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名校讀了一年後

據說,中國家長對教育有三大崇拜:成績崇拜、牛校崇拜、狀元崇拜。

這其中,牛校崇拜是情結最深的。為了孩子能進入一所中小學牛校,家長們不惜交贊助費,不惜買學區房。因為牛校意味著高升學率,意味著好大學,意味著好工作。 但你是否想過,牛校高升學率的神話是怎麼來的?真的是完全靠高水平教學嗎? 今天巴布君和大家分享的是來自一位家長的自訴。曾經是教育工作者的他,自以為對教育有些心得,然而,當他把“學霸”女兒送進牛校讀了一年之後,卻發現在高升學率的美麗面紗下,牛校槽點滿滿……


女兒在名校讀了一年後


我出身教師之家, 大學學的是教育,做過老師,也算個教育專業人士。

我在的四線城市,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焦慮,絲毫不比一線城市少。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校外培訓機構,家長和孩子都擠破頭皮想進一個好初中、好高中,這樣,就能上一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

但我不希望女兒不開心,也實在不認為一個人在美好的豆蔻年華,就只有整天學習課本知識一件事。門門滿分又怎樣?學生時代終究會過去,而且,會很快。

我想帶給女兒一個幸福的童年,從小學到初三之前沒讓她上過一天培訓班,但她成績也一直不錯,課餘喜歡畫畫,常有作品發表,13歲就“出道”成為插畫師。一切都很順利,似乎不需要擔心什麼。

直到初二暑假,孩子獲得省城一所著名民辦初中的交流生資格,去那裡讀了一年初三,一切都改變了。

這一年,我對牛校的認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對教育有了全新的思考。

牛校,看上去很美

在省城,幾乎所有的“牛娃”都集中在各所民辦初中,家長憋著一股勁讓孩子擠進這些學校,原因只有一個,民辦初中基本壟斷了省城重點高中的絕大部分名額。

女兒前去交流的這所民辦初中,更是一所超級牛校,傳聞師生都是大神,想進來的學生擠破頭,女兒得到這個機會,看來真是特大喜訊。

名校的光環助長了我的虛榮心,我天真地以為,既然牛校,每個老師一定都是絕世高手,孩子只要被他們稍加點撥,學業便突飛猛進。在這個環境,孩子會更加如魚得水,全面發展。

然而,接下來經歷的一系列事情,很快顛覆了我的認知。

初入牛校,女兒像一個小菜鳥進了大神圈,好奇而緊張。很快,現實給了當頭一棒。第一次開學考,數學居然只考了70幾分,原因很簡單,很多內容沒學過,女兒之前按部就班才學完初二,而牛校已經差不多學完了初三!

不是說都是素質教育麼?怎麼還搞超前教育?

作為一個一線教師出身的人,我深知,純粹學習課本知識,其實沒什麼神奇,智商達標的人,經過嚴格訓練,完全可以做到提前1-2年上大學。

但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學校教育,還是應該按部就班、順其自然,超前是一種透支,這是我一貫的理念。

事實證明,我雖然人到中年,卻依然“圖樣圖森破”。

初三是衝刺階段,學校根本無暇顧及連新課都沒上完的“插班生”。抓尖子,出狀元,提高重點高中的升學率,才是牛校的第一要義。從女兒這個開學考成績來看,似乎最終將是學校計算升學率時的“分母”,應該越小越好。

作為一個從小城市來的插班生,在一個學霸雲集的牛校,沒有驚人的成績,其他一切都是浮雲,課都沒上完還想“逆襲”?

新年後某一天,我找到機會和女兒做了一次長談。長談之後,我們決定做出改變。

1. 最後階段,我們做減法,別再去碰那些難題。心態放鬆,考試減少失誤就OK 。

2. 作業有選擇地做,不要重複勞動。

6月,中考結束,如釋重負。

女兒成了 “黑馬”,學校優秀率的“分子” ,這個結果打了很多人的臉。其實我知道, 她只是正常發揮而已。整個初三,雖然練習做了一大堆,成績其實毫無進步,近視還加深了200度。

回想初三這一整年,我見證了女兒過山車般的成績曲線,以及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如果不是及時調整節奏,我看她已經被“摧殘”得差不多了……這讓我至今心有餘悸。

