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棉能手張秋香

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們把上北京,見領袖作為人生最幸福的事。那時有一位普通農村婦女因種棉花,20多次進京參加全國會議、9次受到毛主席、13次受到周總理接見,這在當時是多麼令人羨煞的事,享有這至高無上榮譽的就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雙王鄉八里店村張秋香。

植棉能手張秋香

植棉能手張秋香

植棉能手張秋香

提起張秋香,就讓人想起她頭頂大帕帕、身穿大襟衣和善的微笑,想起她創下畝產匹棉全國最高記錄,想起她90歲仍在田間流汗夾背,她的名字連同她的影象,定格在那個時代,成為共和國記憶的一部分。

植棉能手張秋香

1

動員婦女務棉

張秋香1908年生,黃河大決口,一家人逃荒到陝西,不久家人死光,19歲她被賣到渭南雙王鄉八里店村。新中國成立,張秋香響應政府號召參加生產勞動,進掃盲班。1954年成為全縣第一個女村長,55年擔任八里鄉初級農業社副主任。

建國之初,棉花作為戰略物資,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國家號召農民大力種棉花,滿足生活和工業需求。陝西關中有悠久種棉歷史,可農民願意種玉米、小麥,不願種棉花。原因是棉花難管難種,民間流傳著:踏不死的麥子,栽不活的棉。麥子玉米農作物把種子撒到地裡,靜等收穫,腳踩沒事。棉花技術強、勞動量大,要中耕、施肥、灌溉;要除草6-7次,灌溉6-7次,追肥3次;要捋褲腿、打贅芽、打群尖、打頂枝;要殺蟲、打藥等,生長的每一步都要有人照料。以前棉花種植是粗放經營,畝產只有三、四十斤。

種棉解放前是男人的活,男主外女主內,婦女沒種過。棉花精耕細作,需要解放婦女生產力。1956年張秋香串聯村上李鳳英、劉秋芳八名婦女,成立全鄉第一個務棉小組。她在棉田腿蹲腰彎,爬摸打滾,摸索出棉花生長規律。打破了“穀雨前不種棉”、“棉花踏不死,栽不活”老傳統,開創提早播種,移栽補苗新技術。推廣 “鋤夢花”(苗前除草鬆土)、施暖苗肥、五步整枝(捋褲腿,打老葉,打旁心,打頂尖,推株併攏)、澆桃不澆苗。組織婦女學技術,實行承包加強責任,當年收穫畝產皮棉120斤,創造了全國畝產皮棉量最高紀錄。

務棉調動了婦女們的勞動熱情,張秋香和周邊村的婦女開展“銀花賽”競賽,在渭南涌現出張秋香、山秀珍、曹竹香、薛俊秀、高貞賢五位影響最大植棉能手,被譽為 “五朵銀花”。提起當年張秋香務棉的熱火朝天,八里店村74歲的王海亮見證此情此景,他說:“張秋香務棉成功,團中央、農業部到八里店村舉行全國棉花誓師大會,四面八方的人都到村上。張秋香是大隊副書記、村長,我是團支部書記兼民兵隊長,我和秋香商量,到秋香務棉組地裡拔了兩株棉花枝,把棉花用繩子固定在會場主席臺兩端,給誓師大會造勢。我舉著有一人多高的棉花枝,一株有117個桃,一株有136個的棉桃。全場一看我,轟動了,人們踮著腳看我,一群記者蜂湧包圍我,咔咔咔不停點照我手中的棉花枝。臺下的婦女們議論,張秋香使了啥法,讓棉花長的這麼喜人?誓師大會後《人民畫報》、《西北畫報》把那兩株棉花登了出來,張秋香名氣一下傳揚,全國各地到我村上參觀學習不間斷。”

植棉能手張秋香

2

周總理的關懷

提起周總理村民們如數家珍。張秋香什麼時候動身進京,誰來接、做的什麼車,都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1958年冬,張秋香參加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和個人代表會,和其他八位同志被通知到國務院開座談會。第二天到國務院,總理笑容滿面早已在門口等侯,和大家一一握手。總理問秋香:“聽說農村棉花無人採,豆子玉米沒人收。”她說:“精壯勞力去撈鐵沙,鍊鋼鐵,老婆老漢弱勞力在家搞秋收。”座談畢,總理和八人合影,留她們同進午餐。席間,總理從秋香開始給每人斟了一杯酒。總理送走七位同志後,獨留秋香,詢問棉花種植、村上的情況,問她家幾口人,糧食夠不夠吃?秋香拿筆記本請總理題字,總理欣然命筆 “繼續前進,革命到底”。

