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孩李玩之死:一樁被稱為成長的“凶殺案”

13歲女孩李玩之死:一樁被稱為成長的“兇殺案”

來源:我是艾小羊(qingchangaixiaoyang)

昨天去看了《狗13》。巨幕廳裡,只坐了十幾個人。最後一個鏡頭結束,誰都沒有離開,默默看著片尾字幕,大約想起了自己的成長。

《狗13》成片於2013年,封禁5年後,12月7日終於公映。

13歲女孩李玩之死:一樁被稱為成長的“兇殺案”


它雖然歸類為青春片,卻更接近於是枝裕和的電影。

慢、細、溫情,沒有人生開掛,沒有大喜大悲,有的是細碎無奈的生活中,意外的溫情與無法反抗的悲痛。

沒有正面人物,更沒有反派人物,每個人都在平凡的人生中如履薄冰,慢慢接納那些排山倒海般的不容易;從自以為與眾不同,到安心於泯然眾生。

01

《狗13》是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傳統老一輩,離異中生代,青春期熊孩子。

傳統老一輩在兒子離婚後,接管了孫女。他們當然愛孫女,但重男輕女思想就像肝、心、肺一樣,長在他們那代人的身體裡。

離婚的兒子跟年輕太太生了個男孩,讓爺爺幫忙取個名字,爺爺說,李玩(孫女)是個女娃,名字是你們胡起的,這個男娃名字就不能太隨便了。

13歲女孩李玩之死:一樁被稱為成長的“兇殺案”


他們對下一代鞠躬盡瘁,卻從來沒有真正關心過他們究竟想些什麼。爺爺只管買菜,奶奶只管做飯,尤其奶奶,十幾年沒出過家門。

可想而知,在這樣一對老人的守護下長大的女孩李玩,內心該有多麼孤獨。當她的狗“愛因斯坦”被爺爺弄丟以後,她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一個溫暖的小世界坍塌了。

這種坍塌,對少女李玩來說,是世界缺了一角;而她的爺爺奶奶爸爸繼母,一致覺得不就是一條狗嗎,丟了就丟了,你還想咋地?

02

有人說,如果這部電影,你看了沒有共鳴,恭喜你很幸福,從小到大沒被父母欺負和冤枉過。

李玩的父親是個典型的中年苦逼男。離婚重組家庭,給李玩生了一個小十幾歲的弟弟。上有二老,下有二小,還有個精明世故的年輕太太,生活壓力可想而知。這個男人活得真不容易,因為不容易,他格外無法容忍女兒給自己添亂。

13歲女孩李玩之死:一樁被稱為成長的“兇殺案”


想想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生了二胎,就覺得老大應該理所當然地一夜成人?

李玩的爸爸就是這樣。

他每次出現在李玩面前,都帶著中年男人的筋疲力盡。從第一次在學校,告訴李玩,自己為了忙事業,晚上睡不好(其實是老二出生,吵得他睡不好),到最後拉著李玩參加飯局,為了面子,讓剛失去愛犬的李玩吃狗肉。

他活得痛苦嗎?是的。

所以他一次次用暴力去解決與女兒的衝突。暴力之後,他後悔、痛哭,因為他知道,打在女兒身上的拳頭是為了發洩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這狗日的中年真難過啊。

然而,他來不及考慮女兒的心理陰影,來不及傾聽女兒的理想與未來,能跌打滾爬地讓一家老小維持表面的平和與寧靜,已經是他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

13歲女孩李玩之死:一樁被稱為成長的“兇殺案”


影片最後,李玩問父親,你跟我媽是怎麼開始的。正在開車的父親,忽然淚流滿面。那一刻,我幾乎想要站在這個中年男人的一邊,對李玩說,你看你爸多不容易,你要聽話、懂事啊。

