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區:40年,嶽麓山變城中景

40年,嶽麓山變城中景

——從嶽麓區發展看長沙城市格局之變

岳麓区:40年,岳麓山变城中景

嶽麓山的愛晚亭。

岳麓区:40年,岳麓山变城中景

梅溪湖城市島。

岳麓区:40年,岳麓山变城中景

桐梓坡西路與金星中路交界處商圈。

岳麓区:40年,岳麓山变城中景

長沙湘江橘子洲頭。 郭立亮 攝

一灣清水繞城流,水碧岸綠的靳江河長沙市嶽麓區段。

李健 攝

岳麓区:40年,岳麓山变城中景

夜色下的長沙市湘江西岸燈光璀璨,以湘江新區為中心的大河西板塊正在引入大量資本,逐漸形成了宜業、宜居、宜遊的發展格局。近年來,長沙躋身“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成為“一帶一部”首位城市。在未來幾年,長沙將全力打造“三個中心”、建設“四更長沙”,構建國家中心城市新格局。 李健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長沙市嶽麓區委宣傳部提供)

熊遠帆 潘振興

長沙,千年古城。2000多年前至本世紀初,城址未變、中心未移。

不過,近十年來,城市格局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長沙由此踏入“沿湘江時代”。

城市格局變遷的背後是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

長沙市嶽麓區的崛起讓長沙原本“瘦弱”的西翼強健了起來,讓長沙終於能沿著湘江一江湘水牽兩岸,騰飛。

半邊鄉下半邊城

要理解長沙城市格局變化之不易,就要知道曾經的長沙河西有多麼荒涼。

關於這個有很多民間的俗語,比如“寧要河東一張床,不要河西一間房”、“河西是農村,到河東才叫進了城”……

1972年,長沙湘江一橋才建立通車,長沙河東到河西第一次有了陸路聯繫。之前往返東西岸,還要靠輪渡,也讓湘江裡的木帆船一度千帆競逐。

不過,那時的河西放眼望去,除了挺立的嶽麓山,和山腳下幾所大學,以及零落的幾個工廠,就幾乎再也看不到什麼了。整個河西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到處破爛不堪,下起雨來街道滿是泥濘,也見不到一個紅綠燈。而河西廣袤的農村,除了常有農民背上菜去河對岸售賣,似乎和這座城市鮮有關聯。

一到夜晚,從河東江邊往河西望去,只能看到湘江上星星點點的漁火,目光再往西去便是一片荒涼的漆黑。

直到改革開放之初,大橋的作用慢慢顯現,從河西進城,到濚灣鎮有了些許商業,才聞到一點從河東飄來的城市味道。

在那時,長沙的河東河西便是半邊城市半邊鄉下。

哪怕到了上世紀90年代,河西都還沒有城市的模樣,在嶽麓區工作四十年的彭秋純老人回憶:“90年代,整個河西片區沒有一盞路燈,幾乎沒有商業,沒有像樣的馬路,就連作為河西經濟制高點的濚灣鎮周邊也是一片漆黑,到處都是坑坑窪窪。”她說:“我記得嶽麓區是1999年實現財稅收入過億,當時大家還放鞭炮來慶祝。”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長沙,沒有哪一個區域像河西,經歷瞭如此多的變遷,並被寄予那麼多的城市化夢想。

西區到嶽麓區,河西在崛起

在嶽麓區成立之前,長沙河西大部分地區屬於長沙市西區。

西區大致的範圍河東是以黃興路為界,黃興路以西,城南路以北、湘雅路附近以南;在河西是南至中南大學,北至三汊磯。

當時的西區中心也都在河東地區,黃興南路的商業街、下河街市場等。

因此,西區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了在西區打造全國享有知名度和輻射力的CBD商務中心區。不久,西區河東CBD規劃、五一廣場商業特區規劃出臺,湘江風光帶的規劃也跟著出臺,部分建設項目開始一步步推進。

正當一些項目如火如荼建設時,一個可能是改變後來長沙城市格局的區劃調整開始。

1996年7月,長沙將原來的西區調整為嶽麓區,行政區域為原西區的麓山路、銀盆嶺、橘子洲、望月村4個街道和新划進的嶽麓山、望嶽2個鄉和望城縣的天頂鄉,以前河東區域的商業中心區被划走,只剩下河西的大學院校了。

當時,新成立的嶽麓區談不上是個城市,基本無商業可言,只有路邊參差不齊的小商鋪,濚灣鎮以南是大學院校,銀盆嶺以北是紡織、化工基地。稍微繁華一點的地方集中在濚灣鎮,往西過了原濚灣鎮汽車站就是“大農村”、漁場。

據說,當時的西湖漁場、嶽麓漁場是長沙市鮮魚生產基地,年產鮮魚10萬擔以上。此外,後湖、桃子湖、望月湖等,不僅養魚,而且還種植了大量的蓮藕、茭白,也能帶來一些經濟收入。

