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我們,誰傷誰更深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被封禁五年”、“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獲獎影片”...一系列頭銜外加略顯曖昧的片名,《狗十三》其實早就火了。那時候,大家都沒想到有這麼一天它居然能上映。(劇透預警)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狗”指的是李玩(張雪迎 飾)的可卡犬“愛因斯坦”,“十三”指的是十三歲的李玩。一般的青春片開頭是什麼呢?明晃晃的課堂、一對互遞眼神的少男少女、在大家手裡遞來遞去的小紙團。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但《狗十三》涉及的校園場景少之又少。第一幕是爸爸(果靜林 飾)在老師的辦公室大手一揮把李玩的興趣班從物理改成了英語,因為對升學更有利。走出校門還不忘扔下一句此場景下通用的“我都是為了你好”。

第二幕是一隻蝙蝠飛進了教室。被老師捲成筒的書“啪”地拍暈在地。然後被課本掃起,扔出了窗外。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狗十三》一開篇就是李玩的獨白。13歲的少女戴著牙套,穿著紅色的格子襯衫。那時候大家都不懂得打扮自己。從頭到腳都暗暗的,和背景融為一體。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咖色、垂耳的小狗愛因斯坦出現於李玩與父親置氣後,爸爸買來哄她開心。最開始李玩並沒被這個小禮物打動,嫌棄的不讓愛因斯坦進她的屋子。後來就是喜聞樂見的真香現場,不僅每天要溜一溜、睡覺要抱一抱,李玩還專門去菜場給它買豬肝,剁碎了拌進米飯裡。你一碗我一碗的吃。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後來爺爺帶著愛因斯坦去菜市場買菜,一個不注意,這條小狗就跟著一條白色的小泰迪跑遠了。李玩找了一整晚,第二天又把“尋狗啟事”貼了滿大街,但是愛因斯坦依舊不見蹤影。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大人們急了,這樣成天找狗也不是辦法啊。怎麼辦呢,又買回了一條同品種的小狗,告訴李玩“愛因斯坦找到了”。像哄小孩一樣又給她買了只新的玩具。

但李玩一看就知道這條小狗是個冒牌貨。找狗的行為沒有停止。晚上出去和朋友喝酒回家的李玩,拎著酒瓶的手,被迎面出來的爸爸砸在門上,血流不止。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後來她在浴室裡哭,說句實話演技真好,大家的反饋都是“心疼”。但和我一起看電影的朋友說她倒是覺得這一幕很解氣。她認為李玩太過分,推倒了爺爺還害奶奶迷路。而且大人們搞來一條假愛因斯坦明明已經是妥協的做法。三個字——“不懂事兒”。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在她的印象裡,小孩子確實不應該得到太多,也不該有脾氣。因為她小時候就是這樣長大的——過生日得到了一個媽媽偷偷藏起來的小蛋糕;六一兒童節的禮物是一塊巧克力。北方初夏黃沙漫天,但她必須在外面吃完。漫長的成長時光裡,她習慣了當一個“受害者”,以至於這種“受害者思維”會一直刻在腦子裡。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你看,大家都是在成長裡沒吃到過什麼甜頭的人,比慘上就別分個高低了吧。李玩還能在英語拿了95分的時候得到一個額頭上的吻,多少人是從小到大臉只捱過父母的手掌沒碰到過父母的嘴唇?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轉折就從父親爆發開始。敬酒不吃,罰酒就該上場了。爸爸發洩般的兩巴掌下去後,李玩哭著說“不找狗了”,“我不鬧了”,而後真的再沒提及此事。慢慢的,還帶著這條愛因斯坦出去散步;因為爸爸無聊的酒局錯過了心心念唸的天文展覽,她也並也不發作;在餐桌上,夾起了被推到面前的狗肉;甚至當和真正的愛因斯坦在街上相遇,會笑著說“真怕它認出我朝我撲過來”。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大人們說,這是“長大了”、“懂事了”。實際上可能只是李玩自己明白了:成長的道路上千萬別去探求真相。她把自己的毛梳順了,“這樣的事兒,以後還多著呢”,她順從地等著。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結尾的一幕,是3歲的弟弟被送去學滑冰。一遍一遍的摔倒在冰面上,奶聲奶氣的讓教練“慢點”。李玩在場外面無表情的看。弟弟長大了會成為李玩,李玩長大了會成為父親,一代一代人就在妥協中成長起來。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看完電影,微博上大家開始討論:你恨過父母嗎?但同時又自我質疑:這種情感能上升為“恨”嗎?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狗十三》的家庭架構十分典型:父母離異,一方角色缺失(全片“媽媽”只在一通電話裡出現過)、隱性重男輕女。讓很多人想到了自己。

姜思達有一支小短片,大概就是一個《狗十三》的觀後感。姜思達的父母在他五歲的時候離婚,他選擇跟媽媽在一起,因為父親讓他沒有安全感。他舉了一個例子:家裡新買了電視機,他在教家裡的老人時態度不耐煩,被父親當頭“擂”了好幾下。“就直接是‘砰’這麼打,就這麼打我”。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他在鏡頭前給父親打電話,問為什麼你現在這段婚姻在婚禮後才告訴我,你在避諱什麼。父親說“沒有,沒避諱什麼”。姜思達說:“有時候我不覺得尷尬,我最大的問題是咱倆真的不熟。”父親的回答更簡單了,“嗯。”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聽了這話的父母會傷心嗎?那是肯定的,但哪個孩子不想和父母搞好關係?但也許5、6歲時帶著熱情想要一個擁抱,卻被父母親手推開了。慢慢的家庭關係成了一個借款數字,“養我花了多少錢?以後一起還你”(這話有點耳熟?)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爸爸想要李玩理解他——上有年老雙親,下有正值青春叛逆的女兒,最近還新添了個兒子,每個人都要吃飯;商場上要八面玲瓏、酒桌上要面面俱到,高壓下的中年人,很累了。

李玩也想要爸爸理解她——正值叛逆期的少女,心理和身體同時發育。她喜歡天文、想要愛因斯坦回來、也想要弄丟愛因斯坦的家人有真誠的歉意。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但是他們又怎麼能互相理解呢?要李玩理解成人世界不可能,要父親理解李玩的世界也不可能——因為他少年時,也是這樣被迫成長起來的啊。

我們和父母當然是彼此深愛,但更多時候更像是互捅刀子,只有一方倒在血泊裡才知道慌。換句話說,只有溫柔的人才能教育出溫柔的孩子。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中國的影視作品裡也有模範父母——《家有兒女》裡的劉梅和夏東海,同樣是重組家庭,但兩人的教育處處見真情。因為有劉梅和夏東海這樣的父母,所以《家有兒女》成了家庭喜劇,而大多數人的原生家庭,都更像《狗十三》一樣,是現實主義悲劇。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但這也許就是我們都該看看《狗十三》的原因呢?可以因為感同身受而大哭一場,也可以因為毫無共鳴而暗自慶幸,但絕不能認為這就是成長該有的狀態——這種讓人“笑不出來”的成長,不對!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已為父母或是將為父母的我們,或許可以讓世界上少一個陰鬱的李玩,多一個快樂的少女。

⭐星標關注不迷路,想讓COCO眼熟你只需兩步: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快把時尚COSMO設為星標,讓COCO帶你行走時髦江湖~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圖片來源

新浪微博 / 豆瓣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父母和我们,谁伤谁更深

父母和我們,誰傷誰更深戳這裡,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