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杭州文化建筑景观

中国美术学院 夏克梁 徐卓恒

杭帮菜博物馆:

中国杭帮菜博物馆是以杭帮菜为主题,集展示、体验、品尝于一体的专项类博物馆。它坐落在南宋皇城大遗址旁的江洋畈生态公园东侧,临近钱王山的山脚,南、北面临钱塘江和莲花峰,东、向连玉皇山和虎跑景区,周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氛围幽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为协调与生态公园的关系,博物馆采用了隐藏体量的方式,以一种低调的姿态切入场地。建筑被绿树掩映的生态环境所遮蔽,当游人由外向内逐步走近时,它才显现出真实的体貌。建筑形态沉稳安静,随山势和地形的蜿蜒转折分成四个功能不同的组团。结构上的拆分在有效削弱建筑体量对环境的压迫感之外,也让生态公园与钱王山的空间对话得以延续。主体建筑以连续折面坡屋顶的形式,呼应山体的自然起伏关系,并减小了屋面在形体中所占的比例。屋顶的多层次拆分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立面轮廓,让建筑在沉稳之余不失婉约。建筑群在面向公园一侧以通透的大落地玻璃为立面主材,让室内外形成直接的视觉联系。出挑于湖上的露台通过木栈道将不同的功能区块连接,栏杆外水生植物的层层围合加上平台上摆放的各类植物,让人们在户外享受美食之际,与自然间产生零距离地互动。玻璃上绿色的竖向格栅和屋面上覆盖的绿色植被,在青砖面墙的搭配下融时尚性、生态性与乡土性于一体,与杭帮菜根植本土、延承传统、包容开拓的发展理念形成高度的对位。

画说杭州文化建筑景观

整个博物馆建筑群分贵宾楼、展馆、餐饮三大功能区块,展馆部分又包含展示区、体验区和经营区。展陈设计通过十个展区,将影响杭帮菜变迁的二十个重要历史事件做场景复原。大量的文字图片史料,古近现代的文物陈列,梳理了上溯至良渚文化,秦~南北朝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杭帮菜传承和发展的肌理脉络。观众体验区体现了杭帮菜饮食文化的参与、交流、互动、学习的特征。在室内观众体验区的“老百姓大厨房”,原创性地设置了杭帮菜大师讲堂;烹饪表演与示范;市民游客参与菜点制作;百姓杭帮菜擂台竞技;电视饮食节目直播间等。在室外互动区的爽园,设置了打年糕、做馒头、磨豆浆等活动。室外亲水平台,可参与饮食文化沙龙,及吃杭州菜,说杭州话,唱杭州戏等节目。

杭帮菜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当代载体,以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再现传统杭州建筑的空间组织精神。如山丘般连绵起伏的屋顶,如树林般密集丛生、虚实体块穿插形成的建筑聚落,都使建筑真正融入生态环境之中,从而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在传统与现代建筑要素的合力妆点下,博物馆散发出简朴、静雅的气质,也体现出杭州建筑的秀雅神韵。它如水墨画中的场景一般,诗意地匍匐在山水之间,和杭帮菜一起将最地道的杭州味道带给每一位游客,成为一道品位高雅的新乡土风景。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杭州余杭区良渚文化村区块内,是日本现代建筑大师、有着“清水混凝土诗人”美称的安藤忠雄在中国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这位人生履历颇具传奇性、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凭借对清水混凝土独特的理解与应用,将光、水、风等实体元素转化为抽象化的建筑语言,曾经创造出许多筑、景交融,空间意味深长的优秀作品。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中,安藤忠雄又一次地让自然风景与建筑本体间进行亲密的对话,用清水混凝土写下了一篇华美的诗词。

“大屋顶”是村民们对这幢建筑的昵称,它颇为形象地描述出文化中心的形态特征。建筑形体的构成关系十分简练,不规则的四边形微坡状大屋顶将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体块覆盖成一整体,棱角分明,沉着大气。屋顶下的每个空间体块都拥有不同的功能,南侧为设有美术馆功能的展示栋,北侧为拥有培训室等教育功能的教室栋,中间为拥有阅读大厅和图书馆功能的文化栋。三个体块的东、西向均有高度通至二层的大落地玻璃,不但为室内提供了充沛的光线,也将窗外美丽的自然风光毫不吝啬地引入室内,让建筑与景观紧密相连。外露的立柱在满足结构承重需要的同时,也丰富了空间的形式语言,使屋顶与三条方盒的衔接变得轻盈灵巧。这种举重若轻的悉心经营,也让建筑的空间张力得以释放,在追求力量感之外也体现出柔美性。其中两个体块间以半户外式的大台阶加以连接,营造出大落差、大进深的包围感,更让空间张力从内而外层层堆叠,大气之感浑然天成。

