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相聲演員拍電影為何老是慘敗,問題在哪兒?出路何在?

網絡上剛剛掀起一波嘲諷姜昆的浪潮,這年頭似乎黑姜昆成了政治正確了。這次黑姜昆的標的是一部電影《笑神窮不怕》,黑點在於票房,慘不忍睹,只有幾千塊錢,確實是連買盒飯都不夠。

談一談相聲演員拍電影為何老是慘敗,問題在哪兒?出路何在?

不過筆者認為姜昆有點兒背鍋了,看看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名單就知道,導演南光不認識,吳志國查了一下,居然是《三笑之才子佳人》的攝影,怪不得。

劇組靈魂之一編劇,劉俊傑,不溫不火的相聲演員。策劃,孟凡貴李嘉存。。。看到這裡就明白了,根本不用管監製是誰,這個班底要能拍出好電影都怪了。

但,還是要說這部電影到底爛在哪兒。

談一談相聲演員拍電影為何老是慘敗,問題在哪兒?出路何在?

首先,劇情俗套,俗不可耐。你說你要拍相聲祖師爺就往相聲上招呼唄,非得往才子佳人方向使什麼勁呢,整個窮酸秀才為了愛情智鬥王爺,脫離了史實不說,還落入流俗的套子。、

其次,星光黯淡。不是說拍電影非要大腕不可,當年《瘋狂的石頭》說是小製作好歹裡面還有個小有名氣的郭濤和有不小名氣的徐崢呢。一部電影最大腕居然是武賓,一個不出名的捧哏,劇情爛俗,主演不熟,賣錢就怪了。

最後,電影目的不明。你是想娛樂?還是想搞笑?還是想科普?還是想教育?看不出來啊,不知道你要幹嘛。

談一談相聲演員拍電影為何老是慘敗,問題在哪兒?出路何在?

主流相聲界的電影先說到這裡,下一個說郭德綱的《祖宗十九代》,為什麼說這部,不說以前其他的,因為這一部還值得一說,以前那些大爛片簡直沒法提,捏著鼻子都沒法敲鍵盤。

有人說《祖宗十九代》票房不少啊,不算慘敗。拜託,就那個時間段,你隨便拍一部電影,哪怕拍《TFboy吃喝拉撒的一天》票房都不能低於1億。何況老郭還在電影裡堆砌了那麼多明星大腕,也才這麼點票房。

《祖宗十九代》是老郭第一次能完整講一個故事的電影,不過硬傷還是有很多。

談一談相聲演員拍電影為何老是慘敗,問題在哪兒?出路何在?

首先,劇情蒼白。就為了一個顏值的事情做個夢,然後努力想改種,這個劇情簡直就是在應付差事一樣。

其次,人物單薄。不管是主演還是配角,岳雲鵬他們塑造的這些人物單薄無力,一出場到結束全是臉譜化的表演,如果非要找一個湊合過的,也就謙哥那個角色還有點兒立體感。

再次,堆砌明星。一個電影如果狂打明星臉牌,那妥妥就是爛片了,沒錯,內誰誰和內誰誰也是爛片!而且這些明星在劇中塑造的人物簡直尬極了,沒辦法,時間太短根本沒時間去飆演技,白瞎這麼多演員了。尤其是大鵬和王寶強,全程尬聊讓人不忍直視。

最後,立意太LOW。整部電影從頭到尾全看臉,到底是想搞笑還是想說教,也沒個準話,反正就是該說的我都說,你自己看著辦。

歸根結底,兩部電影都沒搞清楚自己想幹嘛,到底是想講故事,還是搞笑,還是教育人,編劇導演都沒想明白,拍出的電影只能是觀眾自己去體會了。

談一談相聲演員拍電影為何老是慘敗,問題在哪兒?出路何在?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另外一位相聲圈的導演,馮鞏。

筆者一直認為,馮鞏是一個被相聲耽誤的演員,他演的很多角色都非常出彩。比如《埋伏》《沒事偷著樂》都是影帝級的演出。

不過,當馮鞏自己自拍自導電影的時候,他也陷入了一個窠臼,那就是陷入小人物的悲催加搞笑生活出不來了。所有的電影都是一個路數,無非是把主人公的職業和姓名換一換,打法都一樣,讓人審美疲勞。筆者看來,馮鞏最好還是去當演員,導演就算了吧。

姜昆馮鞏和郭德綱紛紛在電影上折戟,難道相聲演員就拍不好電影了嗎?

談一談相聲演員拍電影為何老是慘敗,問題在哪兒?出路何在?

答案當然是NO!三十年前就有一部相聲演員主創相聲演員主演的電影《笑破情網》,這部電影在當時是一個經典,經常在電視上播放,相信很多七零後八零後都非常有印象。

那麼這部電影為什麼成為經典呢?

首先,相聲演員拍的電影嘛,當時是相聲為骨幹。整部電影被三段相聲貫穿,結構上就比較明朗,節奏也很明快,而且這也是發揮自己的所長啊。

其次,立意高。從尋找相聲素材出發,一路發現不良風氣,然後將這些東西融入到最後的相聲裡,諷刺了人情風,送禮風,鋪張浪費風。故事完整,立意明確,搞笑的同時起到了諷刺和教育意義。

最後,與時俱進結合了當時的時代特點,比如中間很多的名牌家電,農村送禮的盛況,還有當時社會上對相聲的喜歡和追捧。

說到底,這部《笑破情網》就是一部典型的相聲電影,搞笑,諷刺,講故事,該有的全有,而且整部電影沒脫離相聲這個主戰場,真正做到了發揮長處。尤其是電影中最後一個相聲,真正起到了對電影立意的昇華,雖然看起來幾乎平鋪直敘毫無意外,但卻非常完整。再加上那段相聲本身質量也非常高,畫龍點睛作用明顯。

談一談相聲演員拍電影為何老是慘敗,問題在哪兒?出路何在?

有了這部電影為榜樣,那解決現在相聲界頻頻在電影上栽跟斗的問題就容易多了。

1.相聲演員拍電影不需要避諱自己相聲演員的身份,完全可以以相聲為載體去講一個故事。在故事中穿插幾段相聲,起到承接劇情畫龍點睛的作用。

2.拍電影嘛,就要講好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需要腦洞很大,也不需要千迴百折,哪怕只是一個小故事,只要講好了就是好故事。就像蘇文茂的《扔靴子》一樣,這麼小的故事,一樣名垂青史,甚至都影響到了股市。

3.貼近生活,緊跟時代。相聲老段子很多,但是卻能一直說上百年,為什麼呢?還是在於更新,每一代相聲藝人都對老段子進行再加工和再創作,讓老段子加入一些新鮮的生活和名詞,做到與時俱進。比方說侯寶林的《夜行記》是自行車,侯耀文的版本就是摩托車,李金斗的版本成了汽車。越是這種貼近生活的作品越是容易深入人心。這也是為什麼馮鞏的電影比姜昆郭德綱的電影好很多的原因之一。

4.提升立意。越是經典的電影,其立意越是高。越是爛俗的電影,其立意幾乎無法直視甚至無法提取。一部電影的好壞,很大程度在主創人員做出立意的那一刻就奠定了大部分。現在都不用追求特別高大上的立意了,哪怕是一個說得過去有一些諷刺意味和教育意義的立意能提煉出來就不錯了。筆者想到一個群口相聲《新潮商人》,整個相聲結構簡單,人物特點鮮明,立意也簡單明瞭,這樣的相聲甚至可以直接改編成一部電影。

說到底啊,相聲演員拍電影還是還緊跟著相聲走,拿出你們創作相聲的熱情和水平,從那幾百段經典相聲段子中找素材比閉門造車強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