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交界處的吳江:從“邊角料”到千億產業成雙

從鄉長到部長,再到副區長,參加工作37年的吳江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沈金明,幾乎參與並見證了江蘇吳江40年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吳江以前很苦的。40年的城市化發展,翻天覆地。”說起變化,土生土長的沈金明頗有感觸。

作為蘇州的南大門,吳江地處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交界處,看起來地理位置獨特,卻像“邊角料”,無鐵路、無港口、無機場,而且水旺之地動不動就要建橋,讓曾經的農業大縣發展乏力。

然而,在清晰的改革規劃中,吳江化劣勢為優勢,充分利用最具經濟實力的上海輻射和最具創新活力的浙江影響,實現了連續40年的快速增長,也創下了蘇南改革開放的代表性樣本。

江浙沪交界处的吴江:从“边角料”到千亿产业成双

四大產業、雙輪驅動

在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行榜上,吳江名列第七位。

2018年1~9月,吳江全區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9億元,增長7%;實現工業總產值3400億元,增長6.3%。按常住人口計算,201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741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超過2萬美元。

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是基於當地特色的產業集聚,也來自民營經濟和外資的雙輪驅動。

沈金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改革開放初期,市場化改革和企業家創新推動了“蘇南模式”的形成。上世紀90年代起,企業改制、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城鄉統籌發展等推動了“蘇南模式”的轉型。吳江實踐和“蘇南模式”的創新發展表明,必須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就吳江在改革開放中的變化,沈金明用了“四個化”來概括:經濟產業化、吳江城市化、城鄉一體化以及農民市民化。其中,產業化指的是從上世紀80年代的鄉鎮企業發展至今的吳江四大主導產業——絲綢紡織和電子信息兩個千億級產業,裝備製造和光電纜兩個五百億級產業。

在四大產業中,電子信息以臺資企業為主,絲綢紡織則基於當地原本的產業特點,催生了大批的民營企業,也培育出了登上全球500強的恆力集團;裝備製造領域吸引了不少創新型公司入駐,而在光電纜領域,成長於當地的亨通集團已在全球的細分領域排進了前三。官方統計顯示,今年1~9月,吳江的絲綢紡織、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和光電纜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2126億元,增長6.8%。

中國臺灣最早專業從事LCD背光模組研發與製造的企業瑞儀光電,把在吳江設廠作為試水中國大陸的第一步。“2002年先來吳江設廠,發展好了之後又去南京等地設立新廠。”瑞儀光電總經理室主任兼中國區公共涉外總處處長王健民是第一批來到吳江的臺企幹部,對吳江的第一印象是:池塘、養蝦廠、水稻田,很少看到公司。

王健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吳江的吸引力有三點——地理區位優勢、產業鏈完整和政府服務到位,“本來是想設在蘇州工業園區,但吳江的主管領導很積極,一直跟我們對接,提供了很多幫助。”

最終,瑞儀光電選擇入駐吳江,投資3億美元新建了第一家工廠,設立半年後就開始盈利,並從最初的1億元人民幣年產值,發展為5億元,直至今天的100億元。

“現在全中國和蘋果合作屏幕的供應商,就剩下我們了。”提起企業在當地的發展,王健民說,最高的時候企業營收達到了200億元人民幣,繳稅超過3億元,也因此榮獲江蘇省納稅貢獻獎。由於部分訂單流到了東南亞,企業近年來的營收穩定在100億元左右。

沈金明認為,吳江最好的政策是富民,而富民的基礎就是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用吳江區副區長李衛珍的話說,吳江區擁有民營企業達6.2萬家,註冊資本超過3400億元,成為了江蘇民營經濟的領頭羊。

江浙沪交界处的吴江:从“边角料”到千亿产业成双

民企領頭羊發力轉型

恆力集團是當地絲綢紡織千億產業的領軍者,也是根植於吳江的民營企業。恆力集團2017年的總營收達3079億元,位列世界500強第235位以及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9位。

恆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秋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恆力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於全產業鏈佈局,以及對於科技創新和智能工廠的投入。

織造起家的恆力在2002年成為亞洲織造領域的大型企業後,開始進軍化纖行業,多年後又把產業鏈擴展到了PTA(用於生產聚酯纖維的大宗有機原料)端,隨後不斷向上遊延伸,實現了從原油到紡織的完整產業鏈。陳秋榮表示,恆力每年有8000多個新品種投放市場,超35%為自主研發。近年來先後投入近10億元進行工廠智能化改造。

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吳江當地的紡織產業鏈日趨完善,集聚的同時也在加速轉型。

作為全國的紡織重地和全國最大的化纖面料集聚區,吳江擁有紡織織造企業5000多家,其中的紡織重鎮——盛澤鎮所生產的面料總產量就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化纖面料產量則佔全國的70%,年產各類織物可供全球每人2米。

