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關注我,把我帶回家吧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情話說給你聽

我不知道流星能飛多久,值不值得追求;

我不知道櫻花能開多久,值不值得等候。

但我知道你就像煙花般美麗,像恆星般永恆,

值得我用一生去保留。

婚禮,對於每一段愛情來說,都是見證。但是婚禮是一種宗教儀式或法律公證儀式,其意義在於獲取社會的承認和祝福,防止重婚,幫助新婚夫婦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和要求,準備承擔社會責任。

- 人生儀禮 -

婚禮,出生(滿月)、成人禮、喪禮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婚禮

產生背景

婚禮,在中國原為“昏禮”,是漢人一生禮儀——冠婚喪祭——中的一種,是屬於漢傳統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禮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經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禮”,婚禮是嘉禮的一種,載於儒教聖經《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中,並且在《開皇律》《唐律》《宋刑統》《大明律》等歷朝法典中得到推廣,還通過吉凶賓軍嘉五禮的傳播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漢文化圈國家。

儒教婚禮儀式貫徹神道設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對於婚姻、家庭的穩定、孝敬父母等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禮記》對貴族婚禮所做的規範化的表述: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所謂神道設教,是指在時間、服飾、儀式上都要象天法地。儒教婚禮中,祖先崇拜和巫術觀念並存,鞏固男女性別角色及其社會責任。

西方的婚禮則是莊重嚴肅,《聖經》中說,在遠古時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證物就是指環。九世紀時,教皇尼古拉一世頒佈法令,規定男方贈送婚戒給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

儒教婚禮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同姓不婚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於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春秋時期,人們同姓婚會造成後代畸形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朝、元朝一宗唐律,同姓為婚乾杖而離之。明、清時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早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故《明律例》與《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為二,中表面規定兩者皆禁止通婚,實際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結婚。清末冊律,將同姓不婚與親屬不婚合併,只禁止同宗結婚。

婚聘六禮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的儀節。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與三書(即聘書、禮書和迎親書)一起被合稱為“三書六禮”。六禮婚製作從此為華夏傳統婚禮的模板流傳至今,後世歷朝歷代的婚制都多數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而來。

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采就是求婚,問名為請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納吉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適,納徵為交納彩禮,請期為確定迎親日期,親迎為迎接新娘。周禮也規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

南北朝以前的婚禮,男女雙方都不賀。僅僅是“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與此交拜”。黃昏中,新郎身穿爵弁服,隨從一律著黑,迎親的馬車也漆成黑色。無鼓樂,無親友祝賀。

漢宣帝曾下詔,宣佈了嫁娶舉樂的合法性。

黃昏迎嫁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故而得名。因為陰陽五行、神道設教的觀念裡,女子屬陰,黃昏是“陽往而陰來”,婚禮的一切都合著迎陰氣入家的含義。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成婚年齡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為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漢書.上官皇后傳》中甚至有“月餘遂立為皇后,年甫六歲”的記載。但一般都是在20歲前後。

新婦入門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古代對剛入門新婦的姿態也很有講究。據《呂氏春秋》記載:“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所謂“安矜煙視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煙視媚行,形容新婦之狀態,可謂入微矣。然可意會,難以言詮。安者,從容;矜者,謹慎;煙視者,眼波流動不直睨;媚行者,動止羞縮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婦初入門之狀態,反是則失身份。”

不諱再嫁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古代婚俗中與後世不同的一個習俗是:古代婦女都不忌諱再嫁,並且從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據《禮.檀弓》記載:孔子的兒子伯魚死後,“其妻嫁於衛”又載:“子思之母死於衛,赴於子思,子思哭於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乃哭於他室。”可見,聖人後代的子婦也不免於再嫁。而魏晉、唐宋時名門之女再嫁之事,也屢見不鮮。

《三國志.吳志.步夫人傳》中記載:步夫人“生二女,長曰魯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後配全琮;少曰魯育,字小虎,前配朱據,後配劉纂。”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引《隨園隨筆》謂:“唐時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並且,當時不論是前夫見到後夫,或是後夫見到前夫,均不用迴避。

宋代詩人陸游與前妻唐婉離婚後,有一次遊沈園,巧遇唐婉及其後夫趙士程,唐、趙還將酒菜送給陸游,結果感動得陸游當場在牆上寫了一篇《釵頭鳳》詞。(事見《癸辛雜識》)可見,唐宋時婦女改嫁還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時期,婦女改嫁方為禮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節、牌坊之說。

