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末時的外國殖民地到底是什麼樣?


教會學校 清末北京的教會學校主要是為了培養外語人才,很多中國孩子在這裡學到基本外語知識後,成為了翻譯、買辦、或外國公司的職員。當時北京有大量外國商業或政務活動,需要一批既瞭解本地狀況又通曉外語的人才,但相對外國僱員來說,這些孩子學成後從事的都是低端的工作。

殖民地風格建築 湯姆遜到達福州時,這裡的外國社區已經成熟。可以看出這座西洋風格的建築周圍綠樹成蔭,風景如畫。照片中幾個外國人似乎很享受這裡的風景。

外國人居住區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福州是第一批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中國的主要茶葉市場之一,大批外國淘金者蜂擁而至,一座座小洋樓拔地而起,裡面有俱樂部、圖書館和網球場。湯姆遜到達福州時,福州的外國居住區已經具有相當規模。

外國人居住區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福州是第一批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中國的主要茶葉市場之一,大批外國淘金者蜂擁而至,一座座小洋樓拔地而起,裡面有俱樂部、圖書館和網球場。湯姆遜到達福州時,福州的外國居住區已經具有相當規模。

倫核士街 即現在的擺花街,位於香港中心位置,連接荷里活道和威靈頓街。1869年,愛丁堡公爵在去印度途中,短暫訪問香港,成為第一個訪問英國直轄殖民地的皇室成員。為了慶祝他的到來,香港街道裝飾一新,這條大街就搭起了中國牌樓,兩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和衛兵。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蹟,為17世紀20年代竣工的聖保羅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風格與東方建築風格,雕刻精細,巍峨壯觀。教堂後於1835年慘遭大火焚燬,僅留教堂前的由花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式牌坊而得名。

仁慈堂廢墟內景 天津仁慈堂是1862年法國傳教士建立的收容中國孤兒的慈善機構。1870年,慈善堂收容的中國兒童因瘟疫大批死亡,慈善堂將之葬於河東鹽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屍骸暴露,慘不忍睹,引起群眾憤怒,慈善堂於是遭焚燬,堂中十位修女也被殺死。 此事件和“火燒望海樓”一起被稱作“天津教案”。這張照片攝於慈善堂被燒燬後不久。

天主教堂遺蹟 九江港在鴉片戰爭後被列為通商口岸。照片中的拍攝地距離九江10英里,據說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天主教堂,但後來被太平軍焚燬。湯姆遜通過遺蹟裡的巨石雕刻推斷,教堂很可能和1596年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有關。站立於遺蹟之下的老嫗更增加了一絲蒼涼氣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