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長安南路西北政法大學天橋的西北角,有一家經營了21年的書報攤。這裡是個相當不錯的位置,左手邊陝西廣電中心,右側緊鄰西北政法大學老校區,陝師大、郵電大學、外國語大學,南郊的幾個大學都離得不遠。“氛圍好”,是攤主老範當初紮在這邊的主要原因。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97年開始,老範和妻子守著這個四五平方大的格子間,主營書報期刊,後來兼賣些飲料香菸貼補生計。書報攤原是早年老範從供銷社下崗,輾轉幾番後選擇的營生。老範偶爾念起往事還有些唏噓:“我們這些個體戶……”

老範濃眉大眼,時常穿一件絳紅色外套立在窄小的格子內,話不多。饒是在這買了十多年期刊的熟面孔,也不一定能叫出他的真名實姓,更多時候都是心照不宣的幾句。如今連政法大學成萬的學生都搬到新校區了,生意大不如從前。老範和他的報亭,似乎只剩下眼跟前的天橋相伴,一起成了地標一樣的存在。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在熟客印象裡,老範的報攤每天早上8點開門,到晚上10點才關門。“過年的三天關門稍早一些”,老範說一些熟客夜裡散步走到這裡,也會買上幾本,彼此都很默契。

每天下午3點左右,老範將攤子交給妻子,自己手裡提個紅色布袋。穿過天橋到馬路對面,花5毛錢坐雙層的603路,去火車站附近的期刊批發市場進貨,20年如一日。“從前好的時候早晚都來,如今只下午來”。東六路的期刊批發市場,曾經是全國四大期刊發行市場之一,其他三處在北京、上海、武漢。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90年代到2005年的十數年裡,一度是報紙期刊的黃金時代。作為期刊出版發行的末梢神經,老範一路親歷著期刊市場的興衰冷暖。

期刊沒落了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下了公交車,提著紅色布袋的老範,沿著一條窄巷子往裡走。這是批發市場側面的一個通道,走進去別有洞天,這裡密集著大大小小各類期刊雜誌的批發門店。有些側重少兒期刊,有些側重新聞文學類期刊,還有專營教輔類題材的,或者交叉幾項。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有騎著電動車的報亭攤主,正從第一間門店裡往外搬貨。老範點頭打招呼,“你這還拿得多。”那人嘴裡輕聲咒罵一句,重重說一句,“我就不想來!”原來攤子在長安區,進一趟貨不大容易。“勤了又能咋,反正都賣不了。”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老範彎著腰挑選一些新到的雜誌。門店老闆是個面容和氣又精幹的女人,調侃說老範是九毛九,摳的很。“以前都是一件一件拿,現在是一本一本拿。”老範也不生氣,打趣老闆娘,你這樣的,擱現在叫剩女。“剩女咋了,人家只是現在的女娃有自己的想法,多了個選擇。”

“范冰冰被罰了8個億為什麼沒有抓起來”“劉強東性侵案和京東”,當下熱門的話題,總不經意間從老範和同行們嘴裡蹦出來。說起教育產業化、市場經濟、供給側改革,老範也能模模糊糊談點自己的看法,末了補一句,“這是我從哪本雜誌看到的”。似乎現實中的許多問題,老範總能在雜誌裡找到答案。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老範記得,大約是在非典以後,從前專營報紙期刊的書報亭,有了菸酒飲料這類業務。也是在那之後的數年內,報紙期刊開始走下坡路,輝煌時代最終一去不復返。

如今的《南方週末》,每天送到老範攤位上的5份,不一定全能賣出去。“好在前一天的可以以舊換新,要是隔天的就不行了。”老範記得《南方週末》寫朱鎔基的那一篇,賣到了印象裡的最高紀錄,將近200份一天,相當於那時節一週的量。

《讀者》一直是期刊雜誌裡賣的最好的,一個月下來也在200本左右,如今半個月的銷量也就二三十本,然而依然是賣的最好的了。《青年文摘》《意林》,同樣主打文摘類的這兩個期刊,一直也沒追得上,到底都沒落了。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一些曾經風靡一時的雜誌在零售市場上逐漸消失了。老範能叫上名字的就有很多,《女友》《喜劇之友》《愛情婚姻家庭》《美食與美酒》《心理月刊》《少男少女》《花季雨季》……老範還能想起《女友》有一陣封面特別好看,賣的也很好,後來就不見了。“也許是還有,只是市場上看不見了。”西安本地雜誌裡,只剩下賈平凹主編的《美文》還能見到。