慶幸的是,在全家共同努力下,女兒在最後關頭找回了自己。

這也讓我開始反思:以前讀書就近入學,學霸比較分散,學生壓力小。現在將一批學霸集中在一起,二八定律依然存在,真正頂尖的只有20%,剩下80%原本的學霸淪為了“學渣”。

狹路相逢勇者勝,高手同場競技,有利於頂尖選手的產生(比如狀元), 對牛校,無疑是有利的。然而對於大部分普通牛娃,在這種環境下,心理容易被擊垮,反而是有害的。

但是,牛校真正關心的,是效益的源頭——那頂尖的20%。

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下,大部分牛娃們集體無意識地為學校“付費打工”,一腔熱血“傾情助力”,成就了牛校“狀元工廠”的神話,而這種教育,完全無視孩子的個性,不啻於“招天下英才而毀之”。

牛校,儼然成了學霸集中營,教育生態已被打破,知名牛校大肆擴張,廣開分校,動輒投資數十億 ,目的只有一個,網羅各地“牛娃” ,以提升升學率。

“馬太效應”下,牛娃們終將被超級牛校“招安”,而牛校入學門檻也必將越來越高,社會“分層教育”愈來愈低齡化,“有教無類”成了一句空話,身為父母,陷入深度焦慮卻無計可施。

我不高尚,也不是玻璃心的家長,我不會討厭這所學校,這都是自己的選擇,畢竟牛校也不是浪得虛名,至少每年的升學數據看起來都很漂亮。

這段求學經歷反而也成為女兒人生路上寶貴的經驗——慶幸這一切並沒有給她造成心理陰影。

或許,在這個世界上,其實你根本無處可逃。因為你不能代替孩子,不能代替他的思想,也不能代替他的成長。

可是,我還是要說:不要將孩子完全交給學校。一個孩子的人格塑造,應該來自於父母的堅定。

第一次看到學校佈置的作業量之巨,我驚呆了,原來牛校也玩“題海”,各種抄寫、背誦花費大量時間,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考點,光作業就佔用了你幾乎所有的課餘時間。這種狀況下,你還相信那種“快樂教育”之類的鬼話嗎?

一次次的排名、通報,人為製造了一種殘酷的競爭氣氛,給你心理加上一道又一道壓力,現實版“進化論”每天都在上演。

女兒的成績忽上忽下,幾次考試下來,孩子亂了陣腳,遲遲融入不了新的環境,週末還要補課,學習節奏全亂套。一週甚至和我說不上一句話,連最喜歡的事——畫畫也不畫了,進入“全職學習”模式,整個人沒了往日的自信。

初三上學期就在這種惶恐、猶豫和懷疑中過來了。

“招天下英才而毀之”的牛校,你上不上?

中考前的最後一個寒假,過年回老家,一向沉默是金的老父親突然和我說,“咱們不上什麼一級重點高中,讀個普通中學就可以”。

我一時無語,其中深意,已然明瞭。作為一個從教幾十年的老教師,閱人無數,明察秋毫,孫女目前的狀態他老人家已全然洞悉,他深刻地明白:對於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才最要緊。

中考漸漸臨近,我知道,我必須出手了。無論怎樣,作為父親,我要幫孩子一把。

不是牛娃要感謝牛校,而是牛校要感謝牛娃。名師往往是遇見牛娃之後成為名師,而牛娃在遇見名師之前就已經是牛娃。

決定學校的好壞,是學生,而不是老師。正所謂房地產看地段,學校看的是生源。

每年的招生大戰,比拼的就是“掐尖”功夫 。誰能搶到頂尖的學生,誰就能傲視群雄,遇見一個“天才學神”(能考高分的),校長可以親自出馬,免學費、搞定學籍各種套路招致麾下,這證明了一件事:牛娃其實並不是牛校培養出來的,反倒是牛校特需要牛娃,以為其代言。

相比之下,那些為牛校真正埋單的“客戶”——普通牛娃就比較慘了,有考上了牛校,但成績並不頂尖,學籍搞不定的,需要額外花幾十萬才能“辦妥”。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為了孩子,往往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在牛校光環誘惑下,砸鍋賣鐵也要爭得這個名額。

教育產業化,學校之間的競爭就像商業競爭,牛校的運作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招牛娃出成績,成就“名師團隊”,創造好口碑,產生虹吸效應,吸引各路牛娃、非牛娃的投奔,自然有了經濟效益,地方主管部門也有了政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