根據長沙市委、市政府“西文東市”的構想,拉開了嶽麓新城的建設序幕。

按照城市建設的總體構想,河西將加大開發力度,道路要形成“四縱六橫”的總體格局,並興建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科技文化項目。

那時起,嶽麓區城市開始向西、南、北三個方向擴展,而且社會經濟發展明顯加速。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為此包括長沙,株洲、湘潭在內的“河西大學城”重點建設工程拉開了序幕。長沙市的“河西大學城”包括湖南師大、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商學院、長沙第一師範學院等20多所大中專院校。一方面,學校走“強強聯合、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充分發揮河西高校的人才和科技優勢;另一方面,各級政府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平臺,為嶽麓區發展謀篇佈局。

不久,河西的瀟湘大道、新民路、桃子湖路、牌樓路、阜埠河路等建成通車,楓林路、麓山路拓寬改造……與此同時,“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麓谷科技園”等建設工程也緊鑼密鼓進行。

2001年後,隨著長沙市委、市政府西遷,十幾年光景,河西新城拔地而起。先是嶽麓區南拓北伸,西接寧鄉,連長張高速嶽麓收費站也不得不向西推出15公里,為城市發展讓路。

2008年,長沙再次進行區劃微調,將原屬望城縣的坪塘、含浦、蓮花、雨敞坪四鎮劃入嶽麓區,全區國土面積由145平方公里拓展至558平方公里,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實現華麗蝶變。

時代新姿態

當發展進入到一些節點,時間的力量就展現了出來,它往往帶來更大的突破。

2015年4月,全國第12個,中部第1個國家級新區——湖南湘江新區獲批。至此,國家級湖南湘江新區,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三大戰略平臺都在嶽麓整合匯聚。

“湘江新區的設立為嶽麓區拓展了發展空間,夯實了發展基礎,增強了發展後勁。嶽麓區必須抓住機遇、把握機遇、用好機遇,進一步堅定抓產業的信心、興產業的定力、強產業的能力,實現嶽麓產業大突破、大發展。”區委書記周志凱的話擲地有聲。

心中有方向,腳下有力量。

近年來,嶽麓區牢固樹立了經濟工作向產業聚焦的鮮明導向,聚焦樓宇經濟、園區經濟、科創經濟、開放經濟“四大經濟”,做強現代金融、高端商貿、健康養老、文化旅遊、檢驗檢測、都市農業“六大主導產業”全力促進產業經濟蓬勃發展。

在一種從容的力量中,長沙湘江西岸正在全面佈局,寧靜而不可遏制地生長。在綠色生態,人文精神和經濟發展的聚合發展中,嶽麓區,正在開拓一番更廣闊的天地。

昔日荒山郊野嬗變成集名山、名水、名洲、名城於一域的旅遊休閒新城;轄區內的大科城已崛起為“湖南智谷”,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客樂園;商業巨頭、總部基地紛紛搶灘湘江西岸現代服務業走廊……

建新城、興產業,更要聚人氣。嶽麓區突出“多中心、網絡狀、串珠式”的空間格局,著力構建泛嶽麓山組團、市府濱江組團、環梅溪湖組團、洋湖大王山組團、嶽麓高新區組團、蓮雨含組團“六大功能組團”,實現新城規劃建設到哪裡,產業經濟就覆蓋到哪裡,公共服務就配套到哪裡,讓嶽麓成為一座有人氣、有商氣、有靈氣的新城。

如今,隨著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湖南金融中心、湖南省檢驗檢測特色產業園、大王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等重大產業平臺集中發力,洋湖總部經濟區、濱江金融商務區、梅溪湖科技創新城等多點突破,湘江西岸樹起一張又一張“靚麗名片”,崛起一座功能齊全、現代化的新城。

數據最有說服力。

2017年嶽麓區地區生產總值進入“千億俱樂部”,2018年財政收入將突破百億大關,成功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63位、投資潛力百強區第24位。

嶽麓山下,一場城市的鉅變也正在進行,過去寥落冷清的商業與城市氛圍早已被人忘卻。

如今,梅瀾坊特色商街、金茂梅溪湖酒店全面開業運營,宜家薈聚綜合體啟動建設,高端商貿業加速向品牌化發展。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建設穩步推進,愛爾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城、華大基因長沙生命科技園等項目相繼落戶,健康養老業發展勢頭良好。橘子洲景區復牌5A級景區,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投入運營,湘江歡樂城、恆大童世界、華誼電影小鎮等項目建設推進順利,文化旅遊業邁向“區域旅遊目的地”新階段。

河西現代新城的崛起,點亮了長沙一江兩岸的格局,改變了長沙城區主軸線,使得長沙作別了“五一路”時代。

繁華盡顯的長沙“西中心”在這裡呈現,曾經寂寥的嶽麓山也變成了嶽麓區奮起的城市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