆大人”。

但在北美,這絕對是堪比“林書豪上演林瘋狂”一樣令人尖叫的電影——要知道,從1961年好萊塢第一部主要演員為亞裔的影片《花鼓歌》,到1993年以亞裔演員為主的《喜福會》,時隔25年後,我們才又一次在好萊塢的銀幕上,看到了積極正能量的亞裔面孔。

在《摘金奇緣》中大放異彩並揚眉吐氣的,幾乎都是平日裡在各種好萊塢影視作品中跑龍套的“小人物”。

曾出演《真實的人類》中機器人的嘉瑪·陳,出演《喜福會》媽媽之一的盧燕,活躍在脫口秀舞臺並在不久前的《瞞天過海:美人計》中充當配角的奧卡菲娜,還有分別出演過《廢柴聯盟》和《硅谷》的鄧肯和歐陽萬成兩位小哥;以及曾出演《機械姬》中令人驚豔但沒有臺詞的機器人的水野索諾婭……

《摘金奇緣》:一群亞裔“無名之輩”的文化出圈

在主演《摘金奇緣》之前,女主角吳恬敏只是在小眾美劇《初來乍到》擔綱女主角,在電影界則只能出演一些小角色。邊緣化的處境,讓她成為勇敢發聲的少數族裔,甚至公開批評艾美獎對吳珊卓的提名錶揚姍姍來遲。

《摘金奇緣》:一群亞裔“無名之輩”的文化出圈

“我們之前曾任命這就是我們的命運,亞洲人只能在當下已有的狀態中工作”,《摘金奇緣》的主演們說,“很顯然這不是真的,我們選擇不保持沉默,我們要轟動全世界。《摘金奇緣》的明星們結束了被忽視的日子。”

他們,是佔美國總人口5.6%的亞裔族群的代表。儘管一部《摘金奇緣》不足以向全北美、全世界展示他們的全貌,但至少這一次——25年來,他們在美國本土第一次擁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讓他們原本模糊的、刻板的模樣逐漸清晰並鮮活了起來,而這,還只是一個驚喜的開始。

電影在北美上映後,吳恬敏發現自己變成了紅人,“這部電影讓所有在美的亞裔,看到了亞裔演員登上好萊塢的希望”。楊紫瓊也在不同場合表示,“我們一直在尋求平等與多元、包容,《摘金奇緣》做好了,否則又要後退30年”。

這一次,亞裔演員成熟、迷人、破天荒

《摘金奇緣》從北美刮到中國內地市場之後,越來越多的觀眾從中看出了它的“出圈之道”:畫面絢麗奢華但不盲目炫富,迷人的亞洲風情和濃郁的華人文化撲面而來,演員們更是用實力演技向好萊塢宣示——亞裔演員能給出的表演內容,遠超過了刻板印象角色。

為了找到最為貼合角色氣質的亞裔陣容,導演拓寬選角的範圍,從北京、新加坡、中國香港各地廣泛蒐羅。

《摘金奇緣》:一群亞裔“無名之輩”的文化出圈

在絕大多數觀眾眼中,最具突破意義的角色當屬男主角亨利·戈爾丁。片中,他陽光帥氣、修養上佳、八塊腹肌、溫暖又不失熱情,從裡到外幾乎無可挑惕。再加上自然不造作的真誠演出,讓觀眾完全沉迷於他的魅力——好萊塢終於出現了一位如此迷人而有力量的亞裔男主角,這大概是多年來第一個被好萊塢“正視”的亞洲男性形象。

非演員出身的亨利·戈爾丁,是如何拿下《摘金奇緣》中令人垂涎的角色的?根據《芝加哥太陽報》的報道,導演朱浩偉在網上試鏡演員,有些演員不是口音不對,就是氣質形象不符,在不得不作出決定前的兩週,朱浩偉偶然看到了戈爾丁的Instagram社交平臺,對這個做旅行節目的主持人非常感興趣,於是通過共同好友聯繫上了他。兩人在Skype上聊了很久,朱浩偉覺得戈爾丁就是《摘金奇緣》世界中所有亞裔人都向往的角色“尼克”。

