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為什麼能?丨宣講家網評論

中國的改革開放延續了40年,英國劍橋大學知名教授馬丁·雅克就曾說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其規模,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社會革命,包括美國始自於1870年的改革。

於是,熱心解讀中國的世人,無不在問: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何能夠持續進行40年?

改革開放40年,人們都在談論著我們中國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有人說:40年來,我們國家的種種奇蹟,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不清;項項精彩,就像滿架的葡萄,一串串。

於是,熱心解讀中國的世人,無不在問:40年來,中國為何能夠創造那麼多的奇蹟、湧現那麼多的精彩?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為什麼能?丨宣講家網評論

這全都歸因於40年前果斷實行改革開放的英明國策!這也許是很多人的回答。不錯,正是在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下,才有這麼多的奇蹟、精彩,中國才“能”。然而,我倒以為,其具體的、本質的、內在的原因,倒是我們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應該好好總結的。

在下看來,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忽略以下幾種因素:

第一,科學理論的指導。理論就是旗幟,理論就是方向。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正確,才能保證行動無誤。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中國共產黨是極為重視理論指導的黨。我們黨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信仰。“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建黨97週年過去了,建國69週年過去了,特別是改革開放40週年就要到來了,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高瞻遠矚,逐步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一新思想中,飽含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理念、戰略,對為什麼要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改什麼、怎麼深化改革,作出了精準回答。正是在此引領下,中國改革不停步、開放邁大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非常明確地表明:改革不再拘泥於經濟體制改革領域,而是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併成立由習近平總書記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大力加強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中央“深改組”第一次會議,就將十八屆三中全會規定的改革任務分解為336項重要舉措,逐一確定協調單位、牽頭單位和參加單位,為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經召開了幾十次會議,會議內容囊括了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司法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過去的改革當中一直難以解決甚至迴避的諸多議題,並出臺了一系列方案,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

黨的十九大之後,改革開放再出發。會後僅僅一個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就召開第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過去幾年來改革已經大有作為,新徵程上改革仍大有可為。各地區各部門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注意把握蘊含其中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接力探索,接續奮鬥,堅定不移將改革推向前進。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又向世界宣佈,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此後,改革開放的多項舉措出臺落地,令世界矚目。2018年4月,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佈,黨中央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10月16日,國務院印發《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標誌著中國全面改革開放征途中又進一程。2018年11月5日,由習近平主席親自提議並向世界宣佈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有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超過40萬名境內外採購商到會洽談採購。在開幕式的致辭中,習近平主席又宣佈採取五項措施,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這標誌著中國全面改革開放大戲又揭開一幕。

第二,正確道路的引領。道路決定命運,道路改變命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作出的合實際、合規律、合目的的道路選擇。這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40年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新中國成立60多年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道路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裡,我們黨先後召開八次黨的代表大會,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改革開放的關鍵成果、這一關係中國前途命運的道路,多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主題詞,成為自黨的十二大到十九大的主題和主線。依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對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戰略部署。改革開放成就非凡,正是與這種道路選擇的正確性有著決然不可分的密切關係。

中國道路走得對不對,實踐是最好的裁判,是最硬的標準。40年來,中國道路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實現了中國的歷史性鉅變,學者們稱之為“當今時代最為重大的事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是“難以想象”、“超越想象”。一是創造了“中國奇蹟”,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所謂“中國奇蹟”,是國際經濟學界的評價。那麼它“奇”在哪裡呢?“奇”在經濟增長之快、延續時間之長、惠及面之寬、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大,都前所未有。二是彰顯了“中國優勢”,顯示了中國獨特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比較才能分出高低、判明優劣。我們說中國道路走得對,就在於我們有底氣與前後左右比、與其他國家比。當今世界200多個國家,絕大多數都搞資本主義,但真正很發達、富裕的也就是那麼一二十個國家。我們有信心與任何發展中國家比,比如我們的鄰居印度,是所謂“民主國家”。中印獨立時間、發展起點都差不多,1978年我國GDP總量略低於印度;但到2017年,GDP總量中國為122503億美元,印度僅為25414億美元,中國幾乎是印度的5倍,而在基礎設施、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等諸多方面,差距也極大。三是激發了“中國想象”,增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現代化道路的信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激發了世界上有識之士對中國的重新打量,對中國成功背後理論支撐的原因和道路選擇的探尋,以及關於“北京共識”、“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等的議論和研究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認識到,每個國家都應當而且完全可能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正如印度前總理辛格在中央黨校演講中所說的,中國的“經濟改革及其矚目成就,激勵了所有發展中國家”。有些國外學者認為,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理念具有世界意義,拓寬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多樣化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我們已經創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國奇蹟”,還將繼續書寫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