如果说巨幅玻璃只是单纯地将光线借入室内,以满足人们开展文化艺术活动需要的话,那利用大小不等的天窗对光影变化进行捕捉的精巧设计,则让人们感受到光之于建筑的独特魅力。标识性的锐角三角形天顶,是艺术中心自然采光的来源。随着太阳的移动,投射下来的影子也随之改变着大小、位置。光线交错照射进来,构成了一个引人遐思的光之路。它是建筑设计中处理得最为细腻的部分,让阳光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无限的艺术创造力。

建筑周边景观的设计与建筑的系统一脉相承。三角形结合微地形的地被带加上形似屋顶平面的空旷广场,将建筑的平面形态延伸、映射到户外,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三角形态切入场地的静水池紧贴建筑,以水之柔衬出建筑之刚。东侧步道旁平整的大草地上成列种植樱花,正对图书馆、美术馆的大玻璃幕墙。玻璃因镜面的作用,借池水对岸的树与花,柔化了整个立方体。景观与建筑的结合打破了清水混凝土以往带给人们的粗粝印象,以极为简约、干净的搭配托出低调的华丽。春季风和日丽之时,微风掠过水面,窗外成列的樱花随之翩跹,优美的风景让每位读者都不禁为之动容。在这里,阳光、风乃至时光,都在建筑与户外环境的精妙互动中成为最具生命力的风景。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创造性地融汇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将人、建筑与自然的内在关联巧妙地梳理,以极为简练的建筑语言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空间。它不但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小镇增添了一道温暖的人文风景。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的前身是良渚文化博物馆,位于余杭区良渚镇的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院。自2008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博物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功能区块。展览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专业元素,使博物院成为一座可观、可学、可触、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馆。

画说杭州文化建筑景观

良渚博物馆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整体构思取“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之意向,以四个“收藏珍宝的盒子”——不完全平行的长条矩形建筑体块组成,形态简约,棱面分明,质地厚重,体量大气。建筑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犹如玉质般浑然一体。建筑外立面鲜有开窗,从主入口处远观如一道完全密闭的城墙,只在一角留有入口。这既是满足了展陈设计的要求,也营造出神秘感,让观者在接近时始终怀揣着好奇。这种欲扬先抑的设计隐隐暗示出内部的别有洞天。在参观的行程中,院子和建筑始终交替出现。从建筑入口区点植大树的冥想式庭院,到展厅间玉盘漂浮于水面的天井式庭院,再到出口处的绿植庭院,三个不同主题、各具匠心的院落将传统的造园手法与要素不露痕迹地移植到现代的建筑空间之中,让原本过于直白的空间顿生意境。这些自成一体的小院成为展品之外最有特色的景观,在以极为简练、模山范水化的抽象形态中,塑造出一方方最有人文气息的自在天地。

博物馆的设计除考虑自身的空间趣味营造之外,也十分注重内外环境的互相结合。建筑落在美丽洲公园的中心岛上,沿岸遍植树木,水与风交相互动。观展完毕后步行于河岸,游人在依山傍水、野草凄凄的景致中,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和。

良渚博物院通过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三者间语序的建立,让人在舒适、生动的观览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它不但成为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的文物收藏中心、陈列展览中心、学术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普及宣传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中心和优秀的青少年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更是以当下设计语言传达历史文化内涵的优质人文景观。

浙江美术馆:

浙江美术馆是浙江省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主要代表国家承担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的展览、陈列、征集、收藏,并利用美术和美术馆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它位于西子湖畔的南山路138号,背靠苍翠的玉皇山麓。建筑依山傍水,环境得天独厚。建筑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拥有各种规格的展厅14个,其中恒温恒湿展厅6个,展厅面积9000平方米,库房区面积3000平方米,于2009年8月9日正式开馆。它被列入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和“五大百亿”工程,2015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重点美术馆。