《摘金奇緣》:一群亞裔“無名之輩”的文化出圈

《紐約客》則用另一個角度詮釋了《摘金奇緣》的文化嗨點:“《摘金奇緣》中最大的明星要數它對種族期望的顛覆。電影的開頭,便是一個被雨淋透的亞裔家庭要入住倫敦的豪華酒店被經理拒絕,後來卻明顯看到這一家成了酒店的新主人。《摘金奇緣》顛覆了亞裔以往在好萊塢電影裡貧窮移民的形象。”

要知道,過去亞洲演員經常被迫扮演一些呆板的角色,甚至成為笑柄。

章子怡也曾經這樣說過,在好萊塢,但凡有一點內容的角色,他們寧願給黑人演員,也不願意給亞裔。

而這一次,亞裔演員迷人、成熟、破天荒。

所以,《摘金奇緣》的觀眾將這部電影譽為亞洲在流行文化中的代表地位的一個里程碑,讓他們在多年被美國主流電影和電視定型和淡化後,感覺自己被“看到”了。電影有趣又引人入勝,它對亞洲人進行細緻入微的刻畫,在亞洲觀眾中引起了深刻的共鳴。

不受制於工業、不屈從於資本

《摘金奇緣》的成功,首先在於精準擊中了總人口達到2141.9萬的在美亞裔。根據媒體公開報道,這場“票房風暴”以大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北部海灣地區和紐約大都會區為首,強勢收割在美亞裔人群最為集中的這三大地區,100多名亞裔金融家、KOL等精英人士聯手為其包下多家影院,排片量達到30%以上。一般來說,在北美市場的普通電影觀眾中,亞裔比例在8%到10%之間,而《摘金奇緣》接近40%。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亞裔群體的圈地自嗨,那就大錯特錯了。來自華納兄弟和Comscore 的相關數據顯示,《摘金奇緣》的受眾中,白人佔了41%,西班牙裔佔了11%,非裔美國人佔了6%。

在談電影改編版權的時候,製作人問:“能不能把女主角瑞秋換成一個白人女孩?那樣票房會更高啊!”導演朱浩偉說,不。原著暢銷小說作者關凱文也說,不。

不僅如此,主創團隊還拒絕了流媒體Netflix,就是為了讓亞裔的發聲在主流院線被更多人看到。

《摘金奇緣》:一群亞裔“無名之輩”的文化出圈

《摘金奇緣》總成本僅為3000萬美元,不得不說,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摘金奇緣”。而成就這部年度現象級黑馬的投資方,除了華納和艾芬豪,還有中國資本星光文化的身影。執導該片的華裔導演朱浩偉,正是星光文化旗下11位簽約導演之一。

星光文化負責人透露,之所以選定朱浩偉,是認為《摘金奇緣》這樣的題材,在好萊塢只有他能夠駕馭,“我們看過片花後,覺得電影在做一次非常有勇氣的嘗試,雖然風險很大,但是我們十分欣賞,在不太為業內所看好的情況下,我們投了它。”

這趟“摘金奇緣”所憑藉的不僅僅是運氣,更有眼光、才略、膽識以及絕不妥協的堅持。能在好萊塢的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星光文化靠的正是“不受制於工業、不屈從於資本”的理念。

星光文化娛樂集團CEO Peter認為,整個娛樂產業現在所要面臨的,就是不斷顛覆,不斷革新,他也告誡國內同行,“中國大陸有這麼多的觀眾,有這麼大的市場,身為影視從業者,一定不要太浮躁,而是要沉下心來,好好做好內容,千萬不要天天光想著搶錢,否則不僅這碗飯吃不長久,整個市場也沒法做了”。

當一些人認為這不過是一盤“左宗棠雞”或是一部“香蕉電影”的時候,倒不妨認真思考和學習一番《摘金奇緣》的文化出圈法則。這麼多年以來,土生土長的中國電影為何沒能在好萊塢呼風喚雨一回呢?這,才是真正值得“酸葡萄心理”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