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玩笑話,夫妻二人用蒸饃“蒸”出市場品牌

楊曉棟,吉縣人。趙臨苗,臨汾人,楊曉棟未婚妻。2個人都是2014級畢業生,均攻讀的藝術設計專業。他們個都是90後,但是卻選擇了“蒸饃”這項看似與年輕人不相干的事業。說起這項創業,其實是趙臨苗的一句玩笑話。

一句玩笑话,夫妻二人用蒸馍“蒸”出市场品牌

一次楊曉棟帶著家鄉傳統手工蒸饃去看未婚妻趙臨苗。“曉棟,我這麼喜歡這個手工蒸饃,其他人也應該喜歡吧。要不你去幹吧,這樣我就能天天吃到了。”趙臨苗似乎看出他的疑惑,一邊掰了一塊饃放到嘴裡,一邊誇讚道:“嗯,味道香甜,做法獨到,很不錯喲。”

這個不經意的誇獎,讓楊曉棟看到了商機。楊曉棟把這個想法告訴家人時,家人在第一時間提出反對意見。但作為未婚妻的趙臨苗的支持使楊曉棟信心倍增,於是兩人雙雙辭職創業。

然而,做起來並沒有像楊曉棟想像的那樣容易,前期的掌鹼,就讓他們犯了難。即使有老師手把手教,蒸出來的饃也是五花八門,有的像小花貓臉似的到處斑斑點點,還有的直接變成了黃饃。這讓楊曉棟痛心不已。

一句玩笑话,夫妻二人用蒸馍“蒸”出市场品牌

但是楊曉棟並沒有放棄,熟能生巧,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他們熟練掌握了蒸饃的各個程序。漸漸地,楊曉棟的傳統手工蒸饃被周圍人所熟知。除了白麵饃、花捲之外,他們還包有糖包、豆包等,以滿足不同顧客需求。雖然價格比通常的蒸饃貴一些,但因為純手工完成,吃起來口感好,還是獲得了不少人青睞,成為餐桌必備。

一句玩笑话,夫妻二人用蒸馍“蒸”出市场品牌

現在每天早上6點,趙臨苗叫楊曉棟起床。起床之後,趙臨苗動作嫻熟地操作著已發好的麵糰,她將鹼面放入碗中,倒水化開,把麵糰中間挖個小坑,加入鹼水,並加少許麵粉,全神貫注地揉搓,直到把麵糰徹底揉勻。忙完其他事的楊曉棟又搶過趙臨苗手中的麵糰,一聲不吭地揉了起來,直到麵糰表面完全細膩、光滑,然後將揉好的麵糰搓成長條,切成均勻的小劑子。

他們將小劑子再次揉至表面光滑,放置饃盤裡送到醒發箱內,待30分鐘後再次醒發。在等待饅頭醒發的時間段,三人將剩餘的一部分麵糰用來包豆包、糖包。半小時結束,他們快速將醒發好的饅頭轉移至蒸箱。40分鐘後,饅頭就出蒸箱了。

9點,楊曉棟準時出發為科委巷蔬菜店送饃。11點、下午3點他們反覆著之前的工作。雖然每天的工作都是重複的,但是他們憑藉自己的雙手打拼出來的事業,帶給他們的是收穫的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