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之何去何從

最近,你關注了哪些綜藝節目?從夏季至今,除了《中國好聲音》恢復原名播出,《我就是演員》再度捧紅任素汐後,留給觀眾印象深刻的綜藝節目就寥寥無幾了。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不管是電視綜藝節目,還是新生代網綜,都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行業肅清,反映到市場上就是暫停播出。有的是收視率慘淡,有的則是導向問題被禁播。在經歷過綜藝節目的火爆後,如何製作一檔真正優良的綜藝節目,併成功從市場突圍?這是所有綜藝節目必須面對的問題。

曾幾何時,綜藝節目也成了明星撈錢的主戰場,有一些明星積極奔走在綜藝節目之間,究其原因就是綜藝節目給的片酬也很豐厚,而且賺錢更容易。然而,花無百日紅,綜藝節目也不可能是永遠的風水寶地,玩爛一檔綜藝節目很容易,即使是最近幾年風生水起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也不能倖免。在《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成功開掘綜藝節目新類型後,這個市場被得以充分開掘,近期便有《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2》等文化類綜藝節目開播。文化類綜藝節目是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見字如面2》遭到停播也為業內敲響了警鐘。

綜藝節目首先是傳播文化的電視節目,必須有態度有深度,必須傳播正確的價值觀。然而,我們看到的一些綜藝節目娛樂性有餘,文化性思想性不足。文化類綜藝不是“避風港”,也不是綜藝“世外桃源”,文化類綜藝節目絕非萬事無憂,因為文化類綜藝節目更難製作,每一期節目都需要創作者深思,都需要創作者精雕細琢。一位業內人士說:“綜藝節目是否過度娛樂化、明星化,其實是相對容易把握的標準,而語言類、文化類節目對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傳達是很微妙的,也是更加潛移默化的。”也就是說,製作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只是娛樂性文化性思想性問題,因為涉及意識形態問題所以更難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停播的風險。

綜藝節目何去何從?不是1+1=2那麼簡單,也不是非A即B的選擇。今年的《帶我去遠方》《想想辦法吧!爸爸》等同類節目在開播前夕突然“夭折”,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綜藝節目可不是比影視“掙快錢”那麼簡單,必須注重導向性問題,有了導向性問題危害更大。業內人士認為,親子類真人秀是目前監控的重點,因為收視率和純娛樂不是電視臺的絕對目標,真人秀在“掙快錢”的誘惑下,要警惕過度商業化、過度消費未成年人,給缺乏社會經驗和認知的未成年人帶來負面效應。影視作品不是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而是有製作週期和放緩負面影響的作用,比如抗日神劇的危害就極大,但沒有綜藝節目的危害影響大。

製作優良的綜藝節目是對電視臺等製作單位的挑戰,因為即時性比影視作品更強,綜藝節目更關注當下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從理論上說,時事新聞評論節目應該很火,但涉及到底線問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火燒身。像國家廣電總局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通知》,直接就把《爸爸去哪兒》喊停了。其實,綜藝節目除了堅持娛樂性外,還需要堅持很多原則。一是不能走捷徑,不能打擦邊球。二是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觀,三觀不正如何傳播?三是綜藝節目也要新奇特,但不能過度,不能獵奇。四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相可以,但要向善,要傳遞真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