婚禮用具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三茶六禮

茶在民間婚俗中歷來是“純潔、堅定、多子多福”的象徵。與茶有關的婚俗,最典型的當推閩南和臺灣,茶禮成為男女之間確立婚姻關係的重要形式。“三茶”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合歡見面時的“合茶”。清代李漁的《蜃中樓·姻阻》中寫道:“他又不曾有三茶六禮,行到我家來。”大意就是說,只有經過“三茶”和“六禮”手續成婚的,才算是明媒正娶的。

烘爐茶壺

在婚禮現場擺著泡茶用品,一個巨大的烘爐和茶壺,按照閩臺婚俗,新人跨烘爐有興旺之意。而烘爐上的4個大字“和敬怡真”在閩臺人眼中既是茶道也是夫妻的幸福之道。告誡新人們,兩人成長背景不同,差距不小,但在婚姻生活中,要牢記互敬互讓,相互包容。

八卦米篩

米篩是婚俗中的一種重要物品,迎娶新娘到家門口時,需要一個畫有八卦圖案的米篩將新娘的頭部罩住,然後才進家,寓意平安吉祥。相傳從前閩南一片荒涼,土匪騷擾百姓,常發生迎娶的花轎被搶或新娘被亂箭射中負傷之事。唐陳元光率軍來漳州開發後,百姓請求保護,此事傳到京城,開國功臣程咬金想出一條妙計來:命軍士用一面盾牌掛在花轎前,可保安全無恙。此舉果然奏效,眾鄉親就把盾牌當成新娘的保護傘和護身符。後來,百姓改用跟盾牌相似的農家米篩代替,還在米篩上面畫八卦吉祥圖案,好像盾牌一樣避邪護身。如今,一些地方用花雨傘替代八卦米篩,更為方便實用。

登記制度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在我國法律中,公民結婚並沒有太多的程序,實際上只需地方政府民政部門進行結婚登記即可生效。但傳統婚制影響猶在,男女兩家訂婚、互送聘禮嫁妝、迎親、宴請親朋好友舉行正式結婚儀式等六禮的殘餘仍然通用。而當前中國流行的所謂婚禮儀式主要是90年代由臺灣婚慶公司帶入的一套操作流程為模板,該模板兼容中西婚禮儀式,滿足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口味,並將傳統婚禮喜熱鬧的方面發揚到極致。90年代以來流行的這套婚禮模板,與以往任何時期、任何國家婚禮儀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婚禮主導者由男女雙方家庭變為婚慶公司、更世界獨一無二的將西式婚禮中十分簡單的拍攝婚紗照儀式變成了昂貴複雜、需要長期籌備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歷史沿革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婚。女方則以禮衣或連裳嫁。唐人承襲古人婚禮傳統,在晚上舉行婚禮。另一方面,北朝遊牧胡俗仍然殘留,比如催婦上車、新婦乘馬鞍、戲新婿、婚禮用樂等。

隋唐時代的婚禮開始彩燈高掛,喜氣洋洋。

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鳳冠霞披。

北朝隋唐以後的婚禮,由於滿清入關對漢人實行剃髮易服,同時也接受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建議,其中一條是“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即婚俗沿襲漢族傳統。所以清代的漢族婚禮服制仍和明代相同。

典故傳說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禮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才開始有婚姻關係。傳說在遠古時期洪水氾濫,把世界上幾乎所有人、動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太白金星叫他們結婚,生育後代,但他們認為兩人是兄妹,便不肯答應。但是如果不這樣人類就會滅絕。他們提出,如果能將割成許多段的竹子再接起來,就可以結婚。後來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許多竹節。兩人還是不願答應,又提出,從兩座山上往下滾兩盤石磨,如果石磨能滾合到一起,就可以結婚。但是當石磨又合在一起後,他們仍然不肯答應。女媧又出了一個主意,如果伏羲能夠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結果,伏羲始終追不上女媧,一隻烏龜教伏羲從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趕。女媧沒有防備,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懷裡;兩人只好成婚。這個是中國最早的婚禮儀式。

你對婚禮的瞭解有沒有更深呢?

人生儀禮之一——婚禮


喜歡你,是我做過最靠近愛情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