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第4輪巡演 “就這樣”成為演唱會新標杆

汪峰第4輪巡演 “就這樣”成為演唱會新標杆


11月3日,汪峰新一輪巡演“就這樣”在廣州啟航,這是汪峰繼“存在”、“峰暴來臨”、“歲月”系列巡演之後,音樂生涯第4輪個人全國巡演,也是他自2012年至今開啟52場超大型“體育場”級別演唱會之後,首度迴歸“體育館”的現場。

這次巡演早在7月就已經有了眉目,當時汪峰微博發了一條與國際時尚攝影師陳漫的合影,並配文:"過往幾年的巡演,我和團隊兩次挑戰鳥巢和幾十場萬人級別的大型體育場演出,收穫了無數驚喜和感動,同時也經歷了許多歷練。這一輪全新巡演我們決定嘗試新的挑戰:在體育館中以'四面臺'的全新舞臺設計呈現,離觀眾更近,聲場更為完美。"

1.開四面要搖滾Live先河

這次巡演,最大的不同是採用了“四面臺”,雖然四面臺在香港紅磡是標配,但在大陸還是極為罕見。最近學友哥100多場的“A CLASSIC TOUR”巡演,無論體育館還是體育場,都復刻紅磡的四面臺演出,讓業界大讚業界良心,觀眾直呼過癮。汪峰將四面臺應用到自己的“就這樣”巡演中,對於搖滾現場來說,這還是第一次。

四面臺相比傳統三面臺有非常多好的體驗。三面臺現場,歌手與觀眾就像在河的兩岸,如果在體育場,歌手對面的看臺,距離就有超過100米之遠,所以為了拉近增加歌手與觀眾距離,增加互動感與參與感,歐美歌手的演唱會往往會做延伸舞臺。而四面臺將舞臺置於中央,觀眾環繞式發佈,帶來新鮮的沉浸式體驗。對看臺觀眾而言,距離足足拉近了一半,無論坐在哪個方位,都有機會和歌手近距離的接觸,也更方便歌手的表演美麗展現,更容易調動現場氣氛。

汪峰第4輪巡演 “就這樣”成為演唱會新標杆

四面臺對觀眾是個福利,但對於歌手及團隊來說,四面臺卻比三面臺要難很多。

舞臺表現:四面臺處於正中央位置,360°環繞,沒有視線上的死角,觀眾可以看清楚臺上的每一個細節,並且臺上一般沒有工作人員,一旦站上舞臺,現場的一切只能靠歌手掌控,藝人表演就是全場焦點,變成唯一重要的事,難度高、更需要流暢。

因為四面臺360度環繞,為了避免歌手轉得暈頭轉向,找不到正確的站位而發生危險,歌手必須為四面臺花更多時間排練走位。

汪峰此次巡演,第一站廣州在11月3日開演,但工作人員及現場設備在10月14日就已經到達廣州搭建,比演出時間足足提前了20天,並且在10月17日、18日兩天創新採用了1:1排練模式,比1:1排練包含舞臺搭建1比1還原、現場舞美1比1還原、現場擴聲與監聽音響1比1還原、現場演出環節1比1還原……也就是說,除了沒有觀眾,和正式演出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區別。"1比1排練"模式是國際頂級演唱會才會運用的,這是歐美頂尖藝人使用非常普遍的排練模式。

現場舞美:四面臺相比三面太少了背景屏幕,在畫面上,只能以燈光作變化。不過沒有了背景屏的束縛,也讓舞臺有了更多可能,比如舞臺作“地屏”,以及在舞臺上方做“環繞屏”,這往往也能做出出其不意的效果。但原本落地的設計都要懸空,就歌手團隊來說大大增加了難度。

這次汪峰“就這樣”巡演以PGM、冰屏、地屏為三大載體,加上裸眼3D技術,創造了一個完整的構圖,在地球簡史、宇宙星軌等眾多主題下都呈現了非常驚豔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冰屏是一種新型LED顯示技術,在今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上首次亮相,而汪峰與團隊採用奧運會級別的舞美設備,足見其誠意。

藝人服裝:四面臺對於歌手來說,正面背面都要面對歌迷,對於服裝的要求更高,三面臺不需要特別注重背後,對於服裝的要求就沒有那麼苛刻

汪峰第4輪巡演 “就這樣”成為演唱會新標杆

四面臺、裸眼3D、360度環形追蹤、4K直播、1:1排練模式……汪峰及團隊如此費時費力費錢,只為給觀眾呈現出最完美的舞臺。

2.內地巡演第一人

2014年8月2日,汪峰“峰暴來臨”巡演啟航,第一站北京選擇在鳥巢(國家體育場)舉辦,繼王力宏和五月天之後,這是第3位在鳥巢開個唱的歌手/樂隊,同時,也是第一位在鳥巢開辦演唱會的內地歌手。

