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為什麼會被捅

其實,在旅遊網站馬蜂窩之前,大家知道的只是真正的馬蜂窩

馬蜂窩為什麼會被捅

而隨著一個行業獨角獸的崛起,漸漸地,很多人聽到馬蜂窩的第一反應,已經成了:

馬蜂窩為什麼會被捅

不過,最近馬蜂窩被一篇名為《估值175億的馬蜂窩,竟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給捅了,一時間朋友圈裡熱鬧起來。

人在起名的時候都很慎重,因為名字冥冥之中有種宿命感。馬蜂窩最初借用的就是蜂窩狀的社群結構,寓意馬蜂窩在旅遊社群搭建方面的優勢,而UGC也一直是它的主要內容產生方式,可以說是核心價值。

不過,傳統意義上的馬蜂窩除了內部的結構,還有與外部環境的互動。網站既然借用了它社群的寓意,就得承受它被捅的可能。

自然界中的馬蜂窩,被捅是經常的事,而且被捅的原因多是:影響人的生活或者勾起小孩的興趣。

影響人的生活:有些馬蜂窩出現在房前屋後,一家人坐院子裡吃頓飯,頭上都可能被蟄個大包,不捅你捅誰?

勾起小孩興趣:有些馬蜂窩本來靜靜地處在犄角旮旯的地方,但是精力旺盛的小孩子看到了這麼個古怪的存在。好奇也好,逞能也罷,總之,就有小傢伙帶著草帽,拿著竹竿一試身手。

這次網站馬蜂窩被捅,就兼具以上兩種情況。首先,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自己的網站上有各種造假的數據,很可能還矇騙了一部分信任你的人,積少成多,就有了懟你的群眾基礎。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多時候不是不報,而且量變還沒達到一定程度。

但是,放眼互聯網行業,數據造假的問題其實一直存在,也一直在博弈的過程中。在點評類網站,直播,視頻等平臺上,動不動高的離譜的點擊量,粉絲數多少都是刷出來的。這次,馬蜂窩被捅,背的鍋確實有點大,估計不少行業大佬都在擦汗,心想“幸虧世界盃期間,沒搞那種洗腦廣告”。

馬蜂窩為什麼會被捅

《鬼城》那篇文章就說了,之所以選擇馬蜂窩作為樣本去分析數據,就是因為世界盃期間,看到了馬蜂窩那個“旅遊之前……”的廣告。噱頭廣告,遇上幾個“調皮”的程序大咖,好奇也好,逞能也罷,人家打著地鋪,靠著一臺電腦就上了。而這個大鍋對於馬蜂窩來說來的那麼突然,又那麼大。

馬蜂窩為什麼會被捅

很多吃瓜群眾,真的被馬蜂窩傷害過嗎?也未必,除了發洩對其他數據造假的平臺不滿外,更多是其實在感慨:懂技術的人,真牛❌!

而我的感慨是,網絡帶來的扁平化就是這樣,一個籍籍無名之士,也可以直接懟大boss,只是能不能10萬➕的差別!公關越來越難幹,因為來自跨界的,不可控的攻擊越來越多,只能被動挨打,很難主動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