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別合作區:“飛地經濟”開荒牛

深汕特别合作区:“飞地经济”开荒牛

總指揮:劉海陵

策 劃:林海利 郭啟釗

閆修彥 朱 帆

統 籌:趙 鵬

設 計:範英蘭

文:金羊網記者 宋毅 李天軍

2011年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批覆《深汕(尾)特別合作區基本框架方案》,正式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為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享有地級市一級管理權限。2017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對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進行調整,由深圳、汕尾共管調整為深圳全面主導、汕尾積極配合,由深圳對合作區實施經濟社會事務的一體化管理。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區正以騰訊雲計算數據中心、華潤新一代數據中心等龍頭企業作為帶動,著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建設現代化的濱海新區、產業新城,打造先富幫後富、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範例、創新典範。

新徵程

A 打造現代化產業新城

“深圳的一個新發展機遇就是深汕特別合作區,即汕尾劃了486平方公里給深圳規劃和發展,目前我們正在規劃專線高鐵和高速公路直通這裡,這個地方的居民也要全部轉成深圳戶籍。”今年8月22日,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論壇”上透露了這一重磅消息。一時間,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2017年9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正式確認深汕特別合作區納入深圳市“10+1”區管理體系,深汕特別合作區邁入了深圳全面負責建設管理的新時期。按照深圳市委提出的要求,深汕特別合作區將成為中國飛地經濟發展模式首創者、飛地治理模式首創者、飛地城市化實踐首創者。

深汕特別合作區,吸收了深圳“產業立城、創新興城”的發展思路,以“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為發展模式,“聚焦鵝埠、聚焦產業”,逐步形成產業新城。以作為先行區的西部組團(鵝埠鎮)為例,該區域將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製造、高端生物製藥等產業,目前已吸引了騰訊雲計算數據中心、華潤新一代數據中心、中安視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基地、大百匯生物科技園、金科納米材料、藍盾控股華南生產基地、深汕雲計算中心等在此設立工業園。

僅2017年,深汕特別合作區全年建設80個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218.74億元。其中,建設道路58條,總長141.24公里,總投資94.73億元;公共配套設施項目22個,總投資124.01億元。

根據深圳市委的要求,深汕特別合作區將2018年確定為全區基層基礎全面建設年。今年上半年,深汕特別合作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4.5%,全區納統在庫的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項目有59個。截至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區已規劃建設道路71條,已建成通車19條,已動工建設26條,正在開展前期工作26條;已落地產業項目67個,預計達產後年產值有望超過600億元,年稅收約40億元。這個被外界定義為“東深圳”的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B 高標準建設“共生綠都”

今年10月26日,經過四個多月“全球海選”、多輪競賽,深汕特別合作區中心區概念城市設計國際諮詢評委評判結果出爐,加拿大和深圳的設計公司聯手帶來的《共生綠都》主題方案獲勝,深汕特別合作區核心資源區域開發及管控思路基本敲定。

山水田園與都市共生是此次全球諮詢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因為深汕特別合作區中心區山、河、林、田、海一應俱全,如何使這些自然資源本體在建設發展中實現共生、共融和諧發展,如何保留本地特色與城市記憶,如何與深圳各區定位差異化發展等,都是需要通盤考慮的重要內容。

獲勝方案名為《共生綠都》,從名字上就能看出深汕特別合作區將打造一個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城區。細讀這份方案的規劃圖,可以發現它有兩個顯著特點——分階段開發與多元化社群。

分階段開發,指深汕特別合作區的開發建設將依照區域分為四個階段。其一,配合作為先行區的鵝埠的發展,建設輕軌一號線,建設南城區與吉水門的北部區域;其二,配合深汕北站的建設,沿輕軌二號線開發赤河東岸地區,並建立與北部地區的公交聯繫;其三,建設三號線北部區段和社區公交環線,完成婆山以北的基礎設施和城區建設;其四,結合深汕南站開發南城區南部地區和紅泉社區。

多元化社群,即圍繞著以南北兩個軌道站點及市民中心一線連成的中軸,佈局了居住、文化社區、工作學習、商業等多類型的城市物業及設施。其中,最為人關注的居住區域將按區域打造成城市住宅、山地住宅、江景住宅及村寨更新四個不同部分。其他社群方面,醫院、教育、運動中心、產業園、商務酒店、特色餐飲街區等各自梯度佈局,互相融合,使未來深汕居民將有齊全的城市功能區域使用。同時,由於這些功能區基本屬於全新打造,相關設施將具備當前城市建設的高級水準。

威水史

高起點成立的特別合作區

深圳向東60公里,就到了深汕特別合作區——規劃範圍包括汕尾市海豐縣西部鵝埠、鮜門、小漠、赤石四鎮,總面積468平方公里。根據規劃,深汕特別合作區要建設“四區一城”,即: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深圳產業拓展支撐區,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協作區,粵東振興發展先行區和現代產業新城。

從地理位置上看,深汕特別合作區扼粵閩之咽喉要道,成為穗港深對接福建的必經之路。隨著廈深高鐵連接、廣東和福建設立自貿區,無論是對於粵閩經濟帶,還是珠三角和海西合作區的角度,深汕特別合作區都可謂是非常重要的節點。

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立超過七年了,這期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1年2月1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批覆《深汕(尾)特別合作區基本框架方案》,正式成立深汕特別合作區。5月2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授牌成立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合作區正式運作。

就在這一年,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招商工作已經開始。2011年9月20日,深汕特別合作區首屆招商推薦會在深圳召開,社會各界矚目。當年年底,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立後首個重大項目——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汕雲計算數據中心奠基。

2012年6月,深圳、汕尾兩市向深汕特別合作區選派的第一批幹部基本到位,組建了創業隊伍。

2013年7月25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深汕特別合作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8月8日,廣東省政府研究決定對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加快建設發展。

2014年4月,深汕特別合作區新一屆領導班子調整到位。4月14日,深圳、汕尾兩市黨政聯席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優化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快合作區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5月28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成為在深汕特別合作區註冊登記的第一家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