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李白,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呢?

如果沒有李白,說童年,沒有青梅竹馬;說愛情,沒有刻骨銘心;說享受,沒有天倫之樂;說豪氣,沒有一擲千金。

我們不再知道黃河之水哪裡來?廬山瀑布有多高?燕山雪花有多大?桃花潭水有多深?蜀道究竟有多難?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是《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一期中,濮存昕老師與翟天臨同臺飆詩,發問“假如沒有李白會怎麼樣?”問他們,也問我們~~~

期待一年之久的《國家寶藏》第二季,終於和大家見面了。第一期依然是故宮博物院打頭陣,從樣式雷建築到《上陽臺帖》,再到金甌永固杯,每一件國寶的價值以及前世今生的故事,都讓我們震撼。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今天我們主要帶大家欣賞一下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上陽臺帖》。

李白是每一位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大詩人,“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都是我們郎朗上口的詩句。

然而李太白的書法墨跡存世的只有一件,便是與“詩聖”杜甫第二次相遇時作的草書《上陽臺帖》。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歷史上偉大的相遇不多,第一次是孔子遇見老子;第二次就是杜甫遇見李白。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李白草書《上陽臺帖》作於詩仙與詩聖杜甫的第二次相遇,是李白與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宮時所作。李白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臺觀後,方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無緣再見。

不見其人,望著眼前道長留下的山水壁畫,李白揮筆寫下這篇自詠四言行草詩《上陽臺帖》。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通篇給人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視覺效果。寥寥二十五字,用筆縱放自如,意態萬千,足見其豪邁氣概,筆墨甜暢之神韻,李白體現了的風度,豪放而不輕浮,沉著而不呆滯。這便是書法的李白,再現了“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帖前黃綾隔水上是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題跋者有宋徽宗趙佶,元代的張晏、杜本、歐陽玄,以及清代的乾隆皇帝等人。每個人的題跋字數,幾乎都是正文的兩倍以上。引首還有乾隆皇帝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上陽臺帖》及題跋

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如此評價李白的書法:

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

由此而知,李白的書法是很見功力的,只是被他的詩文所掩蓋了。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宋徽宗題簽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宋徽宗題跋

宋徽宗趙佶在題跋中寫道:

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他提到的這件李白行書帖,今未存世。但趙佶自身書畫造詣極深,竟如此推崇李白的行書,可見李白的書法水平確實不流凡俗。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張晏題跋

此外,從元代張晏的題跋中,也可略窺李白的書風:

謫仙書傳世絕少,嘗雲:歐、虞、褚、陸真書奴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積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嚐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可見李白的書法與其人個性奔放豪邁相一致,不拘法度,超逸神妙。

此帖曾入北宋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新中國建立後獻給毛澤東主席,1958年此帖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書法中也能看出李白的人生態度,清風肺腑明月魂,扶搖直上大鵬志。

“筆落驚風雨”的飄逸豪放,《上陽臺帖》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認為:太白不該只染盛唐之光修,而不為盛唐平天下,若只是唯唯諾諾不出,便配不上這盛唐賦予的名聲。即便一日粉身碎骨,依然要扶搖直上。原來那個“天子呼來不上朝,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只是為了掩飾自己不得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