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他們是忽必烈的後裔,卻遠離北疆來到彩雲之南定居;他們的先祖也曾策馬奔馳、放牛牧羊,而今他們卻放下鞭子、耕種打魚;儘管他們遠離草原幾個世紀,但馬頭琴的旋律依然悠揚、那達慕上的漢子依舊剽悍……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供奉著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塑像的三聖宮(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三聖宮中供奉的成吉思汗(中)、忽必烈(右)和蒙哥(左)塑像(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南征的蒙古騎兵後裔落籍在這個雲南小鄉村,如今雲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鄉——雲南省通海縣興濛濛古族鄉。765年來,這個馬背民族的後裔群體,歷經艱難歲月的盪滌、風雨的洗禮,生產和生活方式幾經變遷,在與當地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有了不一樣的語言、服飾,甚至面龐。但始終不變的,是蒙古族兒女存於血液基因的信仰和傳承。鳳凰山上巍峨屹立的三聖宮內,莊嚴供奉的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塑像以及元、明、清碑刻,似乎在訴說著他們的思念、自豪和嚮往……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儘管遠離草原,興蒙鄉的蒙古族群眾依然保留了許多傳統文化,每逢那達慕大會,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

興蒙鄉是雲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地,地處滇中南部的杞麓湖湖盆區,素有歷史上“魚米之鄉”和近代以來“建築之鄉”“歌舞之鄉”“甜瓜之鄉”等美譽。目前全鄉總人口5766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95.2%。定居在這裡的蒙古族是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南征、鎮守曲陀關都元帥府、後落籍雲南的軍人後裔。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雲南省蒙古族研究會會長趙雲峰向來訪者介紹雲南蒙古族文化(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作為傳統農業鄉,盛產甜瓜(興蒙鄉供圖)

765年來,這些馬背民族的後裔在杞麓湖上撐船捕魚、圍湖墾田,如今興蒙鄉已成為傳統的農業鄉,盛產甜瓜、葡萄,全鄉種植甜瓜2100餘畝(含複種)、葡萄400餘畝,實現收入2820萬元,成立甜瓜、葡萄等農民專業合作社11個,高原特色農業成為興蒙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身著蒙古袍的興蒙鄉鄉長楊速華向參觀者介紹興蒙鄉文化歷史(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身穿特色服飾的興蒙鄉少數民族群眾(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作為雲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鄉,在近800年的歷史變遷中,興蒙鄉蒙古族形成了以喀卓語、“三疊水”服飾、喀卓人歌舞、“三杯杯酒”、太極鱔魚、蒙鄉烤鴨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特色,那達慕、憶祖節、魯班節等傳統節日隆重而影響深遠,傳統建築手工藝水平遠近聞名。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身著特色服飾的興蒙鄉群眾迎接遠道而來的賓朋(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近年來,興蒙鄉秉承保護傳統村落、建設特色民居、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產業”的發展思路,圍繞建設南方蒙古族少數民族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加大鄉村規劃建設管理力度,積極爭取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白閣和下村、桃家嘴分別被列入第二批和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將形成傳統村落片區保護規範、特色民居建設有序、民族文化絢麗多彩的南方蒙古族村落群。

目前,這些身在彩雲之南的草原兒女們正圍繞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優勢農業,突出文化旅遊業、生態農業兩大產業,推動歷史民族文化、特色優勢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不斷建設家鄉、發展家鄉。

更多圖片帶你走進興蒙鄉,走近身在彩雲之南的草原兒女: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特色服飾(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特色服飾(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學校課堂中身著特色服飾的孩子們(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學校操場上,身著特色服飾的孩子們正在玩耍(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支持下,興蒙鄉學校裡開設了馬頭琴課程,這裡的孩子們可以深度感受學習民族文化(攝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正在拉馬頭琴的興蒙鄉小女孩(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穿著各式蒙古袍的興蒙鄉蒙古娃(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穿著各式蒙古袍的興蒙鄉蒙古娃(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穿著各式蒙古袍的興蒙鄉蒙古娃(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穿著各式蒙古袍的興蒙鄉蒙古娃(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作為傳統農業鄉,這裡土地平曠、綠意盎然(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田野間天高雲淡、草木蔥蘢(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身著特色服飾的農民在大棚中摘辣椒(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群眾在風景秀麗的杞麓湖區盪舟打魚(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群眾在湖面上泛舟打魚(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儘管遠離草原,興蒙鄉的蒙古族群眾依然保留了許多傳統文化,圖為那達慕大會祭祖活動(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儘管遠離草原,興蒙鄉的蒙古族群眾依然保留了許多傳統文化,圖為那達慕大會上的摔跤比賽(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儘管遠離草原,興蒙鄉的蒙古族群眾依然保留了許多傳統文化,圖為那達慕大會上的馬頭琴表演(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的跳樂活動(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傳統節日憶祖節(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興蒙鄉特色美食(興蒙鄉供圖)


從草原牧民到高原農民:他們是忽必烈留在雲南的後裔

航拍興蒙鄉(興蒙鄉供圖)

資料提供: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濛濛古族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