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要建造“天安門”,它最初又叫什麼呢?


天安門現在成為了北京最著名的景點,但是我估計很少的人會知道,天安門是在什麼時候建造成功的呢?可能很多人都會說,這不是和故宮一樣的時間建造出來的,要是這樣想你就大錯特錯了。

而且是不是建造的時候就叫做天安門,那麼在古代的時候為什麼要選擇建造天安門呢?估計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天安門現在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象徵,坐落在北京的市中心,故宮的南端也是跟天安門隔著長安街相望的。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而最初的天安門其實不叫天安門,而是叫“承天門”,而這個“承天門”也是當年仿造南京的承天門建造的,所以命名承天門的寓意是“承天啟運,受命於天”的意思。

這個建築在當時可以說是皇家非常重要的宮殿組成部分。 對於這座雄偉的建築,也是遭受過幾次嚴重的毀壞的。在明朝天順元年的時候,承天門城樓就遭受過雷擊,當時被燒壞了一部分,但是那個時候並沒有去修復它,直到成化元年的時候才對它毀壞的部分進行重修,而又在原來的建築上,擴大成了宮殿的形勢。而這座造型的龐大的建築修復之後,才改成“天安門”,意思就是“受命於天,安邦定國”。


天安門它不僅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一次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象徵。在1949年之後,天安門已經成為了中國的象徵,並且被設計到了國徽裡,而天安門以它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內涵,高度的濃縮了中華文明和現在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有顯著文化象徵,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所以說,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古建築也好都是我們應該世世代代去守護和愛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