1974年冬,全國開棉花工作會,總理因病沒參加,但對會議非常關切要求派幾個代表相見,會上很快擬出名單,總理看後問:“怎麼沒有陝西的張秋香?”有人回答說:“秋香有問題,還沒解放!”總理生氣地說:“一個農村老太婆,棉花務的那麼好,把全國都帶動起來了,能有什麼問題?……。”北京和渭南聯繫,第二天把她接到會場。會議向總理彙報此事,總理滿意地點了點頭。村民們說,這大概是我們辛勤勞苦,日理萬機的周總理,在重病中最後一次惦念這位全國植棉能手!關心我們的農業生產。

植棉能手張秋香

3

永不歇息的勞動模範

2000年91歲的張秋香安祥的躺在她曾經勞作的棉花地裡,走完了一個勞模的一生。可她的形象、她的影子鮮活的留了下來。

1989年張秋香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大會,受到鄧小平、江澤民、李鵬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張秋香一輩子不離土地,不離豐產田。不論什麼時候你看見她,她都在地裡,都在勞動。白天在、晴天在、夜裡在、下雨天也在,她是去觀察田地的土溫。村民們說,生產隊時期,每天早上5點半上工鈴響,6點進地,張秋香早已在地裡幹了一大截。等大家開始干時,張秋香一邊忙自己的活,一邊檢查質量,生產管理兩不誤。分田到戶後 張秋香還在幹,90歲不歇息,鄉親們心疼,勸她年齡太大不要乾了。張秋香說,幹了一輩子,不進地幹活,難受。

張秋香獨子69歲姬永明說:“我媽把公家的事看的重上加重,家裡沒時間管。我在學校上學,別人家的孩子回來熱鍋熱鏌,我回來是冰鍋冷灶,不見母親蹤影。只好吃涼鏌。59年渭河發大水,我媽在河灘上領著村民‘鞭梁’,整整三天兩夜沒乍眼,沒回家,我也餓了兩天肚子。”

張秋香一心為公,被村民傳頌。有一年因務棉成功,省上給她個人獎了一輛生產用的大馬車,還獎勵她一匹驃肥體壯的大馬。張秋香把車馬拉回來,直接歸了農業社。張秋香把婦女們組織起來了,村上的男勞力有機會搞其它副業。那些年當其他生產隊只有幾頭牲口時,八里店村生產隊僅牛就有一百多頭,加上張秋香給集體的大馬車,生產隊後又添了兩輛馬車,八里店村是周邊集體力量最雄厚的生產隊。可張秋香自己的日子一直貧寒。男人死得早,人丁稀少。每次到北京開會,都得向鄉親們借錢借糧票。她臨死住的仍是土坯房,除了一臺電視機,一個床,什麼也沒有。鄉上的幹部到她家揭開蒸籠,裡邊躺著發黴的鏌鏌。她的兒媳腦血栓癱瘓在床,連手推車都買不起,用破舊木椅,配了幾個轂輪湊合。可張秋香再難,沒向集體張過口;再老不脫離生產勞動。

到了八里店村,你會出現錯覺。以為是四十多歲的人,一問是六十多歲;你當三十歲,一問人快五十了。不是誰願意逢人減歲,而是八里村人的精神壯態極佳。張秋香兒子已是70歲人了,每天照常騎著摩托風風火火去上班。66歲身體壯實、能幹的村婦女主任李月俠道出了其中奧秘,她說:“把我當四十歲,不為過。因為我們前頭有張秋香,她90歲還在地裡,我這年齡‘退休’還早著呢。你看村上各家門口,壓路機、絞絆機、推土機。地裡活幹完了,我們還要到城裡搞建築包工程。有張秋香榜樣,村人誰都不願歇,幹活的人精神爽,不顯老。”

植棉能手張秋香

臨渭區政協文史由民進臨渭區委員會承辦(民進臨渭區委員會 陰金榮編輯發佈)

臨渭區政協第十四輯文史資料《老渭南》

政協渭南市臨渭區委員會

投稿請發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