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遺骸能證明人類存在過?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動物

本文由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ID:huanqiukexue)

編譯 | 吳非 劉孝男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位於南非的一家養雞場。

@Siphiwe Sibeko/Reuters

人類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地球紀元。

儘管“人類世”這一概念仍在討論之中、從何時開始也尚存爭議,但毫無疑問,人類活動的痕跡已經被鐫刻在地質記錄中。

在數百萬年甚至數億年後,當地球上的智慧生命試圖通過地層記錄,復原這個被人類改變的時代時,他們會看見什麼?

答案,很可能是雞。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雞,人類美食大家庭中的“頂樑柱”。我們幾乎天天吃雞(我不是在說吃雞遊戲),每年地球上有650億隻雞被送入人類的胃。而這,也將成為人類統治地球的永久性證據。億萬年後,當人類從地球上消失,地質層中豐富的雞骨骼化石將告訴新的文明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曾如何統治這個世界。

在近期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雜誌的一篇論文中,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地質學家提出,養雞業的爆炸式發展以及選擇性飼養導致的形態變化,使雞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理想的地質標誌。這是人的時代,這也是雞的時代。

對它們來說,活太久反而是種痛苦

對於雞的馴化歷史,科學界還沒有達成一致的結論。但我們知道的是,大約8000年前,南亞的居民就開始馴化紅原雞(Gallus gallus),這也是我們每天食用的肉雞的祖先。隨後,途徑塔里木盆地,它們在5000年前傳入東歐、兩千多年前抵達西歐,並逐步傳至每一塊有人定居的大陸。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紅原雞(Gallus gallus)

@The Robinson library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雞的形態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在公元16世紀,人們開始有選擇性地選育含肉量更高的家雞。但直到上世紀40年代,雞肉都不是人們餐桌上的主要選擇。

1946年,由美國一家連鎖超市發起,美國農業部主辦的“明日之雞”(Chicken of Tomorrow)競賽,成為徹底改造這個物種的導火索。這項歷時超過兩年、席捲全美的競賽,旨在鼓勵農民飼養出體型更大、含肉量更高的雞。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明日之雞”比賽的海報

@USDA

在“明日之雞”競賽通過一段不到20分鐘的紀錄片放映之後,家雞的歷史被徹底改變了。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通過對優勝雞種的工業化生產養殖。

“雞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它們的生長速度飛快,只要5-9周就可以成熟,但體重卻達到了它們祖先的五倍。”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基因突變使得它們吃個不停,體重也迅速增加。事實上,現代肉雞已經成為一個完全依靠人類飼養的物種。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1957,1978和2005年的肉雞體型的對比

在美國,97% 的肉雞是在工廠化的農場飼養的,而在世界範圍內,這一數字也達到了72%。它們的生存完全依賴於現代技術和工廠化養殖——雞蛋是人工孵化的,小雞則生長在人工控制溫度的雞舍裡,一個雞舍最多可容納5萬隻雞。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現代化的肉雞養殖

@Jeremy M. Lange/New York Times

此刻,在全球各地的養殖場中,有230億隻雞正等待著被人類享用。而全球數量第二多的鳥類——紅嘴奎利亞雀(Quelea quelea)只有15億隻,不到家雞的十分之一。

雞的統治地位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它的體重上。230億隻雞的體重加起來,比地球上所有其他鳥類體重的總和還要高。

與其他被飼養的動物相比,家雞的地位也在逐漸提升。2016年,全球被宰殺的家雞數量有658億隻,而豬和牛分別只有15億和3億隻。此外,每年生產的雞肉質量,也即將超越豬肉,成為食用量最大的肉類。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橫座標:年代,縱座標:全球產量(百萬噸)

@研究論文

在驚人的數據背後,是家雞生理上的巨大變化與犧牲。工廠一般在肉雞生長到5周時將其宰殺,因為讓它們活太久反而是一種痛苦。研究人員說,“這些雞不太容易活到成熟。”

一項研究顯示,將屠宰時間從第5周延遲到第9周,會導致肉雞的死亡率增加七倍:腿部和胸部肌肉組織的快速增長,導致其他器官(如心臟和肺部)的體積較小,限制其功能進而縮短肉雞的壽命。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有理由把現代肉雞當作一個新的物種,這個物種顯示了現代世界人類的巨大影響力。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家養雞場

@Kelly Bennett/MCT

在垃圾填埋場保存數百萬年

在這篇文章中,萊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地球科學的研究手段,印證了現代家雞和祖先的巨大差異。

研究人員分別對考古遺址中從古羅馬時期至19世紀末的雞骨骼,以及現代家雞的骨骼進行了測量,分析了不同時期家雞脛跗骨末端寬度的變化趨勢。這一指標反映了雞的體重。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家雞脛跗骨末端(深藍色)

不出所料,脛跗骨末端寬度在上世紀中期迅速增加(見下圖)。而在此之後,增幅正在減緩,家雞的體型或許在不久後達到平衡。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橫座標:年代,縱座標:脛跗骨末端寬度(毫米)

研究還測定了雞骨骼中碳、氮同位素的變化趨勢,這一數值能夠反映其飲食結構的變化。與中世紀及之前的雞相比,現代家雞的同位素含量出現顯著變化(見下圖),這是因為現代化飼養將玉米等穀物用作主要飼料,而之前雞是典型的雜食動物。

無論是雞骨骼的形態還是同位素,在現代化養殖時代到來後,都呈現出顛覆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將保留在地層中,成為將來的文明區分人類時代的化石證據。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英國赫裡福德郡的一家養雞場

@thebureauinvestigates

“能標誌我們這個時代的不僅是雞的數量,還有它的形態、化學成分和它的基因,”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萊斯特大學榮譽研究員 Carys Bennett 說,“我們已經改變了這個生物。”

雞的骨骼似乎可以成為人類文明的忠實記錄者——不過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雞的骨骼真的能完好保存下來嗎?要知道,過去的雞骨骼並沒有在化石記錄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們很輕而且中空,容易腐爛或被食腐者吃掉。

不過,在現代社會,雞骨骼的保存條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年,在被食用或宰殺後,它們的骨骼會被送到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研究人員相信,埋藏在無氧環境下的這些骨骼有機會保存數百萬年甚至更久。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Siphiwe Sibeko/Reuters

當然,未來的考古學家也許不會只找到雞骨頭,還會有塑料、混凝土和其他所謂的技術化石。核試驗後的岩石中也會有輻射特徵。所有這些都將成為某些科學家所說的“人類紀”的標誌。

但是,他們還是認為,最重要和最易於識別的生物遺蹟,同時也是我們如何改變這個世界的標誌,將是肉雞。

不過癮,請戳

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谁的遗骸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答案可能是你猜不到的动物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轉載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原始論文: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180325

參考鏈接:

https://www.nytimes.com/2018/12/11/science/chicken-anthropocene-archaeology.html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87838-when-humans-are-wiped-from-earth-the-chicken-bones-will-remain/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environment/future-of-food/poultry-food-production-agriculture-mcken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