第三,優越制度的保障。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選擇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蘇東劇變前,世界社會主義由一國實踐發展到多國實踐、由一種模式發展到多種模式,世界上一度出現兩種社會制度並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立的格局。蘇東劇變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陷入低谷,西方一些人甚至宣稱歷史已經終結。而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優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巨大成功,為科學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優勢和優越性。世界輿論稱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激發了世界關於制度的豐富想象”,並且其舉國機制世所罕見,“中國想做任何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沒有做不成的,因為他們可以不受任何阻擋地舉全國之財力、人力、物力去辦。”

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表明,通過科學的制度安排把各種生產力要素集中起來,聚焦關鍵點進行優化配置,就能充分激發潛力,達到既定基礎和條件約束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限。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也是制度發展規律。中國能用幾十年時間走過西方國家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發展之路,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蹟,重要原因就在於中國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樣的制度安排保證中國能辦成許多其他國家辦不成的大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在改革開放40年中,我們曾驅散陰霾,信心百倍;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國際上的“蘇東劇變”、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海嘯……國內的“98大洪水”、5·12汶川大地震,以及來自美國的單邊主義,對我國實施霸凌主義、搞貿易摩擦……一系列重要的歷史關口,這一系列的困難與挑戰,都沒能阻擋改革開放的航船破浪前行。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聞訊後各省區市全部第一時間出人出錢出物。通往災區路上的救援隊伍絡繹不絕,各地湧入災區的志願者也是十分踴躍,爭相獻血的隊伍甚至造成了交通阻塞。災區的重建,更是顯現出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智的獨特優勢。強震之後還不到三年,一個新汶川拔地而起,附近的北川、青川等縣城也是舊貌換新顏。

正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越,才保證我國40年改革開放中各項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才保證改革開放40年裡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智,使得各種風險挑戰得以化解,從而取得巨大成功。

第四,厚重文化的支撐。文以載道,文化更具有永久性。文化的力量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還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與靈魂,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巨大的穿透力,以文化人,文化天下;文化軟實力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舞臺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中國共產黨人深深明白這樣的道理,極其重視文化建設,特別是從黨的十七大到十九大,在其報告中,每一次都用一個部分的篇幅闡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並將文化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將文化自信納入“四個自信”之中,大力倡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從文化維度講,改革開放啟動了一場嶄新的中國道路的文化精神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創造中進行了中國文化的創造,拓展了中國道路的內涵,在改革開放帶來的歷史進步中實現了中國文化的進步。這種文化精神上的變遷和進步有三方面的突出表現:一是革命理想的轉型與文化理性的重建;二是傳統心理的轉變與文化自信的重拾;三是中國精神的轉化與文化形象的重塑。中國精神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在革命戰爭年代,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沂蒙山精神,皆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組成與體現;建國以後,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以及鄧稼先等一大批先進模範代表則是社會主義建設中湧現出來的模範人物和精神體現。改革開放以來,載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中華體育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高鐵精神,則更加鮮明地凸顯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以“事件”為標誌的中國精神的特徵與內涵。可以看出,隨著時空轉化,中國精神也發生著時代性的轉化和創新,而中國道路的文化形象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重塑。站在今天的時代方位上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已經呈現出了與往昔不同的文化形象,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也就包含著不可同日而語的文化意象。也正是這種文化意象,又反過來為40年改革開放提供著堅實的文化支撐。

回顧改革開放40年走過的道路,我們更加充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向前看,我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