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觀題百題精講和分析:《哲學常識》第4 題

高考政治主觀題百題精講和分析:《哲學常識》第4 題

認真聽講努力拼搏

如何答好高考政治主觀題一直是困擾廣大文科考生的一大難題,現由青荷書舍推出高考政治主觀題百題精講和分析,對每道試題分別從設問分析、考點聯想、答案組織、題後反思幾個方面對試題進行詳細分析,分析基本上涵蓋了政治學科的所有重點理論,對不同類型的主觀試題進行總結,以求找到答同類試題的規律與方法,然後在這些規律與方法的指導下去解決具體的考試習題,希望能幫助文科考生在答好高考政治主觀題方面有一個質的飛躍,並能提升你的高考成績。

今天推出《哲學常識》第4題:

2018年7月1日是D成立97週年紀念日,D成立之時只有五十多個,力量十分弱小。國內外反動勢力曾經千方百計地想扼殺D,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一些意志不堅定者紛紛脫D甚至變節投敵。D在成立後的相當長的時期內走了曲折的道路。但D並沒有跨掉,相反卻越來越強大。97年後的今天,D已成為在全國執政五十多年,擁有八千多萬的D。

1、上述材料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2、D多年的歷史給了我們哪些哲學啟示?

一、設問分析

1、注意設問中“哲理”與“啟示”的不同,哲理在側重回答世界觀問題,即我們所學過的哲學原理;而啟示則側重回答方法論問題。這一點考生務必注意,關於哲學啟示類習題在今後的測試中還會更多地出現,希望能給予重視。

2、兩個設問顯然都是考查“是什麼”,考生只要針對不同的問題做出正面回答即可。

二、考點聯想

1、由材料中“D成立之時只有五十多個,力量十分弱小。”到“97年後的今天D已擁有6000多萬”,考生很容易聯想到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觀點,發展就是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中共代表新事物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並代表社會的發展方向,因而能由小變大,同弱變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正在日益成熟日益壯大。考生能回答出材料所體現的發展觀點就行。

2、關於哲學啟示,這與第一問是緊密相聯的,既然材料反映的是發展觀,啟示當然是要求我們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那麼如何用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和處理問題呢?這就是涉及教材所講的四個方面:

第一、要把事物如實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

第二、要明確事物所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第三、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第四、要堅持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準備走曲折的路。(注意這一點考生往往容易忽略),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把前後的知識聯繫起來學習,注意知識間的橫向與縱向聯繫,找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才能全面地系統地去把握知識要點。

三、答案組織

1、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任何新事物的成長都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2、D90多年的歷史啟示我們,必須用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和處理問題。

第一、要把事物如實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觀察一個事物不僅要了解它的過去還要觀察它的過去,更要預測它的將來。

第二、要明確事物所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要學會通觀事物過去、現在和未來;

第三、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看待事物和分析問題要有創新精神,站在上升、前進、發展的立場上,去促進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的成長和壯大,實現事物的發展。

第四、要堅持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準備走曲折的路。D97年的歷史就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髮展壯大的歷史。

四、題後反思

1、注意哲學啟示類習題的答法應側重於方法論;

2、“發展觀”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大特徵之一,另一特徵則是聯繫,普遍聯繫與變化發展的觀點是整個物質世界的兩種壯態,我們應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去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