美术馆的布局依山形展开,主空间体块从下至上层层退叠,形成稳重的序列。它以解构的手法大胆地将现代建筑的要素加以重组。通过钢材、玻璃、石材的运用,强调了材质的对比,也为建筑整体赋予现代感。方正的空间、素雅的墙面配上灵动堆叠的玻璃,复杂多变的局部形态又展露出雕塑般的意趣。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处理,由一系列大小、高低连动的三角状玻璃构成的不规则屋顶,将背景山体形势韵律写意地映射到建筑上,其起伏有致的轮廓线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达到共生的和谐状态。同时,这一构成手法也将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屋顶的形态特征巧妙地融入其中,刚劲有力的坡顶造型加上灰白分明的界面搭配,使得中式的古朴气息显露无疑。特别是以大片白色墙面为图底,以黑色屋顶构件勾勒的精妙处理,让建筑线条张扬洒脱而又不失法度,极富传统水墨画和书法的审美趣味,可谓别具一格。大玻璃顶不单从外观上带来新奇的观感,它又能从功能上满足中庭的采光要求,使室内呈现柔和自然的氛围。

外部景观与建筑的功能互相配合,风格极为干净简洁。开放性草坪、密植林间或是开阔的硬地,它将每一处空间都做出适当的“留白”,为不同类别的大型艺术品提供与其氛围相适应的户外展示空间。主入口正对面的景墙、水池和松树,则是大片留白空间中的点睛之笔。它的设置也完美契合了建筑在现代中传达传统韵味的设计特色,形成了风格的呼应。

浙江美术馆是以现代、时尚的文化建筑创作手法,表达江南传统建筑特有韵味的一次探索化尝试。粉墙黛瓦的色彩构成、坡顶穿插的造型特征,形态上的大胆借鉴与恰到好处的组合使这些形式感极强的符号塑造出充满活力的观感,将人们对美术馆的认识又提升到新的高度。这种传统意韵与现代精神的深层次融合,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而又空灵含蓄的文化品位,也使美术馆成为西湖边一处耀眼的当代人文景观。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总占地面积约80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方。因校园基址内包含一座自然山体——象山,故而得此名,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老校区南山校区形成名称意象上的呼应。校区总体规划由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主持设计。这也是他突破常规的高校规划建设模式,重新构建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一次重要实践。

设计者认为理想的美术学院所构建的是艺术(设计)知识与教育未来生长的人文环境,它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怎样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这块土地的未来。基于此理念,象山校区的规划从原始的自然环境面貌入手,对山势、地形与周边的原生态景观进行全面、立体式的分析。通过对场地的反复审视与品读,设计方案做出了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次尝试。

画说杭州文化建筑景观

整个校园秉承中国传统造园的理念,将原生态山水地貌作为布局基础。校园内所有建筑沿山体平面轮廓的走势展开布局,均与山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它们以隐退的姿态延续山体自然起伏的轮廓,从而形成平缓、绵长的笔触。每幢建筑物在方位布局上又与山脚外侧围绕的道路保持自然进退的关系,在山耸水环的景观中呈现出质朴、谦逊的气息。在教学楼的空间形态与体量控制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在统一中寻求各自的风格。山北校区以较为传统的合院式空间布局每幢建筑的平面,风格样式又从乡土营造中推陈出新,传统意味的坡顶加以玻璃幕墙的穿插,整体空间在规整之余又不失细节变化的推敲;山南较山北部分的空间开放度更大,更偏向于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建筑的连贯性与自由度也有所增强,空间的迷宫式组合让自然与人为间的平衡变得更具偶然性。

除空间形态上对传统教学建筑的大胆突破外,乡土味极其浓郁的非常规性建筑材质也成为山水校园的一道特别的风景。整个校园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师大量使用回收旧砖瓦,并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整个校园建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 万片回收旧砖瓦,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观念。

画说杭州文化建筑景观

除了极具特色的建筑之外,校园整体环境也体现出意境的营造和乡土景观的理念。山脚边环绕的河道贯穿校园南北,两侧以乡土石板铺装形成滨水游步道,驳岸边柳树、枫杨及芒草类原生植被将朴野的田园气息自然地铺散开来。建筑周边的绿地也被腾挪出部分用于各季农作物的种植,形成生产型景观,让农野之趣遍布于校园。山北横跨河道的桥梁设置也借取浙南乡村景观的常见景象,与山水、建筑共同构成自然闲适的游憩系统。学生们的艺术装置作品利用草坪、户外空地与建筑连廊自由布置,让人时时处处都能感受艺术的魅力。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将艺术创作与乡土营建有机地结合,创造了带有新时代人文气质的田园山水式校园环境,使一所大学既是理想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成为城市旅游西进的一个新的文化景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