而這場演唱會對中國音樂圈有著特殊的意義,被譽為是國內“演唱會直播”的先河,並且,一上就來搞付費,這比如今已經非常流行的“數字專輯”誕生得還要早,而4K、杜比5.1環繞聲的應用在當時也頗為超前。最終,30元價格的創造了三天7.5萬人的付費紀錄,這樣的成績,已經相當於QQ音樂的一張雙白金數字專輯。雖然“付費”沒有成大勢,但演唱會直播已經是音樂圈的家常便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汪峰創造了國內演唱會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不僅如此,汪峰“峰暴來臨”巡演,也創造了大陸歌手的一個紀錄。雖然如今的華語樂壇分眾化、圈層化時代,港臺歌手在歌曲播放上,但在演唱會市場依然強勢,五月天、周杰倫、王力宏、陳奕迅、林俊杰等依然牢牢佔據著演唱會的頭部市場。而汪峰,則是為數不多的能夠比肩的大陸音樂人之一。

根據道略音樂產業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汪峰開啟了大陸歌手演唱會的“億元票房”時代。在2014年,汪峰演唱會票房高達1.39億元,在個唱歌手中排名第二。這是近年來大陸歌手取得的最好成績。而在當年,2014年內地歌手個唱全年的票房為4.25億,同比增長了47%,而這裡面又有47%的市場增量是由汪峰帶來的。

3.成就個人演唱會品牌

歌手的個人音樂事業包含兩方面,一是專輯,二是現場。出一張自己的專輯、開一次自己的專場/巡演,是每個歌手的夢想。

而一個好的巡演,正如專輯企劃一樣,同樣需要好的創意策劃,塑造演唱會品牌。

唱片時代,歌手的收入有專輯售賣保證,因此能夠更加專心開個人巡演。而唱片時代崩壞後,帶來了連鎖反應,歌手無法依靠專輯獲得收入,導致頻繁地商演走穴,這對於歌手價值無疑是是有損害的。

中國演唱會市場並不成熟,演唱會票房好壞嚴重依賴歌手個人,但好的歌手總是稀缺的,很多演出公司都要爭搶,並且好的演唱會又不能依靠多唱幾場實現盈利,這個時候,一個演唱會品牌就顯得尤為重要。

品牌演唱會並沒有標準定義,但相比商演走穴來說,其對演唱會的創意主題、技術設備、設計物料、現場舞美、營銷宣傳、衍生周邊甚至冠名贊助都有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就在某一方面帶來超乎尋常的體驗,比如李宇春演唱會不可或缺的“時裝造型”,周董是停不下來的“全場大合唱”,汪峰演唱會則把“現場舞美”與“觀眾體驗”做到了極致。

汪峰第4輪巡演 “就這樣”成為演唱會新標杆

當然,並不是每個歌手都能做得到品牌演唱會,龐大而穩定的歌迷群體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另一方面,歌手在現場的進階之路,基本按照Livehouse-劇場-體育館-體育場的,最近幾年,獨立音樂爆發,眾多獨立音樂人開始頻繁地進入劇場、進入體育館,陳粒、程璧、謝春花、趙雷、李志等獨立音樂人已經完成這樣的成就,好妹妹樂隊甚至在2016年進入工人體育場。不過,對於樂壇金字塔更頂尖的音樂人來說,卻開始有意識地縮小場地規模,以期帶給觀眾更優質的視聽體驗。

2014年,已經在大陸開過體育館級巡演的蘇打綠樂隊,在北京糖果連開5場,雖然是北京最大的Livehouse,但一場也不過2000人規模。在去年,蘇打綠再次舉辦Livehouse巡演,“After Summer”5站9場,每場演唱一張專輯的形式,給了歌迷不一樣的感受。2016年,周杰倫在舉辦“地表最強”巡演的時候,特地在北京、上海、深圳三站,將場地從體育場“降級”到體育館,此後也被歌神張學友的“A CLASSIC TOUR”巡演效仿。

聲場空間縮小,帶給觀眾的感官體驗卻更為優質。汪峰此次“就這樣”巡演,也是從2012年開啟52場體育場級別演唱會之後,首度迴歸體育館,也是其迴歸初心的旅程。

汪峰巡演在業內屢次創造非凡影響和票房成就:開創演唱會O2O模式,兩度開唱鳥巢,“X-MAN”創下亞洲舞美之最,唯一使用1:1舞臺彩排的歌手……汪峰及其背後的團隊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將遙不可期變為觸手可及,將未來變為現在,身體力行讓演唱會體驗更豐富,也讓中國演唱會市場更加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