你瞧,成年人多麼容易成為幫兇。我們奉行的始終是功利的教育,即父母永遠是對的,因為他們生你養你,付出了真金白銀。

事實卻是,孩子永遠是對的。因為成年人,可以選擇,而孩子,是沒有選擇的,他們一張白紙似地被父母帶到世上,白紙上的所有,都是父母的基因、教育和影響。

03

前段時間,8歲的朱爾寫了一首詩,叫《挑媽媽》: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
覺得你特別好……

你瞧,孩子是不是比我們懂事?為了原諒家長的暴戾、粗糙,他們寧願相信是自己選的爸媽。

教育的本質是耐心,而愛的本質,是傾聽。

為人父母,總覺得自己時間寶貴,賺錢養家大過天。

“不就是一塊橡皮嗎”,“不就是一個本子嗎”,“不就是一個同學嗎”、“不就是一條狗嗎”,我們輕意質疑孩子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與事,從沒想過停下來,問問孩子,它們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被傾聽”,這個最簡單的要求,很多中國的兒女,從來沒有被滿足過。因為沒有被傾聽,也就缺乏被理解和被愛。

04

《狗13》用了很多細節,表現李玩的孤單。

爺爺奶奶當然愛她,但那種愛,更接近於保姆而不是親人的角色。她給狗取名愛因斯坦,沒人問她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她回家跟爺爺奶奶坐在一起無話可說,只好無聊地端著飯碗去沙發上看電視。

她喜歡煮一碗麵,坐在防盜窗前,把面一根一根地拎起來,耐心地等熱氣散盡,再丟進嘴裡。

13歲女孩李玩之死:一樁被稱為成長的“兇殺案”


儀式感是人們對平凡生活的無奈反抗。人在孤單的時候,才願意把一碗麵,慢慢地吃出儀式感。

李玩在被打壓、被暴揍、被欺騙中一天天長大,終於,她學會了壓抑自己,不再反抗。

所有人都說,這孩子長大了、懂事了。

這就是成長。當父母拿起手術刀,人們慶祝世界上又多了一個平凡的小孩,卻並不在乎這個孩子的夢想與個性,被切割得七零八落、血肉模糊。

05

《狗13》裡所有的衝突,都以成年人的不容易為句號。

爺爺弄丟了狗,李玩不應該傷心,因為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不容易。

爸爸施暴,李玩不應該計較,因為爸爸賺錢不容易。

後媽拿一條假“愛因斯坦”騙李玩,李玩不應該較真,因為後媽“是為你好”,也不容易。

所有掌握了話語權的人,都說自己不容易。這句不容易,像一塊巨石,堵死了成年人與孩子溝通的渠道。

有個讀者小時候,父母為了生男孩,超生被罰款,作為大女兒的她,經常捱打捱罵捱餓。她懂事孝順,工作10年,收入全部交給父母。直到第11年,她有了自己的小家,漸漸與父母疏遠。

“那10年,我一直在等他們說一句對不起,始終沒等到,也就死心了。”她說。


家長不是聖人,成年人的世界總多委屈,這些都可以理解。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那種永遠委屈,永遠有理的態度。

狗弄丟了,為什麼不能說一句對不起?

隱瞞弟弟出生,為什麼不能說一句對不起?

爸爸情緒失控打人,為什麼不能說一句對不起?

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可以解決的事,成年人卻費盡周章,讓孩子去理解自己。就像李玩的父親,把女兒打得滿身是傷,心存愧疚地抱起她的時候,說出的卻是:“你長大就知道了,我打你,是為你好。”

13歲女孩李玩之死:一樁被稱為成長的“兇殺案”


原來,任性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因為家長的任性和不服軟,孩子的成長變成了一個過度被馴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壓抑、不滿、失望,長大成人後,就變成了他們骨子裡無法抹去的自卑或自負:不用來折磨自己,就用來折磨他人。

列夫·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精神的成長,離不開時間、尊重、理解與自由。可惜太多的中國父母,奉行閹割教育,早早地切除了孩子的精神成長,讓他們變成順從的小大人。

少女李玩,死於13歲,葬於83;在父母眼裡,這是成長,而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場兇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