一渠道二渠道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朱一龍在那。”聽見攝影的小姑娘問起,門店女老闆和老範指著同一個方向。這家期刊批發門店的老闆,在店裡兼營一些周邊的明星海報,手機貼紙貼畫這些,反而比成人期刊賣的更好。老範點點頭,決定下次也進些來試試。“年輕娃兒們都喜歡對吧。”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批發市場的人都認識老範。彼此之間不多話,老範埋頭走到另幾家店鋪,挑了就走。一圈兒轉下來,袋子裡攏共裝了20來本。來的時候還帶了些舊的,可以換。老範指著雜誌邊上的一個標記,“你看,這裡有這個,就可以拿來舊的換新的。”批發市場的人也是,再跟上游的出版社、雜誌社去換。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這個行當自有自己的生意經。老範心裡有數,一般月中月末的時候期刊出的比較多,月初相對少一些。期刊發行最早只能通過郵局,後來有了代理批發商,他們管郵局叫“一渠道”,管批發商叫“二渠道”。

訂戶當然有從一渠道直接訂閱期刊的,但遠沒有二渠道手速快。二渠道一般是空運,期刊一出來立刻就到了,再分發到各個報攤或下一級代理。而郵局從省、市流轉下來,要慢了許多。

“當然要比訂戶手裡的快啊。”一般訂戶還沒有拿到最新雜誌的時候,老範的攤位上已經有了。老範說,從前好的時候,二渠道是由專門的人送期刊到報攤上的,如今發行量下滑,送的這個環節也死掉了。好在老範已經憑著多年經驗,知道什麼顧客愛看哪一類的書。時時保持常新,總能賣的掉,“一般不會積貨”。即使行業沒落了,高流轉,不存貨也是基本常識。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老範的顧客大致可以分為老中青少四代。中老年人愛看《今古傳奇》(人物版)《報刊薈萃》這一類雜誌,因為裡面的內容和他們的年齡階層差不多,將文化大革命串聯、知青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了,他們當時年輕不太明白,現在就想來看。

中年人愛看《三聯週刊》,像《當代》《收穫》《人民文學》這些偏文學類的期刊,一年出不了幾期,老範將他們放在格子裡間正中的位置,留給他心裡欽佩的顧客。

年輕人喜歡《看天下》《環球人物》時事類的多一些。中學生看《阿衰》這類動漫就多一些。到是自從西北政法搬了以後,還有老師跑回來找老範買期刊,新校區沒有老範這樣的報攤。

老範有時候站在格子裡,聽政法大學的老師因為一些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覺得很有意思。

愛電競的女兒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怪了喲。你說現在怎麼都是男明星的照片,怎麼不見女的?”架子上掛了一圈時下的小鮮肉海報,只有超越姐姐帶著光環的一張是女的。女老闆答應著,“這你就不懂了吧。現在的男娃都喜歡追真人,女娃才喜歡這些。”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老範笑著,在一堆花花綠綠的明星期刊裡翻出一本,拿不定主意又放下。對於老範來說,現在的年輕人的喜好太捉摸不定了。老範骨子裡,還是有新聞類期刊的情節,儘管他的小攤上主要利潤來源已經是飲料打火機這類的小商品。

“網絡啊,手機啊,這些東西太碎片化了,人家這些期刊上的把來龍去脈都講清楚了,那不一樣。”

老範有一個從小喜歡電競的女兒,最近剛剛簽了工作,做遊戲運營。“以前叫遊戲廳,現在叫電競館。以前叫遊戲,現在叫電競,成體育項目了,你看變得多快!”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老範和妻子從雜誌上看到,電競其實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情,要設計情節、編程、還得反覆測試,怎樣去吸引人……說來頭頭是道。因為女兒想配新電腦,老範又從計算機文摘上,將看到的怎樣選電腦告訴女兒,得到女兒的認可,老範很開心。


這個開了21年的書報亭,成了長安南路上的地標


回想起叛逆期的女兒,一心想打遊戲。在政法大學一位老師的建議下,老範嘗試和女兒好好溝通,如今女兒能夠從事喜愛的工作,待遇還不錯,老範很為她高興。唯一的擔心,就是珠海太遠。“我從《國家地理》上看到/那裡跟海南一樣/是在北緯30多度/好像還沒有地鐵/不過南方氛圍好/她想幹那個行業/去南方還要好點。”

“不過這個行業不知道還會不會變呢?政策的事情說不準。”這段時間,老範和妻子因為女兒的就業,又從雜誌上搜羅了許多珠海和電競的信息。

在老範眼裡,家長們都在變。許多以前把漫畫書當成閒書,不讓孩子看的家長,如今也都變了。現在的小孩一天到晚上補習班,家長們也知道孩子壓力大。老範觀察,那些學的很好的小孩,也有一直特別愛看漫畫的,後來還考上了好學校。

“誰說愛看閒書的娃就學不好了,說到底,能夠專心看這些書,書裡面它自有一定的邏輯,不一定就是壞事。”

貞觀作者

攝影:美豔王德發

版式設計:霹靂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