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中國小孩成長紀實——以愛之名,行暴力之實

電影《狗十三》在五年前就已拍完,種種原因未能如期上映,最近終於可以上映了。豆瓣評分高達8.5,導演曹保平。曹保平曾經執導過周迅主演的《李米的猜想》,周迅靠這部電影斬獲十幾項電影大獎。導演的功力不容置疑。

狗十三,五年前的電影海報是狗13,海報中的13像極了ABCD中的B,直接粗暴的表達了一種情緒。《狗13》,從影片中,我看到的是揹負著時代烙印的家庭教育,一步步將一個擁有自由靈魂的孩子馴服為精通人情世故的模樣。我們每一個80後,90後都可以從影片中找到熟悉的影子。

《狗十三》:中國小孩成長紀實——以愛之名,行暴力之實

影片《狗十三》以兩條叫愛因斯坦的狗為主線,引出一個十三歲的少女李玩,經過狗狗的兩次得到與失去,李玩逐漸失去了自由的靈魂,被一步步馴服的懂事和聽話,成為了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李玩很小時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父親重組家庭,李玩有了後媽,後來又有了弟弟。

李玩家雖家境殷實,但她內心卻很孤獨,似乎沒有人能夠理解她。李玩不喜歡喝牛奶,但爺爺奶奶認為牛奶對身體好,幾乎每天都要讓李玩喝牛奶。

爸爸給李玩買了一隻狗,李玩喜歡物理,便給狗起了個名字叫愛因斯坦。內心孤獨的李玩跟狗狗的關係越來越好。

《狗十三》:中國小孩成長紀實——以愛之名,行暴力之實

李玩想報名學校的物理小組,爸爸卻認為英語好,強迫李玩報了英語小組。

愛因斯坦不小心被爺爺弄丟了,李玩發瘋似的尋找,爺爺奶奶也幫助李玩盡心尋找,為此,爺爺不小心受傷了,多年不出門的奶奶為了找狗走失了。爸爸暴怒之下對李玩拳打腳踢,事後爸爸又向李玩道歉,稱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狗十三》:中國小孩成長紀實——以愛之名,行暴力之實

從這些影片中的細節,我們看到李玩的爺爺奶奶和爸爸不是不愛她,而是愛出現了錯位。即:你對我很好但是我卻不需要,我需要的好你卻給不了。大人從未走進李玩的內心,去了解李玩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們小時候,經歷過多少次打著愛的幌子,行施的卻是傷害之實的事情?

你明明喜歡這個,大人認為這個沒用,為了你好,強迫你玩那個。

多少小孩兒被暴打後,大人都會給一個說辭,打你是愛你,不管你才是不愛你。事實上是這樣嗎?

你不喜歡學鋼琴,卻不得不學。你不喜歡吃雞蛋,卻不得不吃。

為了你好這四個字,像一枚免死金牌,即使不喜歡也要被迫接受。

我們的自我從小就被一步步的吞噬,繼而被一層虛偽的冰冷的外殼所包裹,說著違心的話,做著違心的事。

《狗十三》中,三個情節的出現,實現了李玩從女孩兒向成人世界的轉變。

愛狗愛因斯坦走失後,父母找來假狗,說它就是愛因斯坦,爺爺奶奶還有父母都說這是愛因斯坦,但李玩知道,那不是愛因斯坦,李玩矢口否認,爺爺覺得李玩太不懂事,父親暴怒,暴打李玩。內心經過流血的掙扎後,李玩開始動搖,變成大人眼中的乖孩子,這樣大人就不會說她不懂事,就不會暴打她,因此,李玩妥協了,接受了這個謊言。

《狗十三》:中國小孩成長紀實——以愛之名,行暴力之實

影片進入高潮是李玩獲得物理競賽第一名,爸爸舉辦的慶功宴。宴會中,一個男子夾了一塊狗肉給李玩,但李玩沒有說他不喜歡吃,而是禮貌的對叔叔說謝謝,李玩這時已經失去了自我,她需要說謊,虛偽,曲意逢迎,才能在強者面前生存。

李玩真的如父母所願,被馴服成了懂事、聽話、有禮貌、不添麻煩的乖小孩兒,或者說小大人。孩子再也不像個孩子。

小孩子會仰天大哭,而不是隱忍。

小孩子受委屈會發脾氣,而不是裝做沒事兒。

小孩子才會要糖吃,而不是壓抑慾望。

小孩子興奮後會大笑大叫,而不是憋著不好笑。

希望孩子在太小的年紀就像個小孩子,而不是像大人那樣偽裝自己。

影片並沒有將父親作為對立面去塑造,因為李玩的父親也是中國式教育下最標準的產物,是很多中年男人的代表,上有老下有小,為了掙錢養家,在外只有說著客套話、假裝微笑、溜鬚拍馬、才能生存下去。你和我正在成為這樣的人,或者已經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希望在未來,父母能夠多給予孩子自由,多關注孩子內心,父母多去學習,用先進的理念和更人性化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