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誰年輕時沒經歷過家暴?

《狗十三》從名字來看,便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

《狗十三》:誰年輕時沒經歷過家暴?

但內容太過於真實,恐怕引起很多人不適,票房慘淡也在情理之中。

普通人向來喜歡大團圓式的結局、調動荷爾蒙的視覺效果以及充滿歡樂的劇情,《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海王》無一不是如此。對於這種太過悲觀和刺骨的結局,很大程度上無法接受。

《狗十三》,既然以狗來命名,便以狗為主線,殘酷地展示了青春期少女李玩(張雪迎飾演)的成長和處境,折射出的也是你我的曾經。

《狗十三》:誰年輕時沒經歷過家暴?

對第一隻狗由無感到喜歡,因為自己喜歡物理,便給狗起了個名字叫“愛因斯坦”,可狗卻走丟了。後媽又騙李玩說狗找到了,但回家她便發現這不是愛因斯坦,大發雷霆,李玩的父親將一切都看在眼裡,使出了最有效果的一招,對李玩拳打腳踢,讓她看看自己如何因為找狗,讓爺爺骨折的,讓她看看這個家因為她忙成什麼樣子。

《狗十三》:誰年輕時沒經歷過家暴?

整個劇情,完美展現了中國式家庭的教育和獨裁式父親的形象。

父權的專制和獨裁

當父親發話後,即使這狗不是愛因斯坦,它也得是愛因斯坦。

這裡的父親,以暴力彰顯權威,打完李玩之後又給與安慰,他對於這種蘿蔔加大棒的做法,得心應手。

在李玩看來,被打之前,他和父親至少還是平等對話,被打之後,父親便已經確立了自己無上權威的地位,而且不可撼動,縱使父親後來不帶他看天文館,反而未經詢問便帶她去參加弟弟的生日會,也順理成章。

在電影《浪潮》中,這種獨裁形象可見一斑。文格爾是個德國某高中的老師,卻意外地進行了一場“獨裁”實驗,在這一週的實驗中,文格爾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要絕對服從。這些學生從開始的玩玩看到最後沉迷其中,滑向被獨裁的深淵。


獨裁是父親的通行證,是李玩的墓誌銘。

當然,這種獨裁不僅體現在電影中,生活中隨處可見。

周圍的朋友也有這樣的經歷,聊起小時候最緊張的時刻是什麼,幾乎都說捱打最緊張,尤其是挨父親打。考試考砸了,打幾拳,鋼琴沒學好,扇幾下,作業沒完成,踹幾腳。拳打腳踢,刀槍棍棒,中國式的父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俗話說: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要是不打孩子,那還奇怪嘞,這要是給人說出去,才丟臉哪。

中國父親在打孩子方面,還總結出很多經驗,男孩專攻下半身,女孩專攻上半身,男孩犯錯,罰站下跪踹屁股,女孩犯錯,打手拍臉揪頭髮。

“棍棒底下出孝子”,幾乎被中國父母奉為圭臬。但中國又自稱禮儀之邦,強調以德服人,這豈不是自相矛盾。難不成禮是用給外人看的,對自家人,完全可以不講理。

但家暴不僅僅侷限於夫妻之間,打孩子也算家暴,看了真實的家暴數據你絕對會震驚。

中國有20.6-32.5%的兒童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身體暴力,15.4-23.7%的兒童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情感/精神暴力,7.5-11.5%的女童遭受過性暴力,6.5-9.6%的男童遭受過性暴力。平均每起兒童遭受身體暴力個案帶來了約4500 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平均每起兒童遭受情感/精神暴力個案帶來了約3500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平均每起兒童遭受性暴力的個案帶來了約6500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

這便意味著沒3到4個人之中,便有一個人曾經遭受過家暴,多麼可怕的數字。

這些父母以為理所應當,卻不知道已經犯法,這些父母以為這就是愛,熟不知他們把孩子推下更大的深淵。

既然打孩子這種事情已經司空見慣,成了家常便飯,也就無所謂犯不犯法。關鍵在於,他們樹立權威的同時 ,也間接培養了下一個施暴者。當兒童被打之後,這種記憶會一直留存,長大後碰到類似事情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處理,形成家暴的無限循環。

而近年來,僅被媒體報道的針對兒童的家暴事件便屢屢出現。

親生父親酒後踹死4個月大的女兒,卻在法庭上笑著說:這對女兒是個解脫

通遼女童因尿溼褲子被父親虐打致死

第一次來深圳,5歲女童遭親生父親暴打死亡

如此頻繁出現的事件,依然沒人警覺。

兒童還小,被家暴後尚無還手之力,但如果他們已經長大,該如何面對父母的家暴哪?

前幾日,微博上便出現一則新聞,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阮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康,持刀將自己母親殺害在家中。而殺害的原因,是母親懷疑他抽菸,便拿起皮鞭連抽帶打,最終吳某開始報復。

同樣的子女因父母家暴過火,而殘殺父母的事件比比皆是。

草木皆有情,何況人乎。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不應有誰更高一等,誰更低一級的從錯覺。你覺得自己是父母,便擁有了隨意處置子女的權力,卻不知你在邁向深淵之時,黑暗也在向你撲來。

不可否認,你擁有讓孩子叫你父親母親的權利,但這不代表你可以隨意對孩子採取暴力。你可以仗著現在的自己年輕力壯,打起他們毫不費力,可若等你老了,面對同樣的報復,作何感想?

萬物有輪迴,蒼天饒過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