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吊車!只用絞盤鋼絲繩,三天就將25噸重機器,輕鬆搬回廠

蘭州工匠往事 一支鉚焊起重隊的施工傳奇

蘭州工匠往事 一支鉚焊起重隊的施工傳奇

“工匠”這個群體,如今已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許多曾經被歲月湮沒的記憶也逐漸浮出人們的心頭。

上世紀50年代,蘭州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施工隊伍,他們利用簡單的工具,完成了一系列令人想不到的超大超寬施工項目的建設。

沒有大吊車!只用絞盤鋼絲繩,三天就將25噸重機器,輕鬆搬回廠

當年的施工照片

這就是當時蘭州機器制配廠鉚焊車間由鉚焊、起重工組成的特殊施工隊伍。他們同當時龐大的工匠群體相比,人數雖然不多,但其施工的獨特性,卻在當時首屈一指。這支特殊的施工隊伍足跡,不僅遍及隴原大地,而且東到陝西寶雞蔡家坡,西到格爾木,北到寧夏吳忠的廣大地域;同時,他們所完成的施工項目在當時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其中有一五計劃項目中的蘭煉、西固熱電廠等大型工廠的超大超寬鋼結構屋頂,也有橋樑、油罐、輸水管道等的特殊鋼結構設施,還有大型劇院的各種大型鋼結構屋架的安裝。由於當時的施工條件和交通條件,這些大型的鋼結構都是就地加工,現場施工,這就更加加大了施工的難度。至今,我們還能看到他們留下的建築傑作。這究竟是一支怎樣的施工隊伍,竟然能完成這些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建築項目?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趙炘講述一個工匠群體的傳奇往事。

遭遇難題,陸之順山東招工匠,特殊施工隊逐漸成型

偉大的工程,往往是無數施工人員心血澆築起來的。故事未開始之前,我要說的是,我們應該感謝那些曾經為甘肅大型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所付出血汗的人們。

新中國成立後,蘭州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工業建設城市。在建設“大西北”的號召下,各地紛紛支援蘭州。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陸之順所在西北永茂公司卻遇到一個挑戰。

什麼挑戰呢?當時,西北永茂公司承建黃河北岸的605皮革廠廠房的施工任務。雖然是皮革廠,但其廠房的要求卻很高,屬於大跨度的大型廠房。在當時的施工條件下,這樣的廠房,只能採用鋼結構。然而,當時的蘭州卻極其缺乏這樣的施工人才,怎麼辦呢?

沒有大吊車!只用絞盤鋼絲繩,三天就將25噸重機器,輕鬆搬回廠

時任西北永茂公司副總工程師的陸之順,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是機械土木工程師,他對發展民族工業情有獨鍾,自不會在難題面前退縮。想當初,在抗戰爆發後,他為了避免自己的工廠落入日寇之手,冒著戰火將陸大鐵工廠從山東濟南遷移到了重慶,又從重慶遷移到了蘭州,萬里迢迢跋涉,不就是為民族工業保存點元氣!

1950年,在蘭州已經頗有影響的陸之順工程師,承建了蘭州東郊共和磚瓦廠的循環燒磚窯,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轉窯,可以實現24小時循環生產。改變了傳統的單窯燒製模式。這在當時的蘭州可謂是一個新技術,後來被推廣到了全省各地,這些轉窯為後來蘭州新建大型工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這前後,陸工程師也逐漸接受了一些鋼結構的加工任務,有三愛堂醫院、烈士陵園、廣播電臺等部門的鋼結構屋架,後來鋼結構屋架逐漸擴展到大型的單體建築上。不過,這些鋼結構難度並不大。真正具有挑戰意義的就是605皮革廠車間的大跨度鋼結構屋架了。陸工程師後來給我說,這個大跨度鋼結構屋架,跨度大約三十米,要在地面施工,然後整體吊裝。最主要的施工難度,當屬於整體吊裝。當時,可沒有現在這些重型吊機,只能用簡單拔杆滑輪,進行整體吊裝,其中的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沒有大吊車!只用絞盤鋼絲繩,三天就將25噸重機器,輕鬆搬回廠

然而,這個施工難度必須解決,怎麼辦呢?這時,陸工程師就想到了他的老家山東。於是,他專程前往山東招募技術人才。在那個激情飛揚的年代裡,聽說到支援大西北,到蘭州工作,不少人踴躍報名參加,經過篩選,最後選出了39人,來到蘭州。他們和蘭州機器制配廠原有的施工人員,共同組成了一支非常精悍的鋼結構施工隊——鉚焊起重班。他們中有技術員牛英傑、車間主任董濟河、起重班長王成新、鉚焊班長崔連吉、力氣特別大的起重工鄒洪度、起重工於春元、秦懷春等人。他們的到來不僅輕鬆解決了605廠廠房施工的難題,而且成為這個行當的排頭兵。

