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斌:藏譜大家的“車馬”人生

象棋界的藏譜家素有“南楊北劉”之說。“南楊”是指上海楊明忠,現已去世;“北劉”是指北京劉國斌。年逾七旬的劉國斌被評為“象棋文化典籍傳承人”。

走進北京南城的一個小區,遠遠看見劉老已在樓下等候。他看上去精神矍鑠、身體硬朗。說話間,熱情與爽朗洋溢。

跟劉老進門,汪阿姨笑容迎前,端上自家做的冰鎮酸梅湯。喝下一口,神清氣爽。

環視客廳,有兩個頂牆高的古色古香的書櫃,一個收藏著劉國斌獲得的獎盃、證書,另一個放著書籍。玻璃窗內有一張照片很醒目,是1955年劉國斌受到毛澤東接見的照片,相片上他還是個俊健的小夥子。汪阿姨說,老伴那時是國家足球隊的守門員,一頓能吃下80個餃子,身體壯得很。

小小收藏間凝聚了劉國斌一生的心血

正對客廳的一間小屋專門用來陳列棋譜和古籍,劉國斌說,這些年攢的錢全用來買它們了。為了我更好地理解象棋中的“奧秘”,老人拿出一副小棋盤擺在面前。小小的棋盤凝聚了劉國斌一生的心血……

象·痴迷

象棋中,象、士都是護將之臣,始終守候在將左右。劉國斌對象棋的熱愛、對棋譜的痴迷,如同這象、士一般一生相隨。

劉國斌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一個大家族。受父親和哥哥影響,四五歲時就喜歡上了象棋。“當時的象棋是用象牙做棋子、綢緞做棋盤。”劉國斌回憶道。

6歲,劉國斌去了天津上小學、中學,住在永和裡。“衚衕口擺攤的小販‘大老黑’為了吸引人,在攤位邊擺上了一副棋盤。”從此,衚衕口成了劉國斌最愛去的地方。

衚衕裡有兩位老先生是象棋高手,每逢二老對弈,總會吸引過往行人駐足觀戰。劉國斌是人群中最用心的一個,每次都默默地記下了一些招數。沒多久,“大老黑”就成了劉國斌的手下敗將。再後來,兩位老人也不是他的對手了。

然而,大學時的一次敗棋經歷,讓劉國斌意識到棋譜的重要性。他的人生出現了一個新的天地。當時,劉國斌在輔仁大學讀書,學校組織了象棋賽。“冠亞軍爭奪賽上,我莫名其妙地敗給了對手。對方問我‘看過棋譜嗎?’我說‘沒有’。對方說他用了古譜上的一招。”後來,劉國斌才明白這招就是著名的“棄卒變”,出自於康熙年間的《韜略元機》。指的是開局先送對方一卒,不知情者自然會把卒吃掉,這一吃就局勢大變,防不勝防,最終敗北。

劉國斌畢業那年是1953年,也是他工作的第一年,因為有了經濟來源,劉國斌走上收藏棋譜的道路。

劉國斌:藏譜大家的“車馬”人生

車·收藏

劉國斌說,初學者最愛用“車”,因為它可以直來直去、縱橫馳騁。隨著對棋譜研究的深入,劉國斌收藏的經驗和眼力步步精深,如同這“車”飛線而上。

劉國斌收藏的古棋譜多達40餘種

自從愛上了棋譜收藏,北京的東安市場、隆福寺、天橋、鼓樓就成了他常去之處。如果出差,每到一處,他總要尋覓到那個地方的舊書市逛一圈:南京夫子廟、廣州文德路、蘇州觀前街、上海的清心書社和老城隍廟……劉國斌尤其鍾情清心書社,收藏的很多棋譜就來自那裡。

劉國斌收藏的古譜最久可追溯到明代。據說,他的很多古譜,如明代三畏光齊堂刻印的《適情雅趣》,全國僅存一份。清代嘉慶年間的《百局象棋譜》、《心武殘編》、《竹香齋象戲譜》、《淵深海闊》,因為整體水平高、保存完整、年數久遠,並稱為“四大棋譜”,全國能把它們集於一身的,也只有劉國斌一人。

出自1632年的《橘中秘》是劉國斌非常珍愛的一部棋譜。這其中記錄了著名的“棄馬十三招”,即下棋時,先送對方一個“馬”吃,然後誘敵深入、步步緊逼,用十三步棋一招制敵。“棋譜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招數,更是一種思路,每走一步棋都能在運籌帷幄之中。這才是到達了一種境界。”劉國斌說。

清代《韜略元機》

劉國斌考證,現在還有很多珍貴的棋譜散落在民間。乾隆年間全國盛行的九大門派中,“毗陵正派”掌門人周廷梅的《會珍閣》,還有《五大臣弈譜》、《聽雨軒》等都是“聞其名而未見其面”。四大名譜中的《竹香齋象戲譜》僅僅是《聽雨軒》其中的一部分,另外還有《桐花館》、《雪映簃》、《石琴室》都有待於從民間發掘。

