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把自己“交給”信仰

「博览」把自己“交给”信仰

馬克思17歲時曾在論文中寫道: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兩百年後的今天,這段話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給人以力量和溫暖。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去生活?這是古往今來人們普遍思索的一個命題。相較歷史長河,人的生命短促易逝,於是人們向生命之外去尋求支撐,希冀以一些可以在世間持存的印跡,來體現生命的意義,比如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左傳》中提出人生“三不朽”之說:立德、立功、立言。

馬克思在他的論文裡,對這個命題作出了科學的解答。人的個體生命是渺小和孱弱的,突破生之有涯的唯一方式,不是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拓展生命的厚度與深度,把個體交付給一個更高的價值,比如真理,比如信仰……

這些崇高的價值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殞,相反,會在時間的沉澱中歷久彌堅。而當個體生命融入崇高的信仰,它便會成為這種價值追求中的一個原子,即便肉身隕滅,也會以另一種方式長久存在,達到不朽。

就如作家麥家所說:“人生多險,生命多難,我們要讓自己變得強大、堅韌、有力,坦然、平安、寧靜地度過一生,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給一個‘信仰’”。

把自己“交給”信仰,唯此才能更好地生活。馬克思把自己“交出去”的那個信仰就是共產主義,是“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是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環視當下,在這個生活方式多樣、價值觀念多元的時代,是否還存在一種無上崇高的價值,足以讓我們心無旁騖地把自己交付出去?

幸運的是,依然有那麼多人毅然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他們願意終其一生,為信仰做個註腳,為理想而一往情深。

比如,全軍掛像英模林俊德就是一個把自己“交給”信仰的人。他一生都致力於國防科技事業,在大西北駐守了50多年,親歷過新中國所有的核試驗。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他依舊孜孜不倦地工作。

2012年5月31日,病入膏肓的林俊德仍然堅持下床9次,工作3個小時,直到完成了當天的工作,才溘然長逝。這種融入血脈的家國情懷和崇高信仰所生髮的力量,讓人無不動容。

在同林俊德這場靈魂的對話中,我們看到,雖身處新中國積貧積弱的年代,林俊德那一代人卻激情滿懷,可以為了信仰慷慨以赴、萬死不辭。

而今天一些人生長於太平盛世,卻時常被周遭的喧囂與浮華俘獲,被個人的利益與得失掣肘,以致甘於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遺忘了究竟何為有理想的生活。

在這樣的語境下,馬克思的這段話便格外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它讓我們穿過了“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的假象,開始重新思考那個本原的命題——我們應該怎樣活著,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當前,我們亟須呼喚和鑄牢崇高的價值信仰,常思那些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流血犧牲的革命先輩,記住他們的遺志,用他們為我們留下的紅色基因滋養靈魂,正心篤志,兢兢業業地走好我們這一代人該走的路。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力實現這個偉大目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歷史寄予我們的期待。

「博览」把自己“交给”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