蘇聯專家現場目睹施工,連聲讚歎不已

實際上,他們接到的任務多是急難險重的,且當地企業無法完成的活。1953年,鋼結構施工隊承接了一個大活。當時,天水電廠購進了一個長30米,重達十餘噸的巨大煙囪。誰知,煙囪運到電廠後,要安裝時才發現,沒人會安裝。無奈之中,請我們廠幫忙安裝。我們接到電報後,立刻組建了一支精幹的施工隊伍。這支隊伍不足10人,而設備也沒有啥特別的,只有鋼絲繩、拔杆、滑輪等工具。他們到天水電廠後,廠裡的人都來圍觀。可是,看到我們的人和設備,他們大為失望,怎麼就這幾個人,也不見大型設備。十來個人,怎麼能把這麼高大的煙囪吊起來安裝上?但吊裝經驗豐富的施工隊自然胸有成竹,他們不慌不忙地擺開戰場,選好絞盤、拔杆的位置,只聽見一聲哨響,三十米高的煙囪就穩穩坐在底盤上了。

他們不僅吊裝經驗豐富,而且還承擔過重型設備搬運任務。

沒有大吊車!只用絞盤鋼絲繩,三天就將25噸重機器,輕鬆搬回廠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廠裡訂購了兩臺大型設備。一臺是25噸重的聯合剪衝機,另一臺是10噸多重的空氣錘。當時,南方的生產廠將設備通過火車發送到蘭州火車站貨場,如何搬運到廠裡就成了難題。當時,最大的汽車吊才能吊起5噸,而蘭州也沒有更大的吊車,甚至連大型的拖車都沒有。這可怎麼辦呢?這時,有人說,廠裡的鉚焊起重班,應該能完成這個任務。於是,搬運這些重型設備的任務,就給了他們。消息傳到起重班,小夥子們都很高興。那時,人們以廠為家,任務越重,勁頭越大。說起來,起重班採用的辦法也非常簡單,就是利用滑輪的原理,將機床拖回到廠裡。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度比較大,要精確計算鋼絲繩的受力程度,以確保成功。按照以前的傳統辦法,這種施工必須在冬天進行,因為冬天路面比較堅硬,而且在路上灑水之後,可以減小阻力。明朝初,修建北京紫禁城時,重達二三十噸的巨大石材就是冬天運送的。可惜,時間不等人。為了替廠裡節省一大筆經費,起重班的六七個小夥在幾名老師傅的帶領下開始行動了。查看線路,精心計算,制定了詳細的方案,他們在圓木上鋪鋼板,將機床拖到鋼板上,再用絞盤,慢慢拖。辦法雖然土,但很管用。用了3天,就把25噸重的大型設備拖回了廠裡。

他們精彩的施工還得到過蘇聯專家的稱讚呢。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在蘭石廠熱火朝天的工地上,廠房巨大的水泥柱子,早已準備就緒,就等著吊裝鋼結構屋頂了。就在這時,廠裡的蘇聯專家過來檢查,他們發現現場沒有巨大的吊車,就奇怪地問,你們怎麼把屋架吊上去的呢?工人們說,我們用拔杆、絞盤、鋼絲繩就夠了。蘇聯專家聽了連連搖頭說,不可能,不可能。他就站在現場看,果然,一聲哨響,鋼絲繩緩緩收緊,拔杆轉動方向,巨大的鋼結構屋頂就被安放在了水泥柱子上。圍觀者齊聲歡呼。蘇聯專家也讚歎不已,伸出了大拇指。

康家崖鐵橋,起重工們在一根槽鋼上起舞

隨著時間的推移,鉚焊起重班所接受的任務也越來越多,還承擔了國家戰備任務。1964年,國家將在臨洮康家崖的洮河上架設鋼結構橋樑的任務,交給了我們廠。這是國家的戰備橋樑任務,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必須在1966年前建成通車。廠裡將橋樑的加工任務交給了鉚焊車間。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施工,很多人吃住在工地上,四天就組裝了一孔半橋的任務。可是,就在吊裝的時候,遇到了難題。原計劃吊裝用十二根槽鋼做支撐,把製作好的鋼製橋架推上去。可這時發現槽鋼重量巨大,一根就達一噸半重,且長度也有問題。即便冒險鋪在橋墩上,但橋架上去後,槽鋼就無法抽回來。如果非要這樣施工的話,那麼至少需要15名起重工,而現場只有2名起重工,怎麼辦?

人們現場集思廣益,想出土辦法。起重工於春元、秦懷春兩人設計了一種懸臂雙輪滾動吊裝工具,並在橋墩之間架設簡易浮橋,將重達30噸的橋身,從軌道上滑過去,再用龍門吊和吊杆將橋身抬起,等人們抽掉槽鋼後,將橋身放在橋墩上。當時,周圍十里八鄉的人們都來看熱鬧,當他們看到起重工們熟練地在狹窄的槽鋼上走來走去,而腳下就是湍急的洮河水,他們大為驚歎,稱讚起重師傅是活神仙。最後,我們提前47天,完成了這項戰備橋樑的修建任務。

如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遠去,留下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卻值得我們借鑑思考。

沒有大吊車!只用絞盤鋼絲繩,三天就將25噸重機器,輕鬆搬回廠

講述人 趙炘 (時在2013年)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