馬·遺憾

在古棋譜收藏界,劉國斌可謂一匹“老馬”,他收藏的很多棋譜都是頂峰之作。但俗話說,“馬失前蹄”。對於劉國斌,一輩子都有一個遺憾揮之不去。

1956年12月,正逢全國第一屆象棋錦標賽舉行。劉國斌趁間隙又去東安市場溜達,他來到一個小書攤兒前,問:“有棋譜嗎?”掌櫃拿出一本黑底白字,像“字帖”一般的棋譜。劉國斌翻了一下,沒找到“序”和“跋”,上面寫滿了“炮花城”、“馬晴宇”、“馬杓”、“馬橫”……劉國斌很納悶,只知道“炮二平五”、“馬八進七”之類的記錄方法,卻不知這是什麼意思。問掌櫃:“這棋譜是什麼年代的?”掌櫃說:“不清楚。”掌櫃請來店裡的一個老師傅幫忙辨認。老師傅看了看說:“根據紙型、裝訂情況看,最晚也是清初之前,甚至夠明代了。”

當時劉國斌誤以為這只是一本古代棋類遊戲,就沒有買。回家之後,馬上後悔了。他覺得無論如何應該先買下來,還可借比賽之機讓專家鑑定一下。第二天,比賽一結束,劉國斌騎著自行車去了東安市場,但那本棋譜已經被人買走了,從此杳無消息。後來劉國斌才知道,那就是《梅花五子變》(《自出洞來無敵手》),價值在“四大名譜”之上的。

轉過年的春天,劉國斌在隆福寺逛書攤兒,淘到了三本古譜,其中一本就是《梅花五子變》的抄本。經過研究,劉國斌知道,該棋譜首頁是一闋詞:“銀河離/紛落一庭花雨/曰漢呈杓都如許/平臺入望處/江城返照千里……”這闋詞90字,嵌在棋盤的90個交叉點上,以字代點:炮花城即炮二進五,馬杓即馬二進三。

“現在想來,還是我和這本棋譜緣分不到啊。”劉國斌感慨。

劉國斌:藏譜大家的“車馬”人生

卒·交流

作為國際特級裁判員,劉國斌帶領中國象棋隊去過法國、德國、美國等國開展國際交流。都說“過河的卒子不回頭”,但他心心念唸的是把“國粹”發揚光大。

劉國斌最早去的是法國,那裡華僑華人多,喜歡中國象棋的人也多。1977年,法國就成立了“巴黎中國象棋國際通訊協會”。劉國斌那年帶隊去巴黎。他身上的錢很少,只能託華人朋友,租到一間僅能容納兩張床、三張椅子的小房子。擠不開,劉國斌就把三張椅子和馬桶並在一起,在馬桶蓋上放幾件衣服枕著睡了三天。“那時的條件實在太苦了,但為了象棋能夠走出去,都能承受。”劉國斌說。

劉國斌記憶最深的是1986年帶隊去西柏林。“當時西柏林對中國象棋有一種誤解,認為這只是一種兒童遊戲,而且擔心中國象棋對國際象棋構成競爭。”為了消除誤解,劉國斌請棋手李來群進行一對八盲棋表演賽。李來群在這場人數懸殊的棋賽中一舉獲勝,在西柏林轟動一時。學過三年中國象棋的德國小夥布達,要求李來群用他的棋子下四盤快棋。棋子全是奇形怪狀的石頭,上面沒刻字,只能根據形狀判斷。李來群卻絲毫沒受影響,又獲全勝。“沒有棋盤我都可以下,何況還有棋子。”李來群說。布達甘拜下風。

藉此時機,劉國斌對西柏林代表方說:“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是一脈相承的,中國象棋已有千年歷史,更加成熟。我們應該促進兩國文化的交流。”對方從此改變了看法。

劉國斌:藏譜大家的“車馬”人生

炮·傳承

劉國斌說,下棋時他最愛用“炮”,因其威力無比。而現在,他最擔心的是象棋文化的傳承。他希望中國象棋能代代延續炮一般的威力。

“現在,我們的象棋很低迷啊!”劉國斌說著,表情也凝重起來,“如今的年輕人很難做古棋譜的蒐集工作。這件事情要求太高:要有時間,有精力,有資金,有文化品位,還要有家人支持。”

劉國斌說:“我這一輩子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一部分古棋譜收集在一起,不讓它們散落。但是怎樣才能使它們更好地傳承下去才是我最擔心的。”幾天前,曾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打電話說自己蒐集了一些棋譜想讓他看看。劉國斌把年輕人請到家中,年輕人看了他收藏的古棋譜後,感慨差得還很遠。劉國斌卻很高興,還鼓勵他,“希望越來越多像你這樣的年輕人加入到收藏古棋譜的行列中來,我也算後繼有人了。”

曾擔任中國棋院象棋部主任、中國象棋協會秘書長等職位的劉國斌,現在堅持給《弈週刊》寫連載文章,介紹象棋中複雜多變的局規。他說,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熱愛象棋的老人都堅持在寫。劉國斌喜歡以棋會友,把大家召集到自己的家裡,其中不乏年輕人。

臨告別時,劉國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象棋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希望能得到好的保護,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