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面包”变成“统一面包”?应警惕“涉独台商”的两面派行为

刘匡宇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近日,曾自诩“眼光不只在大陆”的知名南台湾面包连锁业者吴宝春将商业布局转投大陆,启动在上海、北京、深圳开设分号,并用“以中国人为傲”、“九二共识和两岸一家亲”及否认“台独”立场这样一次性“讲好讲满”的表述,回应舆论质疑。

这样一个明理、务实的表态本是台商的“正常操作”,却结结实实地打了曾经将吴奉为“台湾之光”的绿营的脸,招致绿媒的群起攻讦,以及民进党上至手握权柄的蔡英文,下到政论打手郑弘仪的“围剿”,为“做中国人”付出了沉重代价。

“台独面包”变成“统一面包”?应警惕“涉独台商”的两面派行为

与周子瑜、85度C和傅榆等类似,吴宝春曾是民进党“台独”意识形态、政治正确和民粹主义的工具,如今却沦为其最新的牺牲品。由于蔡当局无意改弦更张,坚决负隅顽抗,势必会搅动两岸更多类似的政治风波,阻碍正常的经贸文化往来,甚至进一步撕裂两岸同胞情感。

吴宝春在岛内颇有名气,除了因为其在2008年的世界面包大赛上拿了冠军,也因为他钟爱强调自己的“台湾情结”,包括引发争议的在接受“独派”媒体采访时“大陆巿场虽然有13亿,但全世界有70多亿,我不会把眼光只看在大陆”,以及“比起到海外拓展,更希望全世界为台湾在地作物制成的面包造访台湾”等言论。

虽然我们理应警惕“绿色台商”的两面作为,但也没有必要限于草木皆兵或逼人作伪的寒蝉效应中,也应为观念的正向转变留有耐心和余地。

持平而论,以吴南台湾农民之子的出身,在岛内“台湾人”认同日益高涨的氛围中,这样带有“本土视角”和“台湾情结”的模糊言论,无论是政治语境的自然映射,还是取悦市场的商业行为,并不算太过离奇意外,也很难凭一句不适当的话,就被认定是“公开支持台独”。

但绿媒却如获至宝,以春秋笔法将吴塑造为“抗陆样板”而大加渲染。如今,曾经的“隐形台独榜样”成为了“叛徒”,这是在两岸关系形势复杂,民进党选举惨败的大背景下,杯弓蛇影的绿营对吴“反台独”表态跳脚乃至歇斯底里的起因和动机。

“台独面包”变成“统一面包”?应警惕“涉独台商”的两面派行为

然而,通过吴宝春事件中的民粹争议,折射的是蔡当局上台两年来“只有台独没有面包”的客观事实。

民进党以“台独”为基本教义,一直存在“意识形态可以当饭吃”的“肚子扁扁投阿扁,身无分文选英文”的错觉,甚至还幻想上台后能端出更多“面包”,让憧憬“台独”的人增加。

然而,现实却是蔡当局执政后在“渐进台独”的危途上愈走愈远,在社会、经济治理上持续的荒腔走板、政治低能,不但让“台独认同者”两年内急剧减少了200万人以上(据“台民意基金会”数据),更导致无论是劳工、农渔民、观光业者、军公教,还是白领、青年等绝大部分“食力”阶级都感受到了收入降低、负担增加和阶层下移的压力与恐慌,形成了跨阵营、族群和阶层的“反民进党”社会意识。

这种情绪在近两年集结酝酿,找到了两大出口:一是“西进大陆、逃离鬼岛”。在“绿色执政”荒腔走板的两年后,受大陆发展日新月异和“惠台新政”的持续落地吸引,岛内的白领、青年和学生阶层来大陆发展意愿创下新高。

台《远见杂志》“2018台湾民心动向大调查”、台湾《联合报》年度两岸关系调查等多家权威民调均显示,蔡当局的两岸和经济政策最受民众厌恶,认同大陆或两岸一中的民意持续上升,“九二共识”支持者重回半数,所谓“人造独”世代也有近半数有意来大陆,大陆高校还出现台生报名倍增的景象。

“台独”政党执政对两岸关系和社会民生的剧烈冲击,反而促使民众产生更为理性的认同反思和路径选择。吴宝春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拿掉了“不只着眼大陆”的矜持,开始与在陆经营多年的新加坡品牌“面包物语”合作西进,可以说是台湾民心思变、观念重构的一个典型案例。

而大陆对于勇于认同两岸一中和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台商、台胞向来敞开胸襟,愿意分享机遇和市场。

二是“0分政治,百分经济”。民心思变的另一个方向,就是通过政治过程来瓦解乃至颠覆“绿色执政”。

在刚刚结束的“九合一”选举中,以“货出去、人进来、发大财”为核心论述的韩国瑜掀起“韩流”席卷全台,带动了侯友宜、卢秀燕等一批认同“九二共识”和两岸经贸交流,强调经济民生议题优先的参选人获胜,在地方“诸侯”层面形成了具有类似的“务实、理性、中道”特质的“非传统政治人物”集群。

“台独面包”变成“统一面包”?应警惕“涉独台商”的两面派行为

与此同时,岛内民众用脚投票,在首次“多项公投绑选举”中,“反空污”、“反核食”等经济民生议题过关,“东奥正名”、“同婚”等绿色意识形态遭否。台湾民众不再害怕表达:要在面包与“台独”之间作选择,当然是肚子要紧。

而正是打破“台湾人民欠民进党”迷思,推动台湾社会进一步“政治祛魅”的韩国瑜,在高雄台商吴宝春被绿营叮得满头包之时,出面为吴的无措和拙言展开“神救援”,挽救其在台人气,这并非偶然。

不过很显然,蔡当局对于这样压倒性的民意动向几乎无动于衷。选前,民进党就密集操作“统独牌”、“反中牌”,但显然两岸民意经过磨合和成熟,对于这样低端的政治猎巫和选举奥步有了一定免疫力。

但即便是选举惨败,无论是党内的败选检讨,还是故作姿态的“围廊讲话”,蔡及其附庸们依然否认民进党惨败的根源在于民意对其两岸路线的否定,反而极力借华为事件、吴宝春事件等攻击大陆“用政治扭曲经济和贸易”,继续强调“不屈服”,制造民粹对认同“九二共识”者进行口诛笔伐和政治压迫,再度将“没有人要为自己认同道歉”这句话自食而肥。

在走向顽固极端和回归理性的道路选择前,蔡英文等民进党人选择继续以意识形态为先,阻挡台湾的幸福和进步,妨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也有其必然性。

“台独面包”变成“统一面包”?应警惕“涉独台商”的两面派行为

除了“理念台独”的顽固思维,以及对“台独面包”变成“中国台湾面包”的恐惧,还有在民进党败选后惨烈的派系权力斗争中,尽力向“独派”效忠、向美方示好以稳固政治根基,借机生事转移焦点的需求。

特别是在赖清德等“独派”宠儿坚决与其切割谋求取而代之,美方又不断表态挺民进党,加大干预岛内政治力度的情况下,蔡为自保权力,必然会盲人瞎马地将台湾当局这艘小船引向恶浪滔天的深渊。

无法跳脱意识形态的绑架,这不只是蔡个人理念、格局的框限,而是民进党这个绿色政党的必然宿命。可以想见,未来民进党和绿色民粹会持续炒作“统独”议题,坑害台湾同胞和企业,制造更多的“烫嘴咖啡”、“面包血案”。(责任编辑:唐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