迫於產能過剩和訂單轉移的壓力,當地的紡織行業在近幾年進入了轉型的關鍵期。淘汰當地30%的噴水織機,緩解產能過剩難題、加大環保力度,並加速機器換人和智能改造從而提升盈利水平,為這一傳統行業帶來短期陣痛的同時,也帶來了轉型升級的機遇。

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邁為科技”)是從深圳轉移到吳江的高端裝備製造商,在吳江,經過近10年的發展後,目前已獲批將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邁為科技董事會秘書劉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作為吳江開發區(同裡)首家自主培育上市的企業,邁為科技主要生產太陽能電池絲網印刷生產線成套設備。企業成立之初,面臨著資金和市場的壓力。

“剛剛建立的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基本不可能,這是民營企業在發展之初普遍遇到的困境。” 劉瓊說,“當時,當地政府就通過基金配套幫助企業解決了資金問題,讓企業可以埋頭專心搞研發,最終相繼推出了高質量的產品並獲得了市場認可,產品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

作為當地光電纜領域的巨頭企業,於1991年在吳江成立的亨通集團躋身於中國企業500強的第216位,2017年實現總營收780億元。從最初的119人小企業到超過2萬人、在3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海外分公司的國際企業,亨通集團所生產的光纖網絡佔全國市場的25%,在全球市場上佔15%。

亨通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錢建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吳江整體的營商環境良好,只要政府承諾的,就會百分之百兌現。“我們在一些落後的地方投資,在招商時,政府什麼都答應,但後來卻沒能力兌現。”其次,吳江較好的人居環境也能留住高端人才。同時,政府的服務意識較強,“一般遇到什麼問題需要政府領導出面的,都會出面幫助企業。”

除了四大主導產業,吳江還在加速聚集以新型半導體、大數據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10月下旬舉行的2018年吳江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共簽約35個項目,總投資約652億元,涉及裝備製造、新能源、新型環保材料、創投基金等多個領域。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9月,吳江區實現新興產業產值1320億元,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1.5%,新興產業中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行業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江浙沪交界处的吴江:从“边角料”到千亿产业成双

取經浙江 接軌上海

經濟的產業化之外,沈金明提到的吳江城市化、城鄉一體化以及農民市民化,在2012年吳江“撤市設區”後進入了新的階段。

2012年,“撤市設區”的吳江正式開啟了全面融入蘇州城區的進程,不管是在社保體系還是醫療保險,以及教育和交通等多個領域,都已通過政策的制定和規劃迅速接軌蘇州。

對王健民來說,以前和客戶說工廠設在吳江市還得解釋一番,現在可以直接說是在蘇州市了,名氣更大,自然也更有榮譽感。

在沈金明看來,作為吳越文化的結合地帶,吳江模式還是一個創造發明,充分利用了兩種文化的創造,既發揮了江蘇省強政府的優勢,也借鑑了浙江靈活的市場經濟模式,“上世紀90年代,我們還向浙江學流通經驗,積極學習浙江的良好模式。”

隨著滬蘇湖城際高鐵、通蘇嘉甬城際鐵路項目的推進,吳江近年來把更多精力瞄準了上海——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主動接軌上海的步伐開始加快。

今年10月底,吳江率先制定出臺了《主動融入全面對接上海工作意見》,積極落實環澱山湖戰略協同區對接事項清單,與上海市閔行區、青浦區,嘉興市秀洲區、桐鄉市等周邊地區開展全方位對接合作。

吳江的汾湖高新區(黎裡鎮)更是直接被打造成了蘇州接軌上海的“樣板區”。

汾湖高新區招商局局長陳之茂此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海一直是汾湖招商引資的主陣地,特別是建區以來,汾湖更是牢牢盯住了上海這個招商選資的絕佳窗口,“高新區近60%的投資項目或招商信息都來自上海。”

在平時工作中,汾湖招商部門會分成7隊各自負責聯繫上海的1~2個區域,“每週至少2次對上海的機構進行拜訪,走訪一些意向外遷企業和總部在上海的大型企業,有針對性地深度銜接並引進一批成長性較高,發展潛力好的新型半導體、智能裝備、新型食品、電子信息等產業。”

在2018年吳江全面融入上海的投資說明會上,共簽約35個項目總投資242.5億元,是去年的兩倍。吳江區委書記沈國芳在該投資說明會上表示,隨著長三角進入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新時代,吳江要積極響應,尤其是接軌上海的步伐要更主動、更快速。

吳江區副區長張炳高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吳江最近幾年的發展的確得益於上海,吳江願意做上海的後花園,來承接上海的部分產業。每年都來上海舉辦投資說明會的目的就是希望吳江的產業融合能更好地與上海匹配。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提出,未來將構建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協同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今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也被視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契機。400多家吳江企業加入了此次採購軍團。隨著更多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湧入國內,吳江的民營企業必將迎來更大的競爭和挑戰,同時也將承接更多的溢出效益,加快升級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