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反覆用15次!新一代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將明年發射

可反复用15次!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将明年发射

“我國正在研製的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項目,其基本型在軌時間可達20天,返回模塊具有15次重複使用的可能,而該項目的首發星將於明年4月發射。”在近日由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中國宇航學會主辦的“天地航班—中國首次商業返回式衛星服務”科學傳播沙龍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商業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趙會光透露這一消息。

所謂返回式衛星,是指一種具有返回功能的多用途中型衛星,也是我國衛星工程領域研製起步最早、系列發展最悠久的衛星系列。1975年11月,我國首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和安全回收,標誌著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技術的國家。

截至2016年,我國已成功研製併發射實施了25顆返回式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吳勁風說,這些衛星在空間遙感、空間科學、空間育種、空間新技術驗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以空間農作物育種為例,40多年來,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持續開展了農作物育種,2006年發射的實踐八號衛星承載9類180組2000份作物和菌種等進行空間育種試驗,促進了我國空間育種產業的發展。而截至2015年,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空間育種品種168個,直接經濟效益高達20多億元。

近年來,隨著重複使用、無損回收等航天工程技術進步,瞄向“更低成本、更強保障、更高性能、更便捷應用”的新一代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成為發展趨勢。

趙會光說,目前我國研製的可重複使用商業返回式衛星,分為基本型和拓展型,其中前者的回收載荷可達500公斤,採用一次性化學電池供電,回收產品佔60%,其中90%部分可重複使用;後者的載荷分為兩部分,回收載荷為600公斤,留軌載荷為300公斤,採用太陽陣和蓄電池聯合供電,回收產品佔40%,同樣是90%部分重複使用。

據他透露,我國可重複使用商業返回式衛星已於今年9月單機交付,10月整星測試,計劃於明年1月進行力學試驗,2月進行熱試驗,3月衛星出廠,4月衛星發射,5月則有望實現衛星迴收。首發星的名稱為“可重複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工程”。

趙會光說,首發星將攜帶多個任務“上天”,比如升級打造低成本、高集成度平臺系統,驗證可複用回收艙設計,驗證一次性化學電池能源模塊技術,突破無損回收和示位搜索技術,突破回收載荷分區精確控溫技術,等等。

至於更進一步的驗證,則交給第二、第三、第四顆星,比如驗證太陽電池陣和蓄電池的聯合能源模塊技術,等等。

趙會光告訴記者,發展這一衛星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太空探索,“獲得科學發現、改善人類生活、形成規模巨大的新興產業、催生新技術和確保空間安全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