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波動下航司盈利遭挑戰 輔收成航空業新藍海?

近期,儘管國際原油價格連連下跌,但年內原油價格起伏較大,此前一度給航空公司的經營帶來壓力。

油價作為成本端的重要一項,一直是影響航司業績的關鍵因素,為了降低整體業績的波動風險,近年來不少航司從收入端發力,並將眼光放在了機票收入以外的其他方面。

近日,在民航資源網主辦的航空營銷與輔收趨勢論壇上,國際第三方諮詢機構IdeaWorksCompany發佈的《全球航空公司零售:全球輔收最佳實踐縱覽》(下稱輔收報告)顯示,從2010年開始,全球航司從座位升級、托運行李等服務上獲得的輔助收入持續增長,2017年其規模達到472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協此前發佈的數據調查報告,2017年全球航空公司總收入為7540億美元,淨利潤達到345億美元。以此計算,2017年輔收佔據總收入的比例為6.4%,儘管佔比不大,但為航司創造了可觀的營收增量。

與國外航空公司相比,國內航司在輔收方面起步較晚,發展也相對滯後。上述輔收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輔收總額排名前10名的航司名單中,全部是歐美地區的全服務型以及低成本航司。其中,美聯航、達美航空、美國航空位居全球前三。

根據IdeaWorks的估算,從2010年至2017年,航空業輔收的規模從226億美元增長至822億美元,佔總收入的比例也從4.8%提升到10.6%。不過,中國航空業的輔助收入發展尚落後於全球水平,2013年,中國航空業輔助收入的估值約為21億美元,佔中國航企收入的3.2%;2018年為56億美元,佔總收入的6.8%。

據羅蘭貝格大中華區交通物流與旅遊行業負責人於佔福介紹,早期中國航司輔收發展受政策等方面因素約束,例如2016年中聯航曾經因為選座費被北京發改委罰款44萬元,其他廉航的付費選座也轉為免費選座。

但在近期政策鬆動的背景下,國內不少低成本航司和中小航司開始嘗試輔收業務,例如天津航空、祥鵬航空在國內航線開始實施餐食收費、佔座費等輔收項目。相比而言,三大航較為謹慎,僅在在國際航線上有預付費行李和選座的嘗試。

為何國內航司的輔收規模仍然偏小?於佔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乘客的消費意識還未完全培養,另外航司拆分出產品化的服務能力也不是十分成熟。”

不過,整體而言,國內民航業各領域對輔收業務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航空公司開始意識到:除了圍繞飛機轉,更重要的是圍繞客戶轉,通過經營客戶,挖掘客戶價值,獲取更好的收入和利潤。

於佔福指出,從航司經營層面來看,發展輔收業務有利於提升盈利能力、抵抗盈利波動性,因為輔收業務毛利較高,而且具有抗原油週期性的特徵。綜合國內三大航年報數據,票面業務的毛利率約在10%-15%,而輔收業務毛利率達到20%以上。

“航司輔收的服務變現源於對乘客的全場景跟隨及痛點定義,事實上,航空出行的場景段落及環節眾多,相應地伴隨大量痛點可供挖掘。”於佔福指出。

他總結了航司輔收業務的三階邏輯:一是觸點資源的服務變現(如有償升艙服務),二是乘客資源的流量變現(如對高端商務旅客的精準廣告投放),三是會員資源的積分變現(如達美航空向美國運通信用卡銷售積分,以獎勵聯名卡